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普惠金融,中小金融机构“加油”上“高速”
自普惠金融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以来,为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拓展低成本、可持续的金融服务,国务院等相机出台了 系列扶持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
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是构建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又优势互补的普惠金融组织体系。 截至今年6月末,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部具体方案已全部出台,总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均已正式挂牌,为普惠金融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落地和高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在积极推行大中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业务的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并将多层次普惠金融组织的普惠金融业务形成集合优势,进一步拓展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质量。
中小金融机构,如农商银行,由于自身的市场定位,在推进普惠金融的发展上具有地缘、人缘、时效三种优势。 近年来,农商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在渠道、产品和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如为小微企业、“三农”量身定制信贷产品,创新小微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还款方式,开通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有效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服务效率,但与 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从需求角度看,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严重,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满足;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中小金融机构的普惠金融业务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仍是个难题。充分发挥中小金融机构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有两条相辅相成的路径可以选择。
一条路径是地方政府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 首个普惠金融国家战略和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的普惠金融发展原则之一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由于诸多中小金融机构,如农商行本身就属于地方性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对于改善当地普惠金融生态环境、促进普惠金融效率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地方政府应在中央精神指导下,结合地方实际,进行普惠金融地方层面的顶层设计,明确地方普惠金融发展的目标和具体的行动路线图,并建立健全发展普惠金融的政策“组合拳”。
一是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专项资金、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风险补偿等多种手段,引导中小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流向普惠金融体系;
二是设立普惠金融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发挥地方政府性担保体系对发展普惠金融的支持作用,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增信方式;
三是把握好风险管控力度,稳步推进差别化的监管政策,为中小金融机构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在有效防范风险、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的基础上,鼓励中小金融机构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进一步激发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的积极性;
四是完善地方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普惠金融信用信息体系,建立地方普惠金融统计体系和评价指标等。
另一条路径是中小金融机构在注重风险防范的基础上, 运用金融科技技术 ,将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降低普惠金融服务成本,提高普惠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渗透率和效率。 中小金融机构应尽快构建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的普惠金融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市场份额,获得规模效益。基于自身特点和市场定位,中小金融机构应将数字化方式与传统模式相结合,充分利用支农支小战略和互联网的优势,通过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首先要构建“物理网点+虚拟网点”立体化金融网点布局,提供村镇银行、金融便利店等实体营业网点;在农村地区和城镇偏远地区发展手机银行业务等数字化业务,借助金融科技解决“金额小、客户散、信息缺”导致的覆盖面小、成本高、效率低问题,并逐步建立大数据库。
其次,要针对不同的小微企业、“三农”和边远地区目标客户群体,依托对当地客户的长期深入沟通和大数据库的信息挖掘,进行差异化“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产品套餐设计,开展精准营销、交互式营销和渗透性营销,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再次,要注重风险防范,加强风险管理。中小金融机构要防范客户信息泄露、暴露移动端及服务端漏洞等移动终端风险;在了解客户实际经营情况和诚信情况的基础上,结合普惠金融客户特点,依托大数据等信息资源,综合分析客户可能会出现的道德风险以及信用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规避。(本文作者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教授)
科技赋能,动能转换。9月14日亿欧将在北京双井富力万丽酒店举办以“ 服务实体经济 ”为主题的 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 ,活动详情及报名请戳: 服务实体经济——2017中国金融科技未来领袖峰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