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泽湘最新分享:智能硬件创业要聚焦, 创新型人才是核心驱动力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李泽湘最新分享:智能硬件创业要聚焦, 创新型人才是核心驱动力

在12月7日上午长江商学院和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联袂打造的第三届智造创业MBA精品课堂体验营上,李泽湘教授以“如何打造高科技硬件产品”为主题做了演讲。

李泽湘表示,智能硬件在发展中如何供应足量且适宜的人才,人才的“刚需”是最为迫切的难题,而人才的培养应从教育的根源层面着手,传统的商学院教育对科创关注度并不高,真正的商学院应该聚焦于从0到1,让科技和市场的结合创造美好生活。 

李泽湘还认为:

1、 智能硬件想要发展,人才培育要先行,不管是硬件实用性还是极致产品,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都是人才。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制造的升级,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硬件发展的关键。

2、 在行业低谷中,众多企业也意识到智能硬件的发展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范畴,智能硬件行业才有重新火热起来的机会。

3、 高科技硬件的机会正在孕育,抓住科创机遇,让品牌在发展中慢慢的迭代才有未来。

以下为李泽湘演讲原文,亿欧在不改变嘉宾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了编辑,以飨读者。


松山湖基地赋能产业,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

我先介绍一下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

首先告诉大家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口号是什么?“机器人让生活更美好”。 我们的使命是想在机器人领域,孵化出一批一流水准的机器人企业,把孵化过程中对创新、人才、教育获得的有益经验,反馈到大学、研究生,甚至K12的教育中。

我一直跟甘老师探讨,认为传统商学院教育没意思,对科创不太关注,真正的商学院教育应该聚焦在从0到1的过程,让科技和市场的结合共创美好生活,这是我们的使命。

我和甘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点,早期在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都是属于教学型的学校,做研究的很少。为了面对人才流失,在培养人才方面有两个改变:

第一是在基础上增加人数。科大第一任校董会主席钟士元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决定,从头开始打造一个新的模板,利用鲢鱼效应推动其他学校的改革。推动很重要的机制就是设立一个相当于自然科学基金的奖励机制,增强师生的创新能力,其他学校产生巨大的压力,逼迫他们不得不去改革,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第二个改变是1999年深圳转型升级,没有高校、没有研究所,当时有领导想出一个招,叫“借鸡下蛋”——由深圳市政府出地,早期学校出钱建楼,吸引其他学校老师和学生来这企业合作或是创业,当时有一批成功的校办企业,像方正、青鸟等,固高也是在这种模式下创办的。

然后从2004年开始,我们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 早期创办固高时,我一直都想吸引一些港科大的毕业生来创业,可惜那个时候大部分同学只想去美国。他们去美国大学深造,然后到华尔街、硅谷,来深圳不是他们的选项。后来我意识到传统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模式已经遇到了瓶颈。

2006年,汪韬在读研究生的过程中创办了大疆,当时我问他到底懂不懂无人机,这和考试与作业不一样。我告诉汪韬我想看一下冰川美丽的景色,航天飞机能不能把冰川的美景拍下来。后来在珠峰脚下,他用无人机把冰川照片拍了出来,后来大疆就诞生了。

2009年广东省也开始转型升级,我到了松山湖,通过新的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团队,探索科技创新型产品,大疆、李群自动化也是在这期间发展起来的。

一直到2014年,这期间走了很多弯路,也学到了一些有用的东西,本质上松山湖是想做一个平台,根据以往的经验成系统、成规模的培育一批像大疆、李群这样的企业。

松山湖基地中有两个并行又互相交错的曲线,一条是创业孵化、一条是科创教育,在哈工大深研院的应用,我们接触了大湾区众多研究型机构,对大湾区有一定的探索,也接触一些从欧洲、法国来的团队,我们有一些体会,

