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共享信用?
供应链金融 的本质是共享信用。 一份应收账款之所以能够转让流动,是这份应收账款背后的信用在支撑着。国有企业如果能由被动变主动,主动构建规划,盘活本身的信用,‘一招棋胜,满盘皆活’。国有企业的信用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民营企业之中,民营企业的活力由此焕发出来。
用共享信用的思路来重构供应链金融,实现信用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自由流动,进而带动全社会其他经营主体推广共享信用,是解决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
共享信用,会成为继国有企业制度创新、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的第三股力量,带动 国企 和全社会其他主体的新旧动能转换。
山东国有企业多,恰恰是山东的优势。我省在几轮新经济的发展浪潮中,曾经错失过几次发展机遇。如果山东利用国有企业的优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成为共享信用的策源地,通过政府推动国有企业共享信用建设,完善法治社会,构建信用社会,带来的必将是齐鲁大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重新认识供应链金融的本质
众多中小企业是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物流、资金流相互之间流动,这就是常说的“供应链和供应链金融”。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当前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和企业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由此,也诞生了越来越多的 金融科技 平台,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
但他们遇到一个共同的难题,即以国有企业为主体的核心企业因处于强势地位, 由于账期的存在,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供应商手里形成了大量的应收账款。供应商手里的应收账款,得不到核心企业的确认,无法实现有效的转让、变现。
从全国来看,2017年票据贴现和保理业务总量达到10.32万亿元。再以山东省为例,2017年,仅166家山东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占当年营业收入的比率在50%以上的75家,占比接近40%,其中31家比值在100%以上;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末,山东省辖内上市公司应收账款余额946.59亿元,应付账款余额1000.78亿元。
应收账款比例过高,导致的直接后果便是本身就融资困难的企业又在加速现金流出,企业资金周转困难,效益下降,严重的甚至导致资金链断裂。 应收账款是企业的债权,供应商握有数额不小的债权,却因为未能得到及时确认拿到钱组织新的生产而关门,实在是一件不应该的事情。
为解决这一难题,专家们和从业者把眼睛都盯在了看得见摸得着的账单上,在规则条款、科技手段上修修补补。但在实践中,往往由于核心企业“店”大,供应商“店”小,“小店”不愿意得罪“大店”,还希望继续与之做生意,“大店”普遍地对应收账款进行确认缺乏应有的认识高度。一方不敢提,一方不愿做,既使个别核心企业愿意做这件事,也只能是局部的改善。最终,这道难题仿佛像一道高墙,始终竖在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而不可逾越。
打一个通俗的比方:同样是自己的东西,供应商手里有一只杯子(物权)可以转让出去,而有一份应收账款(债权)却转让不出去。表面上,是每一笔应收账款,哪怕再小,资方都需要核心企业书面上给确认一下。实际上,杯子能够转让是因为杯子具备了完整的所有权,应收账款在转让时本来就附着在账款上面的信用被阻隔住了,造成了转让的困难。
多年来在我省从事融资租赁业务的山东普惠融资租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房健说:“这是因为我们在以前并没有真正地认清供应链金融的本质,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共享信用。一份应收账款之所以能够转让流动,是这份账单背后的信用在支撑着。账单得不到核心企业的确认,核心企业的信用没有背书到账单上,造成了转让、变现的困难。”
银行业人士的说法也印证了这个观点。对于中小企业手里握有的核心企业应收账款,只要有核心企业的确认,银行是乐意兑付的。原因很简单,核心企业有着良好的信用,不愁他们还不了钱。中小企业把应收账款转让给银行,符合银行的风险偏好。
认清供应链金融的本质是共享信用,为供应链金融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发展空间。 如果核心企业主动拿出信用在供应链金融链条上共享,阻隔在核心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高墙自动消失。 “国有企业的信用源源不断地输入到民营企业之中,应收账款实现自由转让,资金链不再因为账期的问题而停转,民营企业的活力由此焕发出来。而对国有企业而言,带来好处也是不言而喻的,如合理安排资金,降低有息负债,获得新的收益,增进整个链条的竞争力。”房健先生说。
从共享信用的角度改革供应链金融,会降低链条上供应商的融资成本,提高供应链链条的竞争力和效率。比如,在供应链上供应商转让一次自己的应收帐款(核心企业的应付账款)获取资金的成本是6%,那么转让了九次之后,第十次保理融资,平均融资成本仅为0.6%。
供应链上应收帐款的转让和多级流转,实质流转转让的是核心企业的信用,每个转让和接受转让的供应商或保理商都共享了核心企业的信用。 这种共享信用模式盘活了核心企业闲置的信用,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配置了信用资源(赋能供应商),供应链上的企业将爆发出乘数级的能量。
以信用为纽带,国企兴则 民企 活
