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传统企业,打通数据是关键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坐在前排、一脸祥和的企业家们也许内心并不平静,他们身处传统行业,经营多年,自认为对消费者的想法了如指掌,可正是这样一群人却在2015年的春天不得不思索一个问题——如何不被互联网击败。

还有一群企业家,他们仍对电商嗤之以鼻,尽管电商已经连年近三位数的交易额增长,甚至有人在两会期间扯着嗓子喊出“电商不死,国家难富”,颇显不合时宜。

如今“互联网+”的热潮,让人再次感到一场变革即将来临。与以往不同的是,互联网已从云端落到地面,将那些曾经壁垒颇高的服务产品颠覆,让提供线下服务的企业有些措手不及。

在人们的吃、用、住、行甚至花钱的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被互联网所改造,很多“刚需”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这或许是互联网发展标志性的不同点。

这种改造甚至已经蔓延到地球上历史最悠久的行业——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中国未来必须要实现的目标,这一论断在今年的“一号文件”和两会期间都得到了体现。

对此,嘉吉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康保罗(Paul Conway)十分赞同,他告诉《英才》记者:“尽管很多人觉得农业并不是一个‘高科技’行业,但是对于中国这种耕地资源稀缺的国家来说,利用类似‘精准农业’(比如精确决定施肥和灌溉量)等各种科技手段,在中国,这对于提高产量十分重要。”

另一家跨国公司SK 集团从四年前就开始关注中国的农业,毕竟中国人口众多,农业体量巨大。

SK中国区总裁孙子强认为,中国农业种植技术、种子技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频率和强度上以及土地水资源的污染等方面影响到了农产品的品质;另外中国农业在保存、运输方面的损耗巨大,最后一公里运输途径不畅。而SK正在研究这些问题,试图找到解决办法并从中发现商业机会。

表面上看,农业与“互联网+”并没有太多的联系。也有人调侃说,“互联网+”是个大筐,什么都可以装在里面。在《英才》记者采访科技精英眼中,无论是农业还是被那些最典型的互联网公司,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大数据。

甚至有人认为,互联网不是解决传统行业问题的手段(足够低的信息交互成本),依靠互联网获取的数据才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工具。

或许正如马云在接受《英才》记者专访时所言, IT的时代已经走远,DT(Data Technology)的时代正在到来。不可否认, 数据使传统行业的产品和服务更贴合个性化的需求,从产品、流动甚至延伸到生产制造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冲击也正是如此——用最合理的价格提供最理想的服务:钱花得值。

+出行,落地为安

在“风中凌乱”的打车者已经不再担心了,这归功于线下打车软件的犀利。

分享经济是2014年最火的商业模式之一。在美国,房屋短租网站Airbnb及打车软件Uber已在资本市场上风生水起,虽未上市,两家公司如今的估值已达数亿美元。而在中国,当然不乏跟进者。以途家和蚂蚁短租为代表的旅游O2O公司、在出租车和专车市场都乐得不亦乐乎却最终合并的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在中国的一线城市也颇受欢迎。

途家创始人兼CEO罗军告诉《英才》记者,短租类分享经济想要繁荣发展,供给端必须有大量的存货,同时市场也需有大量消费需求。对途家这样的公司来说,中国数千万套的闲置商品房保证了供给端的充足,另一方面,连年增长的旅游消费规模也印证了中国人在出行需求的旺盛。

那么问题来了:十年前的市场供给、需求也同样充分,为何分享经济没有火?罗军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这一切。

然而“互联网+出行服务”并不能替代线下商业的价值。消费者通过互联网匹配需求,而体验线下的服务。罗军认为,分享经济在短租领域仅是为酒店起到了“削峰”的作用,是对酒店的“拾遗补缺”,而不是取代传统酒店业务。

更值得注意的是,国内的分享经济模式似乎一直都面临着挑战。由于信用环境的不成熟,无论是在打车软件还是短租网站上预订房间,供给、需求双方都担心“逆向选择”的问题。“分享房间给你,完全放心让你住,这个(在中国)不现实。”相比与国外完全P2P的平台,中国的分享经济必须借助线下的力量,排除信用的风险。