最后我想说大湾区的供应链优势。大湾区的供应链从设计、零部件、样机、大规模、小规模、物流体系、产业工人和管理者、配套设施过去四十年积累起来, 我们看到大湾区供应链经历的品牌代工时代、山寨时代、品牌时代的发展。

第一个时代是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代工时代,通过富士康等一大批代工企业和品牌交替发展,即使到今天也都有好几十万员工,这是为国外品牌代工的时代。

第二个时代是21世纪初的山寨时代,华强北的山寨能力是很强,别人推出一个东西出来,从供应链就能获得产品的很多信息,正版还没出来,山寨的已经出来了,这也是一个过程。

第三个时代是如今的品牌时代。基于大湾区迭代速度快、迭代成本低的优势,大湾区的企业就可以犯错误、大胆地试,结果是出现了两种类型的创业公司。

一种是利用工业链做转型,做自己的品牌,我们叫做草根式的创业;另一种类似于大疆,一批学生走出来,虽然没有工作和实操经验,但是他构思出了市场没有的东西,再利用深圳发达的产业链落地,我叫它品牌时代。 我认为大疆最重要的影响力就是开创了深圳的品牌时代。

此外,从众筹层面看,大湾区之外的产品的众筹成功率只有大湾区的1/4,大部分的公司都死在供应链上,只要有好创意、好想法,在大湾区落地成功率会高很多。其实众筹成功只是证明创意的形式,从创意到最后批量供货还有很长的路,而在大湾区落地成功率会高很多。

有一个很重要的杂志《TIME时代》,每年会评选全球最佳创新产品,今年苹果的产品就在榜中,大疆的Mavic被选中过,今年联想、胡桃科技、睿魔智能的产品进入榜单之中,而松山湖所做的,就是用系统的方式帮助成千上万的产品从山寨到原创。

有人说硅谷是世界上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其实很多创新产品并不出自硅谷,只是硅谷意识到创新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商业化。 那么换个思维方式,大湾区能否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改革教育体系,包括商学院教育、理工科教育、K12教育,让大量的年轻人创办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品牌,从大湾区走出去,这可以说是新时代的钱学森之问或是里约翰之问。

这个问题没有捷径,没有弯道超车,只能是从创意到产品,在市场中快速学习,不断迭代,学会倾听,在过程中学习不知道的东西。

机器人系统以及各行业的产业发展,只能靠反反复复的迭代,当年我们在创办基地的时候,创业的过程我也看了很多资料,收集起来发现都是“马后炮”,因为讲的都是成功案例,对初创公司尤其是早期真的没什么用。 不过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高科技硬件是互联网巨头没有耐心来做的市场,创业公司只需解决一两个关键问题,保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做硬件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一套项目管理体系,我们反反复复向苹果学习,让小公司、初创公司掌握在迭代、样机过程中达到什么目的,怎么迭代。

除此之外,我们还梳理了初创公司各阶段应该解决哪些问题才能往前走,在基地已经有一批公司,大家相互之间的学习,共同进步。

总体来看,经过四年的发展,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已有50多家公司,23家是在消费市场,11家是在行业的应用,包括健康、农业、环保、教育,18家是在制造装备领域,出现了例如QKM、海柔创新、希迪智驾等优秀的公司,有些大家已经知道,有些正在浮出水面。

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企业会加入进来,它们不止在中国,也会在全球证明他们的力量。

抓住科创机遇,打造高科技硬件产品

大湾区的核心是科创,在行业低谷中,众多企业也意识到智能硬件的发展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科技创新能力,智能硬件行业才有重新火热起来的机会。

香港二十年前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和深圳同时做高科技,香港的条件非常好,有金融、码头、地产等,拥有太多超过深圳的优势资源,而40年后,深圳的GDP已经超过了香港,这就是没有科技创新的结局。

金融、土地、房地产是科创鸦片,而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过程,也是国家发展推动国家发展的发动机。举个例子,以色列很小,建国时间和我们差不多,去年人均GDP达到4.2万美元,超过日本,日本3.8万美元,原因就是重视科技创新能力。

