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从 “造车新势力”离职?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我为什么从 “造车新势力”离职?

【编者按】圈钱资本的速度,能否超过烧钱速度,这决定着新造车势力的寿命。浮华与激情的背后,却是狼藉与不堪。看清现实,及时止损,也是一种明智选择。

文章转载自车辙,作者古牧;由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过去一年多,作为车辙的一员,我基本上都是奔波于国内外各大机场,确实无暇写文章,久不动笔,稍有生疏。

在这个宁静又稍微有些燥热的周日早上启笔,也算是开启夏天生活的一种方式吧。

到落笔这篇文章止,跳槽已经半年了,每每回想起自己经历过的那场 造车新势力 的造车盛宴,便会不自禁地想起曹雪芹老先生的那句话:“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我为什么从 “造车新势力”离职?

 由于任职岗位是该造车新势力集团的CTO技术助理职位,所以对于该集团的无论宏观战略还是技术层面的细枝末节都如数家珍,写这篇文章主要是想对造车新势力和汽车行业发表一些微不足道的感想和看法。

鉴于不应该对前东家造成困扰,请各位读者也不要去臆测和对号入座,以下涉及到的人名,地点和机构名称都有隐藏和用佚名。

意外结缘

2017年2月份从德国毕业回国后,在国内待了一个月,又返回德国一个月,这两个月经历了很多内心的挣扎后才决定留在中国。对于这两个月内心的挣扎,如果小伙伴们以后想了解更多关于在德国和中国工作生活的差异,以后会再写一篇文章,在此暂且不表。

既然决定了留在中国,就开始认真找工作。

经过两个月的内心挣扎后这时候已经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四月了,春招也已经结束,只剩下零零散散的补招,虽然拿了一些动力总成标定以及机械设计等相关的offer,但对于汽车传统细分行业的担忧还是告诉自己再等等,毕竟那个时候造车新势力在汽车行业的声音如春雷般划过天空,年轻人总想着跳上快车,总是每天怀揣着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车辙君也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在16年的时候就曾在慕尼黑应聘过乐视汽车的职位,想象着造车新势力未来颠覆传统汽车行业的那一天。

四月份的一天早上接到了前东家的HR的电话,说是在某招聘网站看到我的简历,问我是否愿意加入他们,给的职位是他们一位德国高管的助理。

面试过程中我才了解到这是一家造车新势力,虽然公司已经上市,但是项目刚刚启动,前期资金充足,有大批全球汽车行业的资深专家加入,技术路线明确,一番日出东山的光明前景。

作为我自己,造车新势力是首选,因为在德国戴姆勒实习期间曾感叹传统汽车行业的职业发展太慢,做的东西太琐碎,对工程师职位是嗤之以鼻,虽然现在又决定踏踏实实从技术做起。

其次, 这家造车新势力有曾经的汽车大佬坐镇,该大佬曾经的行业地位比如今的马爸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然后助理职位对我来说是陌生的,热爱挑战的我很喜欢未来的不确定性和未知性。

然而,一切过于顺利和美好的东西后面十有八九会有很多陷阱。

初入职场

前东家的上海办公室设在上海堪称最豪华的写字楼,一度让人在面试过程中以为这是家骗子公司。

刚入职一个月就碰到了公司召开供应商,政府和基金见面会,我主要负责联络公司欧洲供应商的参会人员,安排他们的行程以及接洽工作。

入职时,公司为该见面会做的筹备工作已经如火如荼的开展了几个月,可谓是动用了全公司的力量,该见面会的重要程度可见一般,直到几个月之后我才意识到这场见面会对公司意味着什么。

该见面会的豪华奢侈程度让人咂舌,包下了浦东某五星级酒店的最大的会议厅,数以百计的房间和数以十计的国际商务舱机票,以及见面会之后公司携重要供应商伙伴,公司高管和基金等前往南方某政府考察生产基地租赁的私人飞机。

直到后来才意识到,这场见面会关乎公司新能源汽车项目的存亡。

能否向基金、政府和供应商等成功的介绍自己的技术路线,团队,市场前景等,并吸引到他们的资本和政策扶持,是公司是否可以继续下去的关键所在。

然而事实并没有那么顺利,这个后面再说。

见面会期间,我第一次见到了我未来的老板——一位将近两米的大个子,头发稀疏,但显得孔武有力,眼睛炯炯有神。他曾是德国某豪华品牌OEM的某高端车的开发总负责人,对汽车开发有着数十年的项目管理经验,退休之后加入我们公司也是任项目总负责人。

