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助力,新能源车企走出低谷?
【编者按】此前, 新能源汽车 行业遭遇致命一击。从零配件、整车制造,再到消费端,都遭遇了近一个月的停摆时期。对于车企而言,能否借助政策起飞,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产品实力。政策和补贴只能助其一时,无法助其一世。
本文转载自IT老友记,原作者吴昊;由亿欧汽车整理转载,供行业内人士参考。
因新冠 疫情 冲击而陷入冰点的新能源汽车行业,政策正在加快其解冻速度。
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三大举措促进汽车消费;4月2日,商务部消费促进司副司长王斌表示,将进一步推动汽车限购向引导使用政策转变……释放汽车消费空间。在此之前,海南、浙江、广东、北京等多个城市已经推出数项举措,促进汽车消费。
汽车消费复苏的发令枪正在被打响,上至国家,下至地方政府,皆投身其中。
此前,新能源汽车行业遭遇致命一击。从零配件、整车制造,再到消费端,都遭遇了近一个月的停摆时期。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万辆和6.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3.8%和59.5%。
如今,国内疫情已经趋于稳定,伴随着连续利好政策的刺激,新能源汽车行业能否走出困境?
水深火热
2020年新春开年,汽车产业就被按下暂停键。因为受到停工停产影响,全球汽车产业链陷入水深火热当中。
首先,是生产难题。
受到国内长达数月的隔离影响,多地物流交通、人员流动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地限制,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球汽车产业链备受打击。
目前,福特、通用和克莱斯勒皆于当地时间3月19日起暂停在北美的所有生产工作,以帮助减缓新冠病毒的扩散,三家底特律汽车巨头都进一步推迟了复工日期。
据第一财经统计,在欧洲,宝马、大众集团、捷豹路虎、雷诺、标致雪铁龙、戴姆勒、保时捷和法拉利等汽车公司从3月17日起纷纷宣布停止在欧工厂的生产。
而在国内,虽然生产复工在加速进行中,但对于所有车企而言,失去的一个月已经造成严重损失,且难以挽回。
一方面,由于疫情影响,例如特拉克、德尔福、法雷奥、霍尼韦尔、伟世通、万向等在内的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受到不同程度波及;另一方面,由于复工延误,车企们的生产节奏也被打乱。特斯拉之前在公告中称,中国境内以及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会对其业务产生实质性影响,比亚迪也不得不将比亚迪“汉”推迟至今年三季度上市。
但相比于生产,销售端的停滞则更为致命。
根据一月份汽车产销数据显示,传统车企东风汽车、上汽、广汽等,再到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其销量都遭遇大幅下跌。
根据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5.4万辆和6.0万辆,同比分别下降63.8%和59.5%。而在二月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951万辆和12908辆,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82.9%和75.2%。这已经几乎接近于停滞状态。
生产制造遭遇延误,销售市场又是门可罗雀,很多车企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
在传统车企方面,上汽大众已经开始降薪,根据网传一份方案显示,上汽大众将取消双薪、底薪,工资方面,管理层降25%,员工降15%,总体降约40%,比亚迪也推迟发布了2019年度业绩报告,并对今年一季度的数据做出悲观预测。
而对于基础薄弱的造车新势力而言,影响则更为明显。
今年一季度,蔚来汽车仍然徘徊在低谷,而疫情导致其销售乏力,紧绷的现金流又遭遇新一轮的挑战。而另一家造车新势力威马,直接取消了全员年终奖,13薪也被延后至六月发放。另据36氪报道,前途汽车已经拖欠员工数月工资,面临被员工集体讨薪的尴尬境遇。
2019年,一场烈火烹油的造车运动遭遇急速降温,而2020年的新冠疫情又是雪上加霜,成为压死骆驼的最后一颗稻草。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仅凭车企自己显然难以脱离困境,于是一连串的救市政策应运而生。
政策暖风
车市萎靡不振,政策能够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而受政策影响更深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更是如此。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一直和政策形影不离。从2008年十城千辆工程开始,针对新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补贴政策就已经提上了日程。
在生产层面,政府推出了“双积分”制。所谓双积分,指的是车企在生产燃油车时,必须同时生产相应比例的新能源汽车;而在销售端,政府也利用国补加地补的方式形成双重保障。这两项举动都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发展,得益于此,2015年,我国已经跃居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补贴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滋生的问题也并不少。巨额的补贴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近10年的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成为了一部分车企钻空子、套利的工具。
为了解决骗补问题,以及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2019年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新政正式开始实施,相比于之前前,新政补贴金额几近腰斩,且对于续航里程、电池密度都设立了门槛。根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测算,车企获得的补贴与往年相比少了75%。
补贴退潮之后,车企受到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在2019年6月此后的四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下滑4.7%、15.8%、34.2%、45.6%,时至今日,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仍未走出退补造成的阵痛。
而此前业界普遍猜测,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于2020年完全退出,但由于车市寒冬加剧、销售乏力,也有不少行业人士呼吁,补贴退坡不宜快速下降,但官方始终未给出最终结论。
直到此次疫情袭来,是否退补的猜测才一锤定音。3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促进汽车消费三大举措,其中第一项便是将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免征购置税政策延长2年。
除此之外,上到工信部,下到地方政府,都推出了相应的救市之举。
今年,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称,工信部将积极配合相关部委,研究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的政策建议,督促各地区加快出台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措施。
在这样的背景下,3月3日,广州市发布文件称,将落实新增10万个汽车指标额度工作,同时针对新能源汽车、二手车置换“国六”新车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杭州市政府预计在2020年新增2万个小客车指标;浙江省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下发《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意见(2020-2022年)》,刺激政策包括鼓励限购城市杭州继续增加车牌指标,鼓励各地研究“汽车下乡”补助政策……
一连串的政策暖风,无疑于给车企服下了一颗定心丸。全国乘联会主席崔东树认为,“此次确定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延长两年,将对今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前新能源车企生产成本过高的压力,促进国内车企向新能源方向转型的决心。”
但是,车市环境骤然转寒,政策刺激究竟能起到多大作用?