同时,分享经济模式在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都遭到监管者的质疑。中国的一些城市甚至明确提出,禁止使用打车软件,而在一些国家,Uber也被禁止使用。但不管怎样,中国的消费者喜欢看到服务“落地”,对于分享经济来说,互联网+概念下的服务内容并没有发生变化。

+医疗,线下买单

来自法国的Withings公司创始人Cedric Hutchings觉得海南的天气有点热,他刚刚结束了在一场讨论上的发言,准备和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再聊一会。

“咱们五点的时候在这见。”Hutchings和《英才》记者商量了一个时间。而就采访的十天之后,Withings在中国发布了两款智能手表产品。

刘积仁在当天的一次发言中认为,有关于IT和可穿戴设备能够对整个医疗体带来巨大的变革。这或许是刘和Hutchiungs为何在会后还要进一步探讨的原因。当《英才》记者问到Hutchings是否有合作意向时,他不置可否。

互联网+医疗的想象空间巨大,投资界正在行动。易凯资本CEO王冉甚至认为,未来不投资健康产业的VC就不叫VC。

“互联网医疗这个市场,总体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对投资界而言,下一个十年健康产业的投资机会如同过去15年的互联网。”王冉告诉《英才》记者。

显然,由于优质医疗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希望互联网能够让优质医疗资源的覆盖面更广泛,各种网上问诊和医生服务的机构如柳絮一样一下子飘了起来。

但近期卫计委的一项规定给“互联网医疗”提了个醒,卫计委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除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展开。

“医疗本身和其他的行为一样,都需要监管,而且比其他的行业更要严格。在电商买东西可以退可以换,但是医疗过程不行。”刘积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无论怎样,看病是不可能通过互联网彻底解决问题的,最终还将回归线下,但业内有观点认为,互联网更多能做到的是进行“健康管理”而非看病。

Hutchings告诉《英才》记者,他们所做的智能手表是用户级产品,能够检测使用者的血压、睡眠等指标。当使用者们开始留意自己的“健康指标”并逐渐根据这些指标改善体质时,这种产品就对医生来说变得有价值了。

“互联网医疗管理的变化体现在,如今的用户或病人可以为自己开发健康管理的工具了。”Hutchings说,“而以往这些工具都是给医生开发的。”

可穿戴的设备让接触医生更为容易。通过用户每天上传的数据,医生可以知道其健康状况的变化,并提早给出健康管理建议。

一直以来,当人们谈到健康管理的时候都会涉及到“谁来付费的问题”,对于Withings这样的公司来说,一开始其销售的产品是为用户准备的,用户买单无可厚非。但随着用户的使用,当一些能够证明用户的行为会逐渐受可穿戴设备的影响时,用户的数据就产生了价值。

“这将改变医药生态系统,随之而来的是付费模式的变化。”Hutchings说。

彼时,苹果刚刚发布了智能手表Apple Watch,而谷歌也对此领域虎视眈眈。Withings实际上和苹果以及谷歌的安卓系统都有很好的合作关系。就产品而言,Apple
Watch和Hutchings并不相同。Withings的手表能够续航8个月,更像是一款手表;而Apple Watch更像是手机的一个延伸穿戴设备。

“我们在健康管理领域的积累从2008年就开始了。”Hutching如此看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设备,显然不会出现Facebook的提醒之类的事儿,而智能手表市场实际上也是有很多细分的,并不仅是一个市场。”

+金融,风控难题

去年底,Lending Club上市开盘大涨67%,市值一度超过90亿美元,成为P2P借贷行业里程碑式的事件。

反观国内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估值,似乎还没有一个很好的样本。在博鳌论坛凤凰财经的一场关于互联网金融早餐会上,春华资本董事局主席胡祖六对《英才》记者表示,目前上市公司太少,没有可供参照的标准。

“证券的价值是公司未来预期的盈利流折现的钱,这是无论如何都改变不了的。”胡祖六说道,“如果一家公司永远都不赚钱,肯定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够给它太高的估值。”