改革开放40年,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民营企业的诞生和发展。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说:“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但在前进的路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等客观因素,造成了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
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实际上国家一直在想办法。除传统的银行业务外,还动员了担保、典当、融资租赁、小额贷款、股权等融资渠道,并成立规模不一的政府基金为企业搭桥。
但几年下来,民营企业融资难与贵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仅以去年为例,央行全年5次降准,以图增加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贷款额度。然而银保监会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年银行业贷款余额中,民营企业贷款仅占25%,可以说效果并不明显。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的风险偏好依然对民营企业放贷心存芥蒂。
其根子在于,在资方眼里,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规模小、实力弱,造成了信用低这一先天不足的后果。
没有人愿意把钱借给低信用的人。信用低意味着风险高,银行等资方“傍大款”,宁愿把资金贷给并不太需要的大国企,也不愿意放给成长性好的民营。这就是为什么社会上会经常看到这样的怪现象:许多企业最后死掉了,并不是没有订单、技术等原因,而是没有钱,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门。
“民营企业信用低”,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资方贷款不主动、不积极,“婴儿虽嗷嗷待哺,却无奶来喂”的局面不会改变,民营企业的发展依然会举步维艰。
这说明,走传统的路子,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扣”会越系越死。必须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了。
房健先生在业内首次提出“从共享信用的角度认识和发展供应链金融”,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打开了另外一扇门。
在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经济制度下,数量众多的国有企业起到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有着极高的商业信用。这样的信用汇集到一起,形成一个巨大的信用“水库”。而目前,“水库”里水波荡漾,却只在国企体内循环,中小企业分不到杯羹,没有起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国有企业的高信用,像悬浮在高山上,形成了巨大的信用势能。共享信用的建立,能引导这股高势能顺势而下,转化成为高动能,惠及到民营企业,众多中小企业将会插上信用的翅膀,带来新的腾飞。
房健先生建议:“用共享信用的思路来重构供应链金融,由目前的‘以资金为核心’,变为以‘共享信用为核心’,实现信用在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间自由流动,进而带动全社会其他经营主体推广共享信用,是解决制约供应链金融发展的难点问题的必由之路。”
推动共享信用建设,不止会解决融资难和贵的问题。以信用为纽带,会达到“一招棋活,满盘皆胜”的效果,民营企业共享国有企业的高信用,在国有企业的带动下,实现全社会各类经济主体协同加速发展。
《失控》一书的作者凯文˙凯利说过这样一段话:“未来30年中的最大财富和最有意思的创新,都会出现在共享这一领域。将来最大、发展最迅速、盈利最多的企业将是掌握了当下还不可见、尚未被重视的共享要素的企业。”又说:“讲共享,是在讲协作,一种规模化的方式合作,以这样的合作的方式进行互动,可以带来社会的变革”。
共享经济的本质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整合配置闲置资源。 对于供给方来说,通过在特定时间内让渡物品的使用权或提供服务,来获得一定的回报;对需求方而言,不直接拥有物品的所有权,但可以共享的方式使用物品。
共享经济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盘活了闲置资源,二是通过互联网技术配置资源,三是共享的是实物的使用权。比如爱彼赢(Airbnb),我有一个闲置的卧室,我可以拿出来共享,你可以在智能手机App上找到我然后成交。
共享经济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体量是“巨无霸”式的海量经济。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进步和市场信用体系的成熟,共享经济将迎来它自己的“下半场”,即由现在的“共享实物”朝着“共享虚拟”发展。其特征是不再拘泥于共享物的使用权,而是把闲置、可流动的具有共享要素的虚拟事物流动起来,让参与其经济行为的人拿来可用。
共享信用正是共享经济的下一个“风口”。互联网科技的发展,使共享信用的发展成为可能。供应链上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快捷地传递,保证了信息的安全。核心企业通过主动作为,借助互联网让信用在供应链上自由流转,使核心企业的高信用赋能到中小企业上,让“水库”中水源源不断地流到中小企业上,盘活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谁能把握住这一“风口”,将会激活一个万亿级的经济体量,成为经济腾飞的领航者。
国有企业作为供应链金融上的核心企业,理所应当地担当起共享信用的构建方角色。国有企业通过构建规划主动对合理账期的应收账款进行确认,输出原来“束之高阁”的商业信用,得以让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供应商自主地、方便地、完整地处置其债权。通过这一应有举措,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从而使一张张“休克”的账单能够像杯子一样实现自由转让,变成活资金,成为民营经济发展活水之源。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