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联迎支付与银行新人,支付宝大佬的地位能否保住?
根据央行规定,各 银行 和 支付 机构应于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 网联 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最新消息称,目前已有20余家支付机构和银行完成了接入工作。业内人士认为,网联能够为中小机构带来新机遇,但机构自身仍需从“生态”二字着力。
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
今年8月初,央行支付结算司曾发布一份“急令箭”,要求各银行和支付机构应于2017年10月15日前完成接入网联平台和业务迁移相关准备工作。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机构受理涉及银行账户的网络支付业务全部通过网联平台处理。
根据网联平台业务供应商金证股份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9家大中型第三方支付机构和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完成或基本完成网联平台接入工作,这一数字比8月初时多了6家。接入的银行和机构已开始切转实际支付业务,其他银行和支付机构也正有序推进接入工作。而稍早前,央行支付结算司相关负责人也曾透露,预计到年底接入银行数量超过200家,覆盖市场大部分银行机构。
网联全称“网联清算有限公司”,2016年夏天方案成型,2017年春天试运行启动,随后在8月29日核准成立,注册资本为20亿元,股东达到45个。为了保证网联的独立性,央行系为第一大股东,7家有央行或外汇局背景的股东合计持股37%,第三方支付巨头支付宝和财付通分别持股9.61%。
压测显示技术过关
易观支付分析师王蓬博介绍,网联相当于是第三方支付和银行间竖起的一堵“墙”。原则上讲, 任何第三方支付机构想要接入银行,用户进行跨行转账,未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走银联的清算渠道,一种通过网联平台。
但这一定位,也使网联从方案成型的那一刻起,就不断被拿来与银联做比较。不少业内人士指出,由于目前清算系统已有银联,不仅涉及线下,也涉及线上,因此这两个清算机构之间可能会存在竞争。网联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业务连续性等,也一直受到议论。
从2018年6月30日开始,网联平台将承担起所有网络支付资金清算,“双11”、“春节发红包”等支付盛宴被视为对网联考验的一个最直接的例子。据了解,9月下旬,网联联合多家银行及支付机构进行网络支付交易生产压测,共进行了3轮,压测峰值超过2万TPS(每秒交易数量),网联和直连渠道混合压测峰值超过3.5万TPS。另据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双11”期间,支付宝实现支付总笔数10.5亿笔,支付峰值达到12万笔/秒。“经过此次压力测试,应该说网联现在的技术肯定能扛住‘双11’的支付量。”王蓬博表示。
网联方面也表示,在本次测试中,各商业银行提供给网联渠道的处理能力均不低于“双十一”目标值的50%。网联的目标容量是每秒处理12万笔的平稳运行能力,峰值期的目标是每秒18万笔。
中小机构迎机遇
在没有网联这堵“墙”之前,一些第三方支付机构与银行是直连模式,但这种模式绕开了央行的清算系统,使银行、央行无法掌握具体交易信息,无法掌握准确的资金流向。央行副行长范一飞明确,网联平台的目的即提高支付机构的清算效率、交易留痕、资金可追溯、风险可控。
不仅如此,网联也被业内人士视为摆脱了现有格局之外的“大破大立”,是否会改变目前支付市场格局的讨论一直不断。较长一段时间以来,支付宝和财付通在支付市场的“双寡头”地位难以撼动。据艾瑞咨询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二季度末,移动支付市场中支付宝占据54.5%份额,财付通占39.8%,二者的市场占比高达94.3%。分析称,品牌效应和二季度电商促销活动等带来的增长是支付宝与财付通地位稳固的主因,但也应注意到包括京东支付在内的其他第三方移动支付机构也通过优惠活动、新场景布设、新合作模式的建立来实现较高增速。
有业内人士认为, 网联上线会给中小支付机构带来新机遇。 理论上而言,一是基础设施实现资源共享,网联上线后,一点接入即可对接所有接入银行,中小支付机构不再有逐一对接银行的压力,也不再因支持银行数量有限而受到商户和用户排斥;
二是联网互通破除网络效应,线下二维码标准的统一将成为可能,会给中小支付公司拓展线下场景带来更公平的竞争机会;
三是支付机构系统建设与银行对接的压力大减,也可专注于产品创新与客户服务。“不过,场景和客户还需要机构自己争取,网联上线最先受益和受益最大的可能是有交易量、有生态圈支撑的中小支付机构。”上述人士说道。
苏宁金融研究院互联网金融中心主任薛洪言也表示, 网联对第三方支付企业而言,可以大大节约其银行渠道拓展与维护成本投入,第三方支付企业比的不再是谁的银行渠道多、谁的清算成本低,而是谁能为客户提供更多更优的支付场景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