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为何拥有高技术却没有高增长?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为何拥有高技术却没有高增长?

2018年又有一名日本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2000年以后,先后有18个日本人获奖。最近几年,媒体中介绍日本科技实力和工匠精神以及国民高素质的文章,惊呼我们过低评价日本实力的文章非常多。日本的科技水平赶上欧美发达国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的事。1998年以后,日本的专利收支一直是收取的专利费高于支付给外国企业的专利费。

但90年代以后, 日本经济 长期低迷。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日本强大的科技实力并没有带来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

本文从以下三个视点来解释这个矛盾: 1.科学技术和产业本身的特性;2.企业体制不适应和企业家精神的消退;3.日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根本变化。

作者李海燕为访日学者、徐启元任职于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陈卓任职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编辑:苏琦,原载2019年5月13日《财经》杂志

视点一:科学技术本身的特性

并不是所有的高科技都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现和突破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变化,催生新的产业和富豪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并不是所有科学技术的突破都可以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在这里举两个例子。田中耕一是日本精密仪器制造公司岛根制作所的研发人员,由于1985年的研究成果,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其成果的原创性和影响力可见一斑,但是这个研究成果本身并没有给公司带来太多的经济效益。主要原因是该种仪器设备的市场需求太少,只有一些科研机构和大型企业的研发实验室需要。日本有一家全世界知名的光学设备公司叫滨松光学,该公司被称为催生了三个诺贝尔奖的高科技企业。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开展研究时使用的实验设备和装置中都有该公司的产品,而且是关键设备。2002年获得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1987年的成果)和2015年获得物理学奖的梶田隆章、201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Francois Englert和Peter Ware Higgs。但是目前该公司的员工人数为4000多人,每年的营业额为1000多亿日元。在日本类似滨松光学的企业还有不少。产品属于高科技,在一些领域不可或缺。但是由于总体的需求量少,虽然产品的利润率高,但是对经济和雇佣的贡献和拉动作用相对比较小。

应该说日本有一些基础研究是有可能催生一个巨大的产业的。比如,山中伸弥在2012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其获奖成果是iPS细胞。iPS细胞是具有成长为人体各种器官的细胞。目前日本各个领域都在继续研究,将来日本的再生医疗领域有可能成长为全世界领先的庞大产业。另外,日本在LED领域的产品一直领先世界。其背后有三位诺贝尔奖的巨大贡献,分别是赤崎勇、天野浩和中村修二。

真正对日本产业竞争实力造成削弱的原因在于技术的commodity化和技术的装置化。1991年之后的日本经济低迷和周边国家(地区)的高速增长是不无关系的。这里周边国家(地区)主要是指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日本的一些传统优势行业比如家电、半导体、太阳能电池、液晶显示屏等节节败退。日本经济的低迷和美国信息革命的兴起,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的产业进步是同步发生的,这里面不无关系。

技术的装置化比起技术的commodity化更容易理解。某一个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制造设备。随着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生产设备也不断地升级换代。

发达国家的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断反馈给设备制造公司,设备制造公司不断改良生产设备,也急速把生产技术和knowhow不断地浓缩到了设备里面。制造商品的设备性能越来越稳定,价格越来越低。不发达国家可以通过购买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制造设备,相对比较快地制造出好的产品来。

80年代以后,采用计算机控制的设备越来越多,只需要操作键盘就可以正常操作生产。而且,由于发展中国家有成本的优势,产品的价格会很便宜。从价格优势上击败日本企业。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比中国大陆要发达。但是韩国和台湾的制造业直到今天也需要大量从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设备和高端零部件。中国大陆目前也是这个状况。

技术的commodity化。首先需要对技术和商品的commodity化做一个定义。目前日本的研究人员做如下的定义:如果可以用市面上已经公开的技术制造出可以满足大部分客户需求的产品,那么这个商品已经commodity化。

一般来说,专利的有效期是20年。从专利生效到产品面世一般需要3年-10年的时间。这是因为,一个高科技产品,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非常多的,一个产品的面世背后往往有几百个甚至上千个专利。

如果使用专利保护期已经结束的专利能够制造的产品的质量水平等于市场大部分顾客需要的质量水平,这个时候,称之为高科技产品的commodity化( 普遍商品化 )。日本很多优势领域,迅速被周边国家地区所赶超正是这个原因。