我们花了很长功夫了解以色列的科创,得到两个结论: 一方面是中国公司缺少创新,市场规模庞大,资源充足,供应链成熟,却没有很好的科技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创新环境问题。 创新是在放松、平和的地方产生。中国哪天各种各样的会议不需要排位置,可以很自由的争论、讨论,创新水平就会上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科创的本质是把大学的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和产业衔接起来,研究成果并不是商业成果,大家没意识到这中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我做了一些调研,发现技术创新中心能够把技术变成产品的概率非常低,创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而如今,产业在发生巨大的变革,以前的产业原创技术很少,一些地方靠着原创的技术和少量有创新思维的人,以国际化视角扩张复制,这是传统的产业发展、扩张模式。

再将视角放到今天,互联网格局已经发生变化,信息流动速度很快,从任何一个地方也都可以参与到全球产业竞争,未来就不会再有巨无霸的公司,华为这种公司是空前绝后的模式,其中大部分员工都非常有创新能力。Facebook才3万员工,Twitter也才3000多员工,这是产业的重要变革,从原来的巨无霸变成无数多的创新性头部公司。

过往的公司有两种类型: 一类是把用户需求研究的很透,用产品来解决问题,技术并不是最重要的,宜家、Mattel、乐高、小米都是这一类,重要的是供应链。另一类是拥有世界上最独一无二技术的公司,然后去拓展应用,例如英特尔、高通等技术驱动型的公司。

但是未来站在舞台中央的公司,一定是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熟的供应链,并且能将极致的技术和用户的需求结合起来的公司。

从失败教训反思,传统教育模式对人才发展不利

硬件创业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例子一大堆。Y Combinator是互联网时代硅谷最著名的孵化器,但其中硬件创业公司很难。后来我们也调研了Zhen Fund、创新工场的数据,硬件做成功的产品也是非常少的。

举两个失败的案例。第一个是Jibo Robert公司的对话机器人,由MIT最有创新力实验室里的几个教授推出,众筹很受欢迎,创意也非常好,但迟迟没办法量产,最后亚马逊Echo做出来可以量产的产品,它就完蛋了。

   另一家公司叫LILY,由伯克利几个学生成立做掌上无人机,当时众筹了4000多万美金,产品却迟迟无法量产。别看这些产品不起眼,但至少有几百个零件,如果一个零部件需要两三个供应商,加起来就需要几百个供应商。富士康不会理睬初创公司,而小供应商十有八九都有问题,踩坑的可能性是200%,最后大疆把做出了无人机,而LILY公司付出了超过1亿美元的代价。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传统研究型大学对科创人才的发展很不利。 首先是传统模式的理学院、工学院、商学院,毕业设计往往是老师给的,只要把所学的知识整合起来。课题都是老师抽屉里早就写好的,很多学校老师的讲义用了四十年,即使你解决了问题也没用。其次是大学里的课程很多,我在1990年到1995年做了跟踪研究,课上得越多的学生,后来的成就越差,这已经有大量的数据在这里,这是个巨大的问题。

教学的方式是老师在上面灌,学生是非常被动的,他没兴趣。学生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能考试,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不能做任何事情。

那么该怎么样将创新理念嵌入到学校学习过程中,培养更多有创新素质的人。有一个显示例子: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学校,他的所有课程都是项目制,没有系、没有学院,从这所学校毕业学生的沟通能力、做事能力都大不一样,他们学到的创新思维让他们做什么东西都有优势。

松山湖机器人产业基地的目的是把香港、内地、世界各个地方把有有梦想的年轻人聚集起来,为他们提供核心零部件及创业的帮助、引导、周边的供应链资源,甚至天使资金,打造一个有氛围的平台,帮助大家一步一步的走下去,打造各个领域的机器人。