在场的中国人民大学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则认为,中国市场对于互联网给了一个特别高的预期,甚至已经无法让人理解,“因为这背离了金融的基本准则、定价的基本原理。”

早餐会的前一天,包括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在内的诸位行业内专家聚在一起讨论了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如果将互联网金融按照监管的“对口单位”来分,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负责第三方支付业务、P2P借贷、股权众筹和互联网保险的监管。

对于创业者来说,似乎进入监管最少的领域是一个好的选择。由于传统行业的监管相对严格,为金融提供的想象空间较为有限。

从美国的金融创新历程来看,当局为金融机构提供的宽松环境促使了各类衍生品的蓬勃发展。直到最终金融危机的爆发,人们才意识到应该早点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

互联网金融也同样经历了一波传奇式野蛮生长,计葵生近期在接受彭博采访时认为,中国的P2P网贷绝大部分会破产,大概只有5%会幸存下来。

从怀疑到疯狂,这个领域正在发生着剧变,而这种变化也是源于很多线下的、传统行业的民间资本开始尝试着在P2P迅速获得高额回报。

Lending Club联合创始人、点融网CEO苏海德(Soul Htite)提醒《英才》记者,尽管过去三年中国有很多P2P公司增长迅速(这是件好事儿),但企业应该在风险管理、个人隐私安全和公司内部流程等方面下更大的功夫,以确保在行业不仅仅是“规模大”而且质量要好。

风险的管理能力决定了一家互联网P2P借贷平台能否成功,如果投资人的利益得不到保证,一家互联网P2P借贷平台是无法发展长久的。这个模式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冲击不言而喻,而业内争论的焦点在于,线下的风险控制是否就一定要比线上的占有优势?

尽管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用“刷脸付款”的方式给银行柜台业务一次“警告”,但中国市场多层级、分化的特点使银行网点仍有其价值。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认为,尽管互联网对于实体网点的替代是大趋势,但是物理网点的作用也并不能完全被替代。这家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物理网点约4万个,无论是数量还是覆盖面都无“行”能出其右。

“这样一个网络在办理存款、结算方面,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吕家进告诉《英才》记者。

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而邮储的零售客户就达6.1亿,接近网民规模的总数,这为邮储银行的“互联网+”战略赢得了时间。

大数据是答案?

“很多公司都想知道到底应该怎么应用大数据,对于我们所在的行业(P2P借贷)来说,这个问题尚未解决。”苏海德这样解释,“其实并不只是在互联网金融,健康管理、物流、旅行等各个行业都想要搞明白大数据的意义。”

而在“互联网+”概念下,数据是传统行业急需的资产。旅行需要对消费者的需求进行准确地分析,健康需要通过数据了解用户的身体状况,而金融急需数据来判断风险。

百度研究院副院长余凯这样对《英才》记者评价互联网和大数据之间的关系: “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数据非常重要。互联网不一定能够解决问题,有数据才能够解决。”

数据成为了“新经济的基础”,苏海德相信,随着大数据技术会带来很多好的结果。

“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非结构化数据、过程的数据产生了,而这些信息最真实、丰富,如何能够把这些信息深度挖掘,过去缺少这样的技术手段,但现在都具备了。通过对这些信息的整合、深度挖掘,形成风险的判断、信用报告。”吕家进说道,“作为银行业,必须充分运用移动终端、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以进行数据的挖掘。”

互联网和数据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成全的。大数据的前景美好,但余凯认为,目前数据采集和“数据孤岛”的问题使大数据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一方面,现在很多线下的行为并没有数字化,“比如医疗服务领域,医生的问诊,实际上很有价值,但没有数据化。”另一方面,每一个组织都有自己的数据,这些数据的分享、交换成了问题,并没有关联起来。

“所以现在关键是让数据能够打通,能成为一个商品。”余凯说,“数据孤岛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技术上就可以实现对数据关联性、趋势的分析。从而真正的实现大数据的价值。”

这显然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于“互联网+”的改造进程来说,数据商业模式的创新或许是最好的“行业进化”时间表, “有问题的地方总有机会。”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