阿里腾讯的三年互联网银行实验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移动互联网席卷中国,每一个曾经看似坚不可摧的传统产业都被改造、被颠覆,曾经的王者被打得枯萎凋零。

这里面最大的赢家,当然是PC时代与移动互联网时代持续变革的阿里、腾讯。站在背后的马云、马化腾成为推动时代的变革者和顶级富豪。

而中国的金融产业,牵动每一个产业和个人,虽然迟迟被保护在国营的堡垒中,但如今也被卷入时代大变革中。

而实际上,支付宝、余额宝、微信支付等一系列产品早已经撕开了传统金融的城墙。

网商银行 、 微众银行 用渐进的方式,更深入到中国金融行业肌里,成为中国最大科技公司阿里、腾讯深度进入金融的试验田。

这两家低调的企业,资产规模、营业额、净利润不断强尽劲增长。透过这两家公司3年左右的运营,能看到互联网巨头在银行产业领域的各方面探索创新。

而在海外,互联网银行打开了资金来源和放款渠道,正在改变着传统银行。

存款来源,是中国互联网银行发展的一道紧箍咒。 而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正挥舞着魔法棒,打开传统银行原本凝固的版图。

1两块试验田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是国内第一篇的民营试点银行,先后成为马云、马化腾在互联网银行的试验田。

这种实验,体现在资产端的互联网长尾效应。这两家银行,如今正成为民营银行的标杆。

阿里腾讯的三年互联网银行实验

历经3年多的发展,二者在总资产上平分秋色,同是2017年年底,网商银行781.7亿、微众银行817亿元。

微众银行赚钱能力远远高于网商银行 。2017年,网商银行盈利4.04亿元,而微众银行盈利14.48亿元,后者为前者的4.5倍。

而反观坏账,微众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仅仅为0.64%,而网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为1.23%。

不过,这个体现数据的巨大差异,是阿里、腾讯在布局金融业务上的差别。

这两家颇具先锋的互联网银行,自诞生起就尝试不同的道路。 网商银行主要依托阿里电商和支付宝,目前业务聚焦于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企业贷款;而微众银行依托微信,侧重发展面向个人投资者,提供个人借款业务。

而实际上, 蚂蚁金服 面向个人信贷的产品,主要附着在支付宝APP产品“借吧”、“ 花呗”,其盈利能力强大,蚂蚁金服并未将2C的这块业务放入网商银行财务报表。

所以,二者的年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并不能完全反映蚂蚁金服与腾讯金融在信贷领域的能力。

而网商银行服务的主要是 高度下沉的小微企业,其坏账率本身较高 。截至2017年末,网商银行累计为571万小微企业和个体经营者提供了贷款服务,户均贷款余额2.8万元;其中,包括75万的农村用户,11.9%为涉农贷款。

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截至2018年3月末,我国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为2.75%。

微众银行的核心产品为“ 滴水贷 ” 。据微众银行年报,在该行的主要贷款客户中,78%为大专及以下学历,76%为非白领从业人员,92%的贷款余额低于5万元。

网商银行崛起,依赖其强大的线上线下结合能力。“码商”正在成为蚂蚁金服体系金融产品的连接者。

阿里体系的电商,以及线下小摊小贩都有一个支付宝收款的企业“二维码”,顾客通过支付宝扫码支付结算。

基于支付宝二维码场景和数据,蚂蚁金服可以获得这些小微商家的营收等 大数据 ,然后开展信贷、理财、保险等 金融科技 服务。

微众银行信贷业务服务的850万小微企业中,线下码商超过了300万。按照蚂蚁金服最新的“凡星计划”, 未来3年,与1000家各类金融机构合作,共同为3000万小微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

而微众银行崛起,主要源于“ 微粒贷 ”信贷产品的爆发。

微众银行自成立之初就将自己定位为“连接者”——连接个人消费者、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微粒贷创造的“联合贷款”是这个构想的落地。

简单而言,微粒贷为微众银行与金融机构合作放贷,通过“联贷平台”,20%左右的贷款资金由微众银行发放,80%的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发放,微众银行则基于大数据、AI技术为合作机构提供客户筛选与风控业务,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银行间联合贷款清算平台,用以提供清算对账等后台支持工作。

截至2017年,微众银行累计向1200万人在线发放贷款近87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77亿元,各项存款余额53亿元,注册用户达到6000万人,实现了传统银行贷款不可能企及的扩张速度与运营效率。