然而,尴尬的是他并不知道我这个助理,也不知道公司为他招了个助理,见面会之后他就返回了我们项目在欧洲的办公室。这之后我才发现公司的组织架构和管理上的混乱(在此暂且不表)。向HR负责人反应情况后,也并没有回应,这时我才发现一切都要靠自己。在通过公司通讯录查询到我的这位德国BOSS的联系方式之后,给他打电话并说明情况后,才说服他让车辙君前往欧洲办公室和他见面。

谁能想到,在约他见面的当天,我这位BOSS居然在宾馆去世了,说是由于心脏方面的问题导致,擦肩而过莫过于此。

这次出差就变成了协助公司另一位高管去德国参加葬礼和处理善后事宜。通过这件事,车辙君得到了公司的肯定,成为一位公司新聘的CTO的技术助理, 该CTO原来为美国某OEM豪华车型的开发总负责人,退休后到国内某合资OEM任CTO,被我们给挖了过来。

之后就开始了疯狂的造车计划。

资源整合

如果说哪个造车新势力宣称自己有多少核心技术和专利,那十有八九是在说谎。

造车新势力前期靠着天使轮少量的资本输入,最先做的事情是整合供应商资源,先把车子造出来再说,能量产最好,如果不能量产最起码也得有骡子车或者工程样车,所谓眼见为实, 如今的资本见过太多的套路和骗局,PPT造车已经连入场的入场券都摸不着了。

有了工程样车或者量产车之后再去进行下一轮的融资,才是说服基金,银行和政府的有力筹码。在之后才有可能去自己搞一些技术开发,和供应商协同作战。

这一点做的最极致的算是某来汽车。它的第一辆跑车就是用少量的钱,却最高效得到产出的极佳案例。

要知道,从头开发一款全新的新能源电动车到量产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大到难以想象,通常是上百亿的资金规模,而造车新势力一开始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资本,也没有所谓的研发团队去开发一款全新的车型。某来的第一款跑车其实除了那个logo之外和某来没有丝毫关系,完全可是说是存粹的贴牌。

车辙君在2017年底曾随我Boss去欧洲某岛国的该供应商总部考察(该供应商为F1赛事供应商),在半年内让其造出一辆跑车那是信手拈来。

因为这种跑车不用大规模量产,只是小规模试制几辆,所以时间周期和资金投入上都是快狠准,之后某来靠着这款跑车和各种大佬站台,吸引到了后续的资金。

当然也有一些定位低端品牌的新势力利用手头的有限的资金和资源先整合一些比较渣的供应商,先把车子造出来再说,这也不失为一种尚可的策略。

说白了造车新势力没有技术,因为除了资金的因素之外,技术团队的搭建和磨合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造车新势力刚开始做的事就是整合各方资源,包括供应商链,政府政策扶持,资本进入等等。 而这里能否存活下去的关键就是产出的速度能否快得过烧钱的速度。

从17年底到18年底这一年的时间,可以说都在跟着Boss在欧洲各国拜访各大供应商, 因为我们的造型,底盘,动力总成供应商全部为欧洲Tier 1供应商, 而这些供应商的报价之贵也是令人咂舌,不过如果想造一辆好车,这些似乎又是必须的。

然而由于前期团队人力资源的不足和资金的匮乏,这个十分庞大和宏伟的项目变成了水中花镜中月。

究其原因, 还是产出速度赶不上烧钱速度, 因为只要开发就要付供应商钱,而我们不像一些大的OEM,有着和供应商几十年相亲相爱的紧密关系,付款计划可以推后甚至赊账。 对于我们这种造车新势力,供应商对我们的态度是拿一天钱干一天事,前一天不给钱,第二天就撂挑子。

而事实是公司光在造型正向开发上就已经差不多把钱烧光了, 造型这块公司委托的欧洲某顶级造型设计公司(全球TOP 3),实在是太贵。 公司高管绝大部分都是美籍华人,对中国情况似乎不是那么门清,以为靠着在全球各大车展展出概念车就可以吸引到投资继续进行正向开发,事实证明没有可以跑的车子是很难说服资本的。

车辙君第一次有跳槽的想法的时候是在日内瓦车展上。

彼时靓丽的车模站在我们炫酷的概念车旁边,Boss西装笔挺的在展台接受媒体的采访, 镁光灯的背后似乎是一片空虚,没有技术,没有团队,没有资金,加上连续几个月在各大机场的奔波,突然一股强烈的空虚感和幻灭感袭遍全身。

对于我个人来说,确实看不到自己的职业希望,可能本身我比较悲观把。

在2018年底离开的时候,把负责的供应商付款计划的最新一版表格发给了Boss,上面可谓是写满了造车新势力的辛酸泪。

政府的角色

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造车新势力的春天,因为不光有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那么简单,当然这些政策被一些整车厂钻空子骗补也着实极大的浪费了许多社会资源。