利好一时
不管怎么说,一大波救市政策,对于车市而言,无异于甘霖雨露。
首先,补贴政策将直接撬动市场需求。
在很多一线城市,购车需求一直都未能被完全满足。对于这部分城市而言,汽车销售不振的原因并非是消费能力不足,而是由于号牌限制。
以北京为例,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免费号牌,这也成为了新能源汽车推广的一股巨大推力。但久而久之,新能源汽车的号牌也变得越来越稀缺。
根据北京2020年小客车号牌指标显示,本期北京市新能源小客车指标申请个人共有 467360 个有效编码,而一期配置个人新能源小客车指标仅有 54200 个,其余审核通过的有效申请编码按照规定继续轮候。
这也意味着,如果以每期 54200 人计算,那么加入排队大军,获得新能源汽车号牌,排队时间将要超过8 年。
在此次救市政策方面,很多地方都加大汽车号牌的放开力度,这样的做法将极大释放潜在车主的购车热情。而另一方面,通过现金补贴的手段,又撬动了一部分价格敏感人群的购车需求。
另外,通过政策手段,将给车企留下缓冲时间,减小生存压力。
根据东兴证券研报显示,在补贴继续延长的情况下,本土新能源汽车品牌有望减少在定价以及成本管控方面的压力,另外则减缓了新能源车企向中上游成本压力的传导,有望在电池、电池材料、电机和电控方面,让企业实现合理的盈利能力。
而且,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也被纳入新基建范围当中。截至2019年末,我国充电桩基础设施累计数量约121.9万个,而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达到381万辆。车桩比例为3:1,距离1:1的理想规划仍然差距较远。
目前,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都在积极布局充电桩,这也减缓了车企在此方面的投入压力。而且随着充电桩的完善,围困着新能源汽车的充电难问题也将会被得到缓解,电动车的消费需求有望进一步被放大。
所以,一系列的政策措施,给整个行业带来了希望之光。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政策、补贴就是救命灵药,因为对于国内众多车企而言,来自于竞争方面的压力并没有因此而减少。
目前,国内主要新能源汽车品牌包含北汽、上汽、比亚迪等传统车企,另外则是蔚来、小鹏、威马、理想汽车等造车新势力。但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比拼的关键因素还在于产品能力。
根据去年各大车企销售数据显示,几乎都是全部未达预期。而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所考虑的关键要素是在价格、续航能力、安全便捷性等方面,这些都是国内品牌需要补课的地方。
而且,留给国内品牌补课的时间并不多,在这些综合指标面前,特斯拉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护城河与壁垒,其在中国市场的进程,也处于快马加鞭的阶段,随着上海工厂不断推进,特斯拉在中国的优势正在不断被放大。
目前,特斯拉的供应链国产化脚步越来越快,其在价格方面的优势也是愈发明显。
根据兴业证券的分析显示,特斯拉在采用国产供应链后,国产Model 3的毛利率要显著高于美国产Model3,其国产Model3的生产成本要比美版低20%-28%。因此,兴业证券预估,国产Model 3具备最大27%-34%的降价空间。最低价格预计可以低至19.7万元起。而且,这样的效果将延续在Model Y上。
未来,特斯拉将成为一个难以忽略的对手。由此可见,虽然国内车市迎来政策刺激,但作用终究有限,对于车企而言,能否借助政策起飞,关键还是在于自身的产品实力。
政策和补贴只能助其一时,无法助其一世。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