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市场五大猜想
【编者按】考虑到医保总盘子的承受力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定位,近视防控消费的自费属性大概率不会改变,但可能获得国家补贴。
本文首发于林掌柜(微信公众号:kanbingtong),作者林掌柜;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掌柜看当前的 眼视光 市场,像极了十多年前的(爱情)医美,先被生美教育了市场,随后整顿规范、行业升级,才迎来医美大繁荣。从纵向看医美发展轨迹,我们或能预见眼视光市场的未来走向。
国人对美容的最初认识,是从街边的美容店开始的。在生活级仪器和手段无法达成理想效果后,部分生活美容机构开始违规使用医疗级仪器和医疗手段,生活级和医疗级鱼目混珠、一路狂奔,美业乱象丛生,监管利剑出鞘,明确划分界限,生活级伸向医疗级的那一双双不安分的手,在很多程度上被砍或被绑。生美要么拓展升级医美,要么转型所谓的科技生美,医美降维拓展或收购生美,美业逐步迈向有序融合之路。
国人对眼视光的最初认识,也是从街边的眼镜店开始的。眼视光市场先是成就了众多知名连锁眼镜品牌,而后涌现出了数十家号称全国连锁的视力保健品牌,同样鱼龙混杂、野蛮成长。在近年来视光行业严格监管下,视光市场也正在走向类似美业市场的有序融合道路。
一、近视防控有望获得政府补贴
众所周知,近视防控如今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然而,无论是验配有形眼镜还是验配角膜塑形镜,无论是屈光发育档案建立还是屈光激光矫正手术,都属于自费项目,医保是不报销的。未来,考虑到医保总盘子的承受力和“广覆盖保基本”的定位,近视防控消费的自费属性大概率不会改变,但可能获得国家补贴。
补贴要么补供给方,要么补需求方。这两种补贴方式,在近视防控上都有可能。掌柜认为,最有可能的是补贴方式,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供方。补需方的路径也有,譬如通过相关医疗消费抵扣个税的方式。
2018年8月30日,国家八部委正式公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其中,明确“国务院授权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各省级人民政府签订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责任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逐级签订责任书”、“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并要求“从2019年起,每年开展各省(市、区)人民政府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评议考核,结果向社会公布”。
各级政府签了责任书、又领了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结果还要向社会公布,自然得有实质动作和措施。最为可行的方式,或是通过相关部门譬如各区县疾控中心购买近视防控专项服务。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眼科医院和门诊部、诊所,只要提供了符合要求的近视防控服务,都有可能被政府购买。
类似这种购买服务和政府补贴的模式,其实早已有之。譬如,很多省市残联有针对儿童弱视服务机构的专项补贴,一般按照每年每提供1名儿童弱视训练服务补贴5000元。针对老年人眼病的专项补贴,就更为常见了,如各地残联组织、各种基金会设立的白内障复明专项基金。
二、业务营利模式逐步脱实向虚
国人的消费理念,向来“重实物、轻服务”。看病消费也不例外,医生诊疗费高一点就嫌贵,药品买贵一点却往往觉得物有所值。最显著的反差体现在,倘若挂了一个两三百元的特需专家号,专家只给开了二三十元的药带回去,很多患者往往会觉得这号挂得不值。
目前,按诊疗项目收费的主流付费模式势必被逐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单病种付费、DRGs模式付费和按诊疗人次计费等。对于眼视光诊所或门诊部而言,眼健康管理服务收费模式的具体实现路径,很可能是会员制年费模式和类似收人头费的任务包干模式。
眼视光门诊部和诊所未来营利模式将可能转变为通过眼视光医师和技师提供的技术和服务等无形产品营利,而不是当前主要通过销售眼镜、OK镜和RGP等有形产品营利,即“脱实向虚”。有形产品很可能只是近视防控和眼健康管理的必备耗材和工具手段,并非主要收入来源。甚至,在某种前置条件下,眼镜将成为一种专业服务的附赠产品,实现“产品免费、服务收费”的全新商业模式。