当然资源整合同样重要,要知道这些事件之间的关系,湖南有一家公司,是苹果手机的主要供应商。公司创始人是有名的白手起家女首富,她一路自学,在深大电教班考各种各样的证书。在她的工厂里,有一项工艺是由某科学院发明出来,但整合了日本设备和美国材料,她能把完全不相关的东西串联起来。

总结来看,做一个成功的产品人才是很重要的。 做好产品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市场的刚需,很多市场需求可以通过询问用户、做市场调研得知,这些需求是显性的,很多时候,网上、杂志都有一些大数据的统计,很多初创公司花了很多钱和精力,做了一款很牛的产品,最后发现并不是市场需要的,二是产品要做到极致,通过资源整合,不断地进行产品优化,戴森的产品很贵,但它迭代了5000多次做出了极致的产品,很多用户愿意为它的产品买单。

不管是硬件实用性还是极致产品,达到这一目标的核心都是人才。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制造的升级,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硬件发展的关键。

提高创新者素质,打造高科技硬件发展的“发动机”

然而原创性和颠覆性的创新,需要哪些条件呢?

任何企业的创新仅仅靠单打独斗都不能成功,需要团队、要有野心、不盲目追求风口等等。如果盲目跟风,肯定不会成功。

一个企业想要做不一样的东西,首先要节俭,不要靠烧钱做创新,然后必须沉下心来,任何成功的硬件产品,没有常年的积累都不会轻易成功。

而对于创业者而言, 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保持好奇心。 创业者怎么样顺藤摸瓜把一个事情搞清楚,能把不同行业的东西串联起来,一个能干事情的人会马上有反馈,产生新的想法,这是很重要的。

其次,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创业者要学会怎么用知识、怎么学习新知识,才能打造出成功的产品。

最后一个比较重要的是创业的驱动力。 内在的驱动力是很重要的,如果不是打心眼里喜欢在做的事情,根本无法挺过创业艰难的过程。

对于高科技产品企业而言,互联网发展速度迅猛,商业收益明显,大型互联网公司看不上智能硬件的蛋糕,这是初创智能硬件企业的机会。创业者可以从硬件创新、市场实用性方面反复迭代,建立属于企业发展的护城河。

除了迭代,初创企业都是完美主义者,都想在某个节点把想到的问题解决后再往前走,这是大忌。

一款产品要迭代无数次,如果在某个环节花很多时间,便无法往前走。创业者需要找到某个阶段最关键的问题,只解决最关键的问题。

站在公司发展的层面,要做硬件不做软件,也不做商业创新。商业社会正在进入多品种、少批量、甚至个性化的时代,这也为初创公司提供了机会。未来的趋势是初创公司不怕大公司,但依然需要小公司需要从创意、样机、市场等反复迭代,在大公司入局或者出现更有竞争力的东西之前,建立好发展的护城河。

除此之外,在生死相关的核心技术上,人员的可靠性非常重要。我们花大力气办机器人学院、做机器人比赛,就是希望可以培养一些人才。

总结来看,对于初创企业来说, 要专注于硬件创新。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凭借科技创新打造出来的东西很少,硬件创新对企业、对行业、甚至国家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以美国为例,凭借理论、应用、技术等多种创新,支撑了国家经济200年的持续发展。

其次,只有产品是市场刚需,才能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要想发展,不能好高骛远,首要因素是活下来,然后再不断迭代,将产品做到极致。任何产品都不是一开始就是完美的,戴森的产品迭代过5000多次才成就了现在的戴森。

而不管是硬件创新能力还是硬件实用性,核心都是人才。智能硬件是传统硬件制造的升级,对制造业的发展有着更高的要求,人才是智能硬件发展的关键。

最后希望众多硬件企业在发展中不忘初心,保持耐心,抓住科创机遇,让品牌在发展中慢慢地迭代。

智能硬件行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行业低谷中,众多企业需要意识到智能硬件的发展与互联网模式不同,智能硬件从来都不该去遵循互联网的规律,回归硬件范畴,智能硬件行业才有重新火热起来的机会。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