2速度与桎梏

革新者。毫无疑问,依靠阿里、支付宝流量的网商银行与依靠微信、QQ的微众银行,如同一个剑客,杀入原本平静的传统银行,其发展速度显得颇为耀眼。

阿里腾讯的三年互联网银行实验

过去三年,微众银行净利润分别为亏损5.83亿元,4.01亿元,14.48亿元,其中2017年同比增长,其资产同比增长达到57%。

阿里腾讯的三年互联网银行实验

过去三年,网商银行的近利润分别为亏损0.69亿元,3.16亿元,4.04亿元。

两家银行在资产端、营业收入、近利润的增速远远高于传统银行,其坏账率更低。

作用阿里、腾讯的流量,大数据和 人工智能 技术,两家银行的成本更低,效率更高。

数据显示,过去金融机构发放一笔小微贷款的平均人力成本在2000元。而网商银行每笔贷款的平均运营成本仅为2块3,其中2块钱是电费和存储硬件费用。而微众银行服务的74%的贷款用户支付总成本少于100元。

但,互联网企业早期都是指数级增长。

虽然与传统银行对比,网商银行、微众银行的发展速度惊人,但是我们从二者三年发展轨迹看,他们并没有遵循互联网的发展轨迹,显得更为谨慎。

从这个意义上讲,网商银行、微众银行更像一块试验田。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发展的桎梏,其资金来源主要来源于同业银行,而不是用户存储。

微众银行和网商银行作为纯互联网银行,面临开户账户功能受限的监管问题。

2015年12月25日,央行发布《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建立银行账户分为I、II、III类账户,II类账户与I类账户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能存取现金、不能向非绑定账户转账,III类账户则仅能办理小额消费及缴费支付。

作为纯互联网银行,微众银行与网商银行均无物理网点,无法满足I类账户开设条件,因此其存款账户均为II类账户,功能受限,导致 吸储 能力较弱。

比如,微众银行提供定期存款、智能存款等银行存款产品,采取较央行基准利率上浮的定价策略,实现7*24小时随时支取,实时到账,通过高利率与便捷性吸引客户。但是,受监管影响,微众银行的存款账户为II类账户,吸储能力较弱。

阿里腾讯的三年互联网银行实验

截至2017年末,客户存款约53亿元,仅占总负债的7.3%。

值得注意的是,微众银行2017年末的同业负债高达467亿元,占总负债的64%,即资金主要源自其他银行。

截至2017年年末,微众银行的拳头产品“微粒贷”已与50家金融机构建立共担收益和风险的联合贷款业务合作关系。

联合发放的贷款中,20%左右的贷款资金由微众银行发放,约80%的贷款资金由合作银行发放,形成其高额同业负债资金。

和微众银行一样,网商银行吸收存款方面向来处于弱势。

而2016年末,网商银行的客户存款规模达232亿元,占总负债比重40.5%,大幅高于微众银行。2017年,网商银行吸收存款251亿元。

不过,网商银行负债端对客户存款的依存度仍然较低,同业存单成为其重要资金来源。2016年,网商银行同业存单发行量高达232.5亿元,与客户存款规模相当。但是,该行2017年的同业及其它金融机构存放款项达到了381亿元,是上一年180亿元的2.11倍。

而海外的互联网银行,其存款95%源自用户,而非同业拆解。这可能是目前互联网银行发展的紧箍咒。

而对比海外的互联网银行发展轨迹,一般通过高利率存款产品吸引客户。

另外,技术也能帮助资产端的资产配置与贷款分析,实现合理的净息差水平与完备的风控机制,加之纯互联网渠道运营成本大幅缩减,使得互联网银行远远高于高于传统银行的投资收益。

而中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更加充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改变了中国的消费支付习惯。中国的移动支付走在了世界前列。

如果中国互联网银行在存款来源端发生政策变革,银行业这场暴风骤雨的变革将会更加猛烈。

网商银行与微众银行的变革实验,只是刚刚迈出第一步,一切才刚刚开始。

随意打赏

互联网保险 阿里 腾讯工商银行互联网金融阿里云 工业互联网腾讯 阿里 银行阿里和腾讯的区别腾讯的互联网银行银行与互联网合作腾讯互联网银行银行互联网金融阿里系和腾讯系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