三、中小学生近视防控成必修课
就当前近视防控重要性而言,宏观和上层已然足够重视,微观和基层重视还远远不够。在学校老师和学生家长的内心里,近视防控大多还只是“选修课”般的存在,还没成为“必修课”。不久前,杭州某小学因爆出“近视不能评三好”规定而引起争议,反对声音甚多,也足以管中窥豹。杭州有关部门还不得不就此规定予以澄清,不是“近视一律不能评三好”,而是“视力要求5.0以上或低于5.0但一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0.1,连续两个学期视力下降不超过0.2”才能评“三好”。
什么才算“三好”学生?“思想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其中,身体好要求坚持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身体健康。近视是一种病,还是一种公认的常见眼病,高度近视还容易引发视网膜脱离、萎缩变性、出血和裂孔以及玻璃体混浊和青光眼等严重眼病,显然不能算身体完全健康。最重要的是,除了极少数先天性近视外,近视与平时户外活动少、卫生习惯不好紧密相关。
掌柜认为,就算规定近视一律不能评“三好”,也没什么问题。鉴于“近视已成国病”这一严峻现实,近视防控早已迫在眉睫。只有老师、家长、学生足够重视,让近视防控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才能有效遏制儿童青少年近视率进一步提升和近视度数过快增长。
四、制约眼视光的政策封印揭开
制约眼视光尤其是民营眼视光医疗机构发展的主要政策之一是,2008年6月27日,原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管理办法》(参见《【深度】眼视光发展面临四大障碍》)。《办法》中明确限定体检机构必须是政府举办的公立性医疗机构(包括教育行政部门所属的区域性中小学卫生保健机构),眼科体检内容仅限于视力、沙眼和结膜炎三项。
该政策已过整整十一年,显然无法适应当前近视防控严峻形势和民营眼科医疗机构蓬勃发展态势。2018年8月30日,国家八部委印发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中,也已明确要求加快修订《办法》等文件。掌柜猜测,相关文件一旦修订,社会办医疗机构尤其是民营眼科医疗机构很可能得到有条件准入,如与公立医疗机构联合开展学生健康体检,而不是过去和现在一律被拒之门外,近视防控最为重要且长期缺失的核心环节之“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将得到填补。
角膜塑形镜验配和零售相关政策也可能修订。2001年8月17日,原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验配角膜塑形镜管理的通知》,明确要求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基本条件之一必须是二级(含二级)以上的医疗机构。如今,该文件也已过去十八年,显然也已不合时宜。掌柜猜想,相关文件修订将可能弱化医疗机构等级,转而强化人员资质、设备配置、硬件设施和操作规范。
未来的眼视光门诊部乃至诊所,很可能只要有符合资质要求的眼视光医师和技师,设备配置和硬件设施符合相关规定,且严格按照操作规范,就可以验配角膜塑形镜。无论政策如何修订,医疗机构验配的底线不能破,至少不是视光中心甚至眼镜店私下违规验配,更不是明面上只有零售资质实质上却验配零售一体化(如与二级医疗机构签约或眼科医生私下合作)的潜规则横行。
五、数据时代的入口和应用场景
未来,是“数据为王”时代,医疗大健康更是如此。“5G”技术将大大加速数据时代的到来。在眼科领域,当前大数据应用最为可行也最有价值的是眼底影像学AI辅助诊断和核心人群屈光发育数据。
掌柜认为,未来眼视光连锁门诊部或诊所将成为数据时代的最佳入口和应用场景。除了提供中老年人眼底影像学 人工智能 辅助诊断和筛查服务外,近视作为儿童青少年常见慢性病,建立包括屈光发育档案在内的健康数据意义重大。其数据应用价值包括,通过应用大数据对近视高发人群进行监测,为近视患者制定更加合适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寻找近视循证医学证据等等。
不仅如此,眼科诊疗设备厂商、健康管理类智能硬件供应商、眼科药企、互联网医疗公司、眼科医疗集团乃至保险公司(如开发近视险、失明险等新险种)等眼科产业链条上的各大参与者,还有教育、卫生、科技等部门,都将深刻认识到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得数据者得天下”,将成为主流共识。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