日本企业的专利过期以后,其他国家的竞争对手就可以无偿使用这些专利技术,且不构成侵权。东亚其他国家的人工费、土地等成本远远低于日本企业,制造这些产品的装置和设备已经非常成熟,通过大批量引进日本的机器设备,不需要太多技术积累便可以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这时即使日本企业可以生产出质量更高的产品,但是市场大部分的顾客是可以接受东亚其他国家更高性价比的产品,其结果就是日本企业在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不断下降。

如何预测高科技产品普遍商品化的时间点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专家给出的答案是:一个产品的commodity化的时间大约为,该商品相关的第一个专利出现的年份和该商品的专利申请最多的一个年份正中间的年份加上20年。

一个产品领域一般连续10年-20年都有专利申请,这些专利的每年的数量分布往往是山字形,初期比较少,数年后到达顶峰,之后逐年下降。以日本数码相机领域为例,从1983年开始有第1件专利申请,一直增长到2002年的申请最高峰1807件专利,之后逐年减少。1983年到2002年之间的年份是1992年。1992年加上20年为2022年。也就是其他国家在2022年左右都可以使用已经过期的专利生产物美价廉的数码相机产品。上述公式,在DRAM、液晶面板、太阳能面板、锂电池、汽车导航仪、钕磁铁等领域证明是基本正确的。

技术的装置化和commodity化让日本的高科技企业不能长期保持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许多领域,迅速被其他国家所追赶,这是技术方面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下面要阐述的企业体制和市场战略的原因。

视点二:日本企业体制的弊病和企业家精神的消退

(2019年3月18日,日本机器人公司Tmsuk在东京进行新型轮椅机器人Rodem的现场展示及测试。图/IC)

拥有高科技的日本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许多领域市场份额不断下降。除了上述的技术的装置化和commodity化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日本的企业体制和企业家精神的消退。

1945年以前的日本经济由大大小小的几十家财阀所把持。代表性的有三井财阀、三菱财阀、住友财阀、安田财阀等。战后美国对日本财阀进行大规模的改造。战后日本的大企业形成了六大企业系列(或者说企业集团),分别为三井系列、三菱系列、住友系列、一劝系列、芙蓉系列、三和系列。战后大部分的日本传统大型企业都分别属于这六大企业系列。这些大型企业下面存在众多的子公司和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中小型公司。不同于英美的市场经济结构,战后的日本经济社会是一个有序竞争的半封闭的结构。政府和这些企业系列团结一致,追赶欧美发达国家,其效率是非常高的。哈佛大学教授迈克尔·波特曾经说过日本企业没有竞争战略。其实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企业也不需要企业战略。日本企业赶超的目标就是欧美企业,同样的产品只需要想办法做得更好更便宜就可以,就可以不断地占领全世界的市场。另外,日本在战后,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度。一个人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之后,往往在一个公司工作一辈子。日本女性结婚以后往往辞掉工作,在家里相夫教子。一个家庭只有丈夫一个人的收入。这种社会体制下,每一个人在公司都是小心翼翼,不愿意去创业或者在单位做创新的工作。因为创业或者创新意味着有很大的失败的可能性,意味着自己全家人可能要露宿街头。

经过战后40多年的发展,日本的企业规模逐步变大。

20世纪80年代后期,进入财富500强的日本企业高达120多家,仅次于美国。规模的增大不仅仅意味着公司的强大,大部分时候也意味着公司组织的官僚化及公司决策和运营的低效率。而且进入90年代,日本大部分企业的第一代创业人都去世或者退出了公司领导层。接班的大部分是战后在公司中一步一步升迁起来的大学毕业生,在企业家精神方面不如第一代创业者。

