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设计
【编者按】 本文作者为K12教育、信息化建设从业人员,在文章里他主要针对教育信息化在学校落地的情况分析,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两大战略设计,以及教育信息化对普通学校和特色学校的进化路径。
本文发于“芥末堆”,作者葛恒涛;经亿欧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基于教育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本文我们主要针对教育中的学习过程进行探讨。需要明确的是学习不等同于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广义教育的构成部分;知识技能、思维方式、价值观、信仰也是受教育者的学习内容,学习仅仅是教育中显见和易于量化处理的一部分。学习的本质可以抽象为学生精力、注意力与学习资源的适配。受限于生物规律,精力、注意力仅隶属于学生个体,无法继承、存储、转让且数量稳定、有限。
学习资源的供给是多样的, 教师是学校课程的主要研发者,同学是合作学习的同行者,父母、培训机构等等都是学习资源的供给者 。课堂作为学习发生和学生精力占用的主要场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个体有限的学习精力和无限的学习资源之间做出高效、精准的适配,适配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学习的效率和动力。
传统课堂、素质教育课堂、网络课堂的差异
传统课堂类通过教育模式化、标准化,尽可能地降低个体教育成本,实现了现代教育普及。传统课堂中,学习资源的供给和适配是受限,教师作为资源的主要提供给者和中心分发者,占据最大权重,所以传统课堂的核心是“教”。
以北大附中、十一学校为代表的素质教育课堂,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模式创新。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讲授的地方,是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发生的地方,为此引入了学习共同体的概念,以小组作为一个单位,达到了两个效果:
第一,信息分发模式由原来的教师→所有学生,新增了教师→小组学科代表→组内成员;
第二,学习资源供给者由教师一个中心点,变成了教师加每个小组的学科代表,完成了中心化到部分去中心化的过程,学习共同体成为仅次于教师的资源供给者。
小组模式类似于拼多多的“拼团”和“裂变”,学科代表作为核心分发节点,利用人际关系链分发,完成了知识的传播 ,每次分发都不断强化关系链和关键节点,强化去中心化的机制。虽然分发效率低于中心化机制,但有利于激发学习动力。
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增加了资源供给的数量,提高了资源分发的效率和个体的适配性,差异性导学案的介入,使原应下降的分发效率未出现明显下降,反而促动了学生学习效率和动力的提升。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教师作为教学资源的供给者和课堂管理者,其适配的学生数量是有限的,学校运营的边际成本在规模扩张中下降速度是受限的。
网络、平板、业务管理系统、学习资源平台等信息技术介入课堂后,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呈现指数级增长,自适应反馈学习系统完成一定量数据采集后,参照学科知识图谱体系,对学生个体的资源适配会远超学习共同体中的成员。 自适应反馈学习系统的介入,在分层教学和个性化推荐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弱化了课堂中教师学习资源分发者的权重,弱化了学习共同体作为次要资源分发的多样性优势。在提高了资源供给的数量和学习资源适配的效率同时。
这个问题可以参考互联网教育产品是如何解决的?以网易公开课、英语流利说、作业帮、校园搜题、一起作业网等教育类产品为例,通过每日打卡签到、雷达图比对、在线留言交流、弹幕、预设学习目标达成后退费、区域排名、校内排名、班级排名等方式,利用人性中贪婪、孤独、炫耀、窥探、嫉妒等与生俱来的本能,激发个体学习的动力。 知 乎社区的成功与悟空问答的失败,证明了在知识学习分享中,马斯洛需求理论阐述的自我实现和认同感比物质刺激更重要。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设计
分析了传统课堂、素质教育课堂、网络课堂后,现在可以开始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设计了。战略是站在未来对现在发展方向的规划,有必要预想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后,未来学校的呈现形态。互联网的本质是连接,连接的关键是要效率高、体验好,所以信息技术全面融入后的未来的教育模型必然包含:
1、具备线上、中心化的学习资源平台,教学资源的电子化、原子化、标签化是个性化分发、自适应反馈学习的基础。
