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型平台是移动医疗领域公司好的转型之路吗?
传媒领袖迈克尔·哈耶特曾说过一句话:在当今市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拥有两个战略资产——让人欲罢不能的产品和有效平台。而移动医疗领域的发展,在经历了早先打磨产品的阶段后,各家都不约而同的开始了平台建设的角逐。
2016年11月,移动医疗领域的Dr.2与刘谦两位老师曾有过一次文字交锋。
Dr.2撰文陈述: 未来是“大而全”的天下 (医疗健康也不例外),机遇仍然属于“大而全”的平台生态,大部分“重度垂直”只是在慢慢等死而已!
刘谦老师不服:医疗本来就是纵深市场,不同疾病之间的诊断、治疗、康复都非常不同,患者人群和需求也千差万别,小而美的项目完全有生存空间,世界上最大的医院集团、医药企业和器械公司都不能拿到各自市场的5%以上, 为啥移动医疗就不能有重度垂直?
从文章来看,双方各执一词也各有道理,但是这个背后却反映出了一个现实——移动医疗企业的平台化之争愈演愈烈。
2016年是被称为移动医疗转折的一年,市场的发展、寒冬的影响、黑天鹅事件的措手不及,让市场上有了一个较为一致的认知——移动医疗已经转入下半场。
上半场的移动医疗,拼的是融资、是人脉、是速度,转入下半场拼的却是收入、是服务、是耐力。 在经历了5年的野蛮式发展疯狂扩张背后,诚然,C端用户对于预约挂号、在线诊疗、网上买药等等有了一定的认知,但这并不足以支撑移动医疗公司高额投入背后所追求商业帝国梦,C端付费这一美好的愿景在现实面前支离破碎。
C端的路走不通,那么B端可以吗?
2013年,哈佛大学托马斯•艾斯曼教授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最大100家企业有60家企业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
而在互联网领域,平台现象则更为突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2015年全球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前15大互联网公司都是平台,这15家公司也大得惊人,市值超过2.4万亿美元(2015年5月数据)。
珠玉在前,2016年B2B领域、企业服务市场着实火了一波。
从移动医疗领域来看,企业的平台化战略主要分为三种形式:
其一是自建平台。
这种形式出现在入局较晚的企业中。以预约挂号这一细分为例,彼时挂号网(现)、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等互联网平台已经有了较大的知名度,再去切入挂号平台显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部分企业就试图开发出一个超级APP,整合这些挂号平台的信息,这类企业区域化属性较为明显。
其二是扩大成平台。
这种形式多出现于医疗信息化领域和医药领域。我国的医疗信息化路程才20多年,以医院为例,医院内部的HIS、LIS、PASE等系统有些尚且都是信息孤岛,如芯联达、金蝶医疗等企业瞄准的是这一部分的市场,将自己的产品打造成一个平台,去对接其他的系统。
而医药本身就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尤其在医药零售领域,小散乱差的现状连政府都忍不住了,颁布了政令引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提高行业集中度,医药电商除本身就立足B2B的企业之外,立足B2C的天猫医药馆、快方送药、健客、七乐康等企业也都在把自己转化成平台,吸纳B端企业的入驻与加盟。
其三是入驻第三方平台。
这种形式出现于小微企业面前。在早期创业的预设中,大多数企业都会研发自己的APP,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这些APP基本都不会是企业的主战场——移动医疗领域老牌企业丁香园,对外也以“微信矩阵有两千多万粉丝”为豪。微博、微信等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大流量入口,小微企业在急需流量的情况下,借助第三方平台的能力是大多数企业的首选。
实创智库发布的《“平台化”是什么?关于平台化与平台型企业的一些认识与思考》中指出,平台通过“去中介化”、“去中间化”,让产销、供需双方,依托平台的服务生态系统进行直接对接,简化价值链流程,实现数据共享、信用透明,改变传统行业靠买卖赚差价的盈利方式、以及上下游博弈的恶性竞争关系。
整合产业链听起来让人心潮澎湃,但是梦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 移动医疗领域企业的平台化主要面对了3大问题:
其一,同类型企业的竞争。
移动医疗领域尚没有出现可以一家独大通杀全场的局面,同类型企业的竞争并不鲜见,在此不多赘述。
其二,所谓传统企业的围堵。
这里称“所谓”传统企业,是对比国外企业而言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也不过30多年,在医疗信息化、医药等领域的领军企业也都不过才成立几十年, 东软集团去年刚满25周年,复星集团今年才刚刚25岁, 对比国外动辄已经成立百年的企业而言,尚处于发展的上升期,移动医疗企业想要与这些企业同台竞争,额,前路漫漫。
其三,B端企业的接纳度。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这么多给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同时涌现,切入点五花八门,B端企业数量虽不如C端用户的单位数量庞大,也依旧会挑花了眼。
本文作者王艳莹,亿欧专栏作者;微信:ying211316(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