日本90年代以后经济长期低迷,和日本公司的大企业病及企业家精神的消退有不可分的关系。日本的制造业在80年代实现了赶超欧美的国家目标。但是战后诞生的大型制造企业只有索尼和本田两家企业。其他企业都是战前就存在的企业。企业第二代接班人把企业发展壮大为世界性企业的例子只有任天堂和优衣库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例子。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有不少专家分析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不少专家认为是日本制造业过分拘泥于工匠精神,给产品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功能,增加了无谓的成本。另外一个主要的观点是,日本企业不如韩国等企业市场战略成功。作者认为这些分析都是对的,但是其根源是日本的大企业病和企业家精神的消退。90年代以后,日本除了数码相机和游戏机(任天堂和索尼)之外,没有能够推出风靡全世界的工业产品。事实上,数码相机和游戏机也是最先在美国诞生的技术和概念。在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大部分的日本企业依然拘泥于过去的成功经验。作为日本企业内部的员工,他们采取保守的工作方式对他们自身保住工作是非常正确的选择。作为整体的结果,就是员工看起来都很努力,却只能延续过去的老路。日本家电行业的败落主要原因就在这里。90年代以后,有两个重大的变化影响了全世界的经济格局,促进了国际化大分工和产业的重新洗牌。第一个是冷战的结束,第二是信息革命的兴起。日本90年代以后丧失竞争力的行业,主要是不能适应这个巨大的环境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本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行业是汽车业和家电行业。日本汽车行业直到今天也保持着一个全球领先的影响力。但是家电行业的颓势却非常明显。应该说直到今天日本家电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也是全世界领先的,但是技术的领先并没有给日本企业带来竞争力。家电产品都不是日本发明或者率先提出概念的。但是日本公司的产品的质量提升、故障率的下降、功能的多样化、产品的耐久性等方面迅速超过了欧美公司,占领了全世界的市场。90年代以后,日本的所谓综合电机公司依然延续了过去的道路。

苹果公司的iPhone和日本手机行业的败落是很好的对比。日本的手机行业一致保持着全世界领先的制造能力,但是日本企业并没有诞生出iPhone手机,事实上,在中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市场,日本企业在iPhone诞生之前,就没有能够占领中国手机市场。其主要原因还是日本企业的决策慢,市场战略不适合中国市场原因造成的。

视点三:日本国内外环境和条件的根本性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1991年左右,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9年-1991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布,中国正式宣布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不断加深。1945年战败以后,日本集中发展经济是冷战体制的最大受益者。进入90年代,信息革命在美国开始风起云涌。冷战的结束,让全世界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市场,让更加广泛的全球分工成为可能。而信息革命开始慢慢渗透和改变所有的领域和人们的生活。美国的资本市场和信息革命相得益彰,加速了产业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步伐。

日本国内,也发生了战后最大的变化。日本的经济和科技实力赶上了欧美国家,有一些技术领域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日本完成了从明治维新以来的“赶超欧美”这个国家目标。事实上,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国家实力达到全世界先进水平。日本社会开始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大部分公司的创业者进入20世纪90年代都去世或者退休了。支撑日本战后高速增长的所谓“团块世代”(是指1945年-1955年间出生的人)也都开始退休。日本的土地成本和员工工资成本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国家。

国际和国内的环境改变,意味着日本战后的成功模式开始出现问题或者说不能像以前一样发挥巨大威力。日本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发展模式非常清晰。那就是:(1)学习和导入欧美的技术或商品。(2)通过不断的改善和管理提高,提升产品质量并且降低生产成本。(3)不断改良技术和商品,商品的方向是短小轻薄。(4)首先在日本国内市场出售,同时以成本优势大批量出口以美国为中心的欧美市场。(5)日本企业用盈利的钱继续进行发展,开发新的技术。同时企业员工收入也随着企业的发展逐年上升。(6)日本企业员工的收入增加带来了更大的日本国内市场需求和对更高质量产品的需求。(7)日本企业回应市场的要求开发新的技术和产品,凭借产品质量占领日本国内和海外市场。

日本在战后产业实现了不断的进化和升级。日本在1954年GDP达到战前的最高水平(1937年的水平)。战后初期的主要产业是纺织业和煤炭业。1955年-1971年的高速增长期的主要产业是造船业、钢铁业、化学工业。1971年-1991年的中速增长期的主要产业是家电业、汽车业、机床行业、半导体行业、高端材料等。

战后,日本自民党长期执政(所谓的55年体制),通过财政的转移,追求日本各个地区的均衡发展和国民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道路打造了优质的劳动者和巨大的市场。“一亿总中流”这个词形象地表现了战后日本的社会特征。勤劳的劳动者推动了日本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给劳动者带来了收入的提高国民收入的普遍提高创造了日本国内的巨大市场市场的需求促进了日本产业的发展和升级日本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整体发展。

