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断臂自救,海外部门“首当其冲”成弃子
2019年1月8日,有消息爆出,ofo海外事业部总经理Jeremy Chen(陈钰瑄)宣布部门正式解散,陈钰瑄口头给50多名员工提出了三个方案:1、调岗至国内业务部门,直到今年4、5月只发放一半薪水,届时将有赔偿方案;2、1月10日之前离职,12月及1月薪水正常发放,没有赔偿;3、1月10日之前不离职或转岗,12月薪水发一半,1月薪水不发。
亿欧汽车第一时间向ofo证实了消息,ofo回应称:海外部门解散系正常业务调整。对于海外人员的安置问题,截至发稿前ofo尚无回应。
鸡肋的海外业务
2016年12月, ofo发布全球战略,迈出去了海外第一步 ,那时橙黄二战正酣,坐拥巨额资本华丽出海,从国内斗到了国外,一度“共享单车”被列为中国的新四大发明,刷新了国外对中国的认知。
2018年5月,ofo对外公布海外运营数据,新加坡累计订单2500万,每周均订单100万,美国第一季度30万单……看似亮眼的数据在一个多月后就没了公信力,自2018年6月份开始,ofo海外业务在势如破竹进军百城后,便逐步退出了中东、以色列、澳大利亚、德国、韩国、西班牙、美国部分城市、日本等国际市场,当时负责海业务的戴威美其名曰“精细化运营”,深耕新加坡、法国这一类规模大或增长迅速的地区,开启海外第二战略阶段。
但海外市场并不是一块好啃的骨头,亿欧汽车曾在 《实访共享单车离职员工:押金不退是作孽》 一文中提到的优拜单车,其宣称拿到的海外融资只不过是一场“卖身”的交易,可“墙外开花墙内香”,海外业务倒成了共享单车企业对国内媒体津津乐道的项目,从本土化企业到国际知名企业,这样的标签似乎能让共享单车企业的身价再翻一番,下一步融资又有了新故事。
如意算盘并没有打好,摩拜和ofo的海外业务均已败北收尾,成了单车业务中“食之无味,不得不弃”的鸡肋。
2018年12月,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摩拜单车准备剥离其估值1亿美元的欧洲子公司,公司一直在与潜在投资者对话。2019年1月,ofo宣布解散海外事业部。
苦情的戴威,倔强的ofo,出路在哪?
自押金难退、贱卖家具后,接踵而至的“海外部门解散”只是ofo式微的一个信号,这对走下坡路的ofo不足为奇,对于大众而言,更关注的是ofo最后的倔强能坚持到何时,这场“苦情的戴威、倔强的ofo”的戏码何时才能落幕收尾?
扛着巨额的资金压力,ofo俨然是个烫手的山芋,无奈戴威卖起了“执着坚持、血洒创业战场”的艰苦创业者人设博取了一些大众同情,但始终打动不了理智冷静的资本方,何况前有贾跃亭造车不归,摩拜被收购依然巨额亏损,此时又是资本寒冬,戴威四面楚歌。
但ofo并非身处绝境。
ofo除了断臂自救外,就得收起之前的倔强,带领兵马向市场投降,友商哈啰单车近期刚融资40亿美金,发布了网约车业务,证明了自身的价值,ofo打了败仗后,此时如果选择与哈啰单车合并,无论对行业还是ofo而言,都不是一件坏事。
不然ofo就得另想一个故事继续融资,找下一个接盘侠;或者在资本方的推动下,洽谈相关的收购事宜,与巨头共舞,毕竟巨头看重的价值并非金钱,而是背后的联动意义和战略蓝图;又或者将残破的品牌和流量进行变卖,寻个“良人”估个合适的价格,让这些一路打拼过来的兄弟们也能有个慰藉,也算是对内留下的一片温暖和善意。
无论怎样,此刻的ofo需要的是保命,而非血染战场,马革裹尸。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