而对于真正致力于开发全新新能源汽车的造车新势力来说,除了中央政府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新能源汽车补贴(当然很多造车新势力可能赶不上了,因为2020年政府要取消这一政策,而车子却还没有量产上市,所以赶在2020年之前量产上市也是造车新势力的一道生死线)之外,还有一个利好就是现如今的政府招商环境。

造车新势力除了整合供应商资源之外,还要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有些也选择代工),而如今政府的招商力度之大也让人喜出望外。

车辙君有两个月随公司另一位高管去中国西北某省份和政府接洽建立生产基地事宜,刚出机场就被当地的市长亲自接机,并到酒店亲自安排妥当。当地政府对于我们项目的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而这背后的原因是(通过和当地政府大大小小数十次的会议得知), 该省是传统能源大省,传统能源是支柱产业,亟待产业转型, 而全国数百个新能源汽车项目也给他们带来了契机,政府方面希望挑选有实力的造车新势力入驻当地,促进当地的能源转型。

而跟我们对接的该市除了最基本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之外,还能提供其他的一些利好政策。譬如政府联络当地有实力的国企拿出资金入股,政府出项目启动资金,免费用地,免费办公大楼,人才税收减免和奖励计划等等。

后来在北京车展期间,车辙君又在公司展台负责接待了其它几家当地政府负责人,他们也都可以最大程度的提供相应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足以看出,如今政府对于企业的扶持力度之大,经商环境已经早已不同往日,这对造车新势力是如虎添翼。

双资质问题

新势力造车,其中有一个坎是绕不过去的,就是 造车资质 问题。

截止到目前为止, 一共也就十六家企业获得了国家颁发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销售双资质。

其中一些造车新势力纯粹是占着茅坑不拉屎,已经一年以上没有生产和销售新能源汽车了,2018年国家就已经点名了一些企业的这种行为。 另有一些却苦苦拿不到这张资质只能选择曲线救国道路,只能选择让传统OEM(有资质的)代工,或者通过收购,入股等方式间接购买资质。

可以说,让新能源汽车造车资质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资源十分有限。

国家发放资质的前期,属于政策风口期,比较宽松,一些不知名的企业也因为背靠传统车企拿到了,而后面随着主管部门发现一些企业拿着资质不干活,还有就是担心资质发的太多会造成局面失控,从而收紧了政策,以至于到现在像蔚来和小鹏都没有拿到资质。

资质一定是要拿的,不过是时间问题,相信这也是国家淘汰一些没有实力或者玩资本概念的造车新势力的一种方式。

团队建设

小公司靠老板画大饼,这是可以的,但是大公司一定要靠健康良性的制度。

造车新势力很多是几个好朋友“揭竿而起”一起打江山,到后面任人唯亲和朋党的问题都会出现,这是公司走向壮大的最大的拦路虎。

不要以为有钱就可以胡作非为, 有远见的人才绝不会为了短暂的利益牺牲自己长远的职业战略规划。 一个公司有着良好的前景,宽松,公平和信任的环境才会产生紧扣时代价值观和适应力强的公司文化,才有可能招到愿意为你卖命的人才。

前东家在这方面做的有些差强人意。

车辙君曾惊叹于公司的人才济济, 虽然公司人数也就不到两百,但其中不乏数位“千人计划”和各种行业大咖,可谓群星荟萃。 但是其他人却都是关系户,也就是亲戚朋友居多,这样的公司环境也就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

团队是公司成功的核心和基础,但团队建设需要一个漫长过程,并且也需要投入巨大精力,在公司文化和团队的建立过程中需要且行且珍惜。

写在最后

车辙君跟着新能源造车新浪潮急速的驰骋了一年,没有走到工程样车,更没有走到量产,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教训,但更是一种收获。

从国家战略上来说,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建立,特别是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的建立是一种适应大国形象的发展战略。 所以才会不遗余力的去大力助推造车新浪潮,这是汽车界某些实干家的风口,让人欣慰的是如今也确实有一些新势力初具规模,当然这对于造车这种庞大的工程来说也是国家助推的一些成果。

可以说现阶段的造车早已经不是简单的研发、制造、销售等纯汽车行业了, 如今造车新势力正赶上汽车智能化,信息化和电动化的发展趋势,互联网和资本力量都在加入造车新势力的队伍,这是一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代,奔腾过后只有勇者可以屹立在这个时代汽车行业的巅峰。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新能源汽车造车新势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新能源造车新势力中国造车新势力新势力造车企业造车新势力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