2、具备线上、中心化算法分发平台,采集数据为每个学生精准画像,利用AI技术实现个性化精准资源适配。
3、实施线下教学活动,通过线下小组讨论、答疑、体验式课程、组织教学管理,利用情感投射形成归属感,收获体验感,激发学习动力。
整体上可以归纳为: MOOC + 自适应学习反馈系统 + 翻转课堂 + 学习共同体 + 体验式课程管理。
这个模型还不完美,线上小组组合动态、匹配高效,但体验感、参与感欠缺;线下小组构建的固化相对于学生个体学习进度的动态化,这样的矛盾会成为长期的痛点,解决方案有待进一步优化。
虽然人没有阶级,但社会的发展必然会分化为不同的阶层,基于未来教育模型和互联网产品尤其是软件具有边际成本近乎零的优势的特点,以及国家政策对教培行业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可以构想公办、民办、国际学校等各类型学校的进化方向。
普通学校进化路径
政府采购K12专业教培公司如好未来、学大教育、网易公开课、EDX等提供的服务,既有硬件的网络、视频录播设备,也有软件平台、优秀课程资源和培训服务。
采用双师模式,线上名师授课,线下教师组织教学、辅导、答疑。利用软件平台和AI,对学习全过程采集数据,通过AI优化学习资源分发、适配的效率,提供个性化学习资源。
以知识技能学习为主,实现了优质知识课程的广域共享、具有低费用、广适的特点。 但线上线下割裂的教育方式,容易影响学生思维方式的养成。这种模式弱化了学校作为教学主体的职能,由学校为中心变为区域教育局或教培公司为中心 。
有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会看到部分教培公司,经历过线上规模快速膨胀后,通过援建贫困、落后地区教育系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方式,逐步介入义务教育阶段的校内教学,在试探政府教育方针政策的同时,打磨适应这一场景的整体解决方案。
特色学校进化路径
采购K12专业教培公司服务的同时,自有优质教育资源(教师、课程)研发能力,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式课程资源;学习全过程数据采集的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培养及学生成长综合记录。
注重学生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价值观体系的全面发展,高质量的同时必然导致高成本、适用群体范围较窄。
素质教育学校课堂模式的核心是去中心化的知识分发、裂变,去中心化的分发模式, 与普通学校的进化路径存在天然的冲突,特色学校的进化路径面临着巨大的运营成本压力,在规模化运营的普通学校和小体量的特色学校之间,探索出一条适合的发展道路,是首先要考虑清楚的。
未来学校差异化的重点是学科建设
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学校是教育和学习发生的主要场所,在这个场所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资源的供给者、学习动力的激发者。
作为唐宋八大家的韩愈,在《师说》中对老师的定位是: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老师传的是天道、地道、人道。这个角度更多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修养,自己要理解天道、地道、人道,自己要明白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力体系、逻辑体系和价值意义体系。认知不到这四个体系,传的只能是零散的、断章的知识碎片,只能称之为教书匠。
未来学校差异化的重点是学科建设,通过对学科素养的不断提升优化教育资源的供给。教师对教育的认知、对学科的认知、对国家意志的贯彻,决定了教育的底限。
社会对教育最大的共识是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起始点是人,最终目的也是人 。一个老师自身再优秀,如果他的学生不能有效掌握知识,认知内化吸收,完成自我成长,那么这个过程不能称之为成功的教育。所有的课程、课堂,在设计时就必须从学生出发,以每一个孩子的作为课堂设计的基础。这是教师的第二个重要职责,要了解每一个孩子,要唤醒、激发、鼓舞每一个孩子内在的天性和学习的动力。作为教育成果的每一个孩子,他们的未来决定了中国教育的上限。
有了优秀的课程资源,有了自主自发的学生,在这两者之间做好高效、合适匹配的过程就是我们的管理。依托信息技术,有了学习全过程数据和学生成长综合记录,就有能力规划、设计、引领每个孩子的成长。教育原有的时间、空间、人际关系、教学模式、课堂评价的体系标准,在信息系统介入后如何重构,需要详细探讨。
教育信息化应该是包含管理咨询、流程再造、硬件实施、软件部署、数字化学习资源、培训、保障服务的整体性解决方案,是一个长期持续迭代升级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软件产品。
推荐阅读:
教育信息化,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教育”企业如何提供优质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