总的来说,进入20世纪90年代,国际和国内环境的根本变化让上述的日本发展的正循环的条件几乎全部丧失了。

20世纪90年代以后,客观上讲日本也有长期的景气恢复时期。日本有许多企业在90年代以后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和很高的利润率。但普通国民却没了90年代以前经济景气时能感受到每个人都受益的感觉。其根本原因在于90年代以前的循环不存在了,在1990年以前(日本开始把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外国以前),日本的经济发展是可以让所有国民受益的。这里面有两个波及的途径,一个是产业方面的传导。日本的大企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把工作分包到各个中小企业,这个过程中银行业因为提供贷款服务会受益。大企业和小企业收入都提高。制造业和建筑业的收入提高促进了服务业的繁荣(金融业、旅游业、零售业、饮食餐饮行业、房地产行业等)。其结果是几乎所有的人都受益。另外一个传导途径是政府财政的途径。日本中央政府通过重新政策手段,照顾不发达地区和社会弱者。泡沫经济破灭之后,日本从9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其改革的方向是进一步学习美国的各种制度,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化就意味着有胜利者和失败者,90年代以后,日本社会的差距开始拉大。另外由于老龄化的加深,普通国民对老后的生活更加担心,不敢消费。

日本高科技企业如何应对技术的commodity化

进入2000年以后,日本的研究领域和企业面对日本经济的低迷和周边国家的猛追,进行了不少关于如何保持日本企业竞争力的研究。

企业持有大量的专利,不能保证其能开拓新的市场,或在市场中占有优势,并非所有技术都去申请专利就是好的。其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申请专利,相关的技术就意味着公开,每年许多没有通过申请的技术也会被公开,这些技术可供全世界任何一家企业或者个人无偿使用。针对这个问题,目前日本知识产权专家提出了“开放和封闭战略”,主要有两种层面的建议。

第一种是产品层面的战略。把被竞争企业看到之后能够迅速模仿的技术申请专利(开放战略),而把重要的生产过程技术、生产设备内部设计、制造技术等作为企业秘密控制在企业内部(封闭战略)。

比如,一个产品问世之后,竞争对手通过拆解、分析、化验等可以掌握的产品原理和技术,如果不申请专利进行保护,就不能保证企业自身的权益。而那些难以模仿和攻克的生产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保留在企业内部,竞争对手或者其他国家的企业,即使想模仿也无能为力。目前日本许多保持竞争力的企业都持有大量的非专利性质的技术。

第二种是企业发展层面的战略。 在商业实践中,一些大型企业会开放自己持有的大量专利给全世界的所有企业,其背后的逻辑思维是通过免费提供专利,促进某个领域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的发展,让自己公开的技术成为事实上的行业标准(开放战略)。

企业免费提供一些专利,但是还保留一部分专利在自己手里,以确保自己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封闭战略)。比如日本的丰田汽车就提供一些关于燃料电池的专利让大家免费使用。这样做对丰田汽车的好处是加快燃料电池汽车的普及速度,扩大市场。另外,可以让本企业的技术标准成为燃料电池汽车的实施上(de facto)的行业标准。

为避免误解,需说明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也不是所有的日本产业的竞争力都下降了。日本的汽车制造业、制药行业、精细化工业、半导体制造设备行业、工业机器人、机床、高端材料等领域都保持了很强的竞争力。目前日本许多企业并不把所有技术都申请专利,而是黑箱化。特别是90年代后,日本相对竞争力上升的化工行业这种现象比较多。许多企业的生产设备也是自己企业设计。这些行业,东亚国家的竞争对手模仿和赶超就相对比较困难。


90年代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为何拥有高技术却没有高增长?

产业互联网如同大基站,在“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三新战略的倡导下滋养更多新兴项目落地应用,在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转型之路上扮演了助推器角色,正值亿欧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期间,特此设立产业互联网峰会,力求从全球视角解析IT服务智能发展,邀请国内外一线企业分享行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您在本场论坛可以了解到软件、硬件、物联网、5G、ABC的服务进化史,了解到新资本新市场的走向。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技术,或许整个全球市场、服务商、用户都应该对之有更深的思考。

峰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0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