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教育的哪些趋势,正在生根发芽?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在线教育的哪些趋势,正在生根发芽?

【编者按】这几年间,有在教育行业死磕的连续创业者,也有数次转型,最终找对方向的幸运儿,还有碰壁之后换了新行业的人,那些二十年仍然奋战在一线、热爱教育的老兵却也不少,来自其他行业的跨界人才也在壮大这支队伍。

身处“现在”的我们,无法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线下教育企业的“线上化”已经成为趋势。这一次分享的,那些 在线教育 行业正在生根发芽的新趋势。

本文转自芥末堆,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在过去一年里,我越发频繁地听到了这样的问题:“你们看行业是专业的,关于 XXX 你怎么看?”感谢业内朋友的认可,但作为媒体人的我,谈起教育还远不敢说专业。在这里,我只是个旁观者,记录这个古老行业发生的点滴变化。

就如大数据的应用一样,信息的记录与传播自有其价值,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对信息的整合与处理。这一次分享的,是我在过去一年的316篇文章中所看到的,那些在线教育行业正在生根发芽的新趋势。

线下教育公司“线上化”

尤瓦尔·赫拉利在他的新书《未来简史》中说,当机器能够代替人类完成绝大部分理性任务的时候,那些情感更丰富的人将取代技术、科研人员,成为真正的价值创造者。 无独有偶,一位教育界前辈也曾对我说,在互联网教育大潮的最后,胜出的仍将是教育公司。理由是:终有一天技术将成为人人皆可获得的基础设施,而那时要比拼的,是谁更懂教育。

身处“现在”的我们,无法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但无可否认的事实是,线下教育企业的“线上化”已经成为趋势。

与一般行业“船小好掉头”的情况不同,这一次,巨头公司对互联网大潮的反应来的更快。早在2013年,全球最大的教育出版集团培生在其现任CEO 范岳涵(John Fallon)上任时,就提出了逐渐抛弃媒体业务,100% 专注教育的发展方案。而其目标,就是“全力推动培生向数字化转型”。

2016 年,培生以一套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教材作为其年度主推的教材。而其旗下的华尔街英语,更是在课程、服务和学习中心上投入1.5亿,发布了加入线上学习环节的“全新学习体验NSE”。不论是To B 还是To C,培生都在逐步将其数字化的目标变成现实。

而在国内的企业里,新东方、好未来这一对“双巨头”也站在了教育企业线上化的“排头兵”当中。 老大哥新东方在互联网教育上所做的不只是将培育十余年的新东方在线送上了新三板。在 K12 领域的优能VPS系统,以及泡泡少儿英语、留学出国语言培训等各个业务线,新东方都在布局线上。而好未来,也早已不只是根植线下的学而思培优,乐外教、学而思网校、励步英语、顺顺留学等诸多业务,都与互联网脱不开关系。春节之前,好未来甚至宣布将与阿里云一起,推出面向公立校的教育云服务。

除此之外,精锐、高思等一众知名教育品牌也都有着自己的线上学习系统。 在英语培训领域,易贝乐、贝乐等品牌也或多或少的在自身的业务中加入线上的元素。在二、三线城市拥有二百余家加盟机构的佳音英语,甚至开始自己运营在线一对一外教的服务。

这给了缺乏资金、技术以及教研能力的中小型机构莫大的压力,以至于催生了一门新的生意:面向培训机构的线上产品、服务提供商。

前广州新东方学校、杭州新东方学校校长桂淳所创立的爱赛达课,可能是其中的典型。以移动端留学考试测评切入,爱赛达课发布了其面向培训机构、国际学校的产品测测学苑(ceceXY),一个以数据服务、课程体系与内容服务为基础的教学服务平台。除包含雅思、托福、PTE、GRE 等所有国际教育课程的内容之外,这一产品真正的价值,是把内容、作业、上课、测验、监管等传统机构运营的所有环节全面“数据化”。

甚至原本开班授课的机构,也在转型做To B生意。 例如,贵州最大的英语培训学校“CC英语”发布了一套移动端英语学习产品“CIVA 微课机器人”,向机构体系化的内容、测评系统以及一系列服务。一年之后,该产品已经在全国的468 家线下培训机构中被使用,CC英语也就此获得了湖畔山南的数千万元投资。创始人杨建嬉说,在 2017 年,该产品还将拓展至少 800 家合作机构。

也许对于教育培训来说,互联网是一把利剑,重要的不只是锋利与否,“如何用”才是决定胜负的终极问题。

不断涌入的“跨界者”

教育是一个规模万亿的市场,当它从极度分散到出现整合机会的时候,场内的“玩家”们就必定要面对分蛋糕的外来者。

首先是以 BAT 为首的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百度依靠流量和文库、知道所积累的内容;淘宝凭借完整的交易链;腾讯则依托于其QQ、微信两个霸主级社交App,它们都想在教育行业继续做成一个坐地分成的“平台生意”。

另一类跨界者,则是携技术而来的海外IT公司。 尽管教育对它们来说并不多么重要,但教育能够成为它们技术能力实际应用的绝佳“试验田”。IBM 公司曾宣布与培生合作,将其现今最重要的产品 人工智能 平台 “IBM Watson”的能力提供给数百万的大学生和教授,为教育行业提供类似于自适应的学习模式。而专注于向教育机构卖 Office 办公套件的微软,也通过其亚洲研究院孵化出了学习应用“微软小英”,依托于微信帮助用户提升口语能力。其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包括自然语言理解、语音识别、网络辞典、深度学习等在内,微软的研究部门有着大量的技术积累,而接下来,微软将把它们利用起来做出更多行业应用。教育行业,正是这样一个“试验田”。

除此之外,带有社交性质的大流量平台,也都有着做教育的意愿与可能。例如新浪微博,在成为网红名师们的粉丝互动平台之后,其在线教学平台微课堂也成长到了一定规模。知名的音频平台喜马拉雅FM在2016年拿出了卖音频课程的变现模式,卖出了单日5000万的营收。而如今已成为最大知识分享平台的知乎,变现产品“知乎Live”,其实也是在变向地“卖课”。

技术应用:未来何时来?

教育从业者对技术的怀疑,其实一直存在:

老说数据化,教育那么多非标数据、行为数据,能做成什么样?

线上没有情感传递,只能教书不能育人;

总在说那些 VR、AI,雷声大雨点小;

……

事物的发展总是在曲折的前进并螺旋式的上升,看似迅猛发展的高新技术们也不例外。在去年的一次未来之星创业营中,好未来投资总监贾晓楠分享了他对科技融入教育的思考。在他看来,由科技带来的教育变革将分为三个阶段:

连接:通过互联网工具,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

数据:通过海量深度数据,实现个性化,提升学习效率;

认知:通过认知科学的进化,提升认知效果;

而现在的我们,仅仅处于从连接到数据的过程之中,甚至仅仅是连接这一互联网最初的属性,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在通往更好教育的路上,还有很多路要走。

在 2017年,人类可能在自适应学习、AI、语音技术等方面都只取得了小小的一点进步,但当我们以三年甚至五年为单位向后看,会发现在技术的推动下,我们已经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教育”。

规模化收入的“暂时解”——卖课、卖课、卖课

二级市场自天堂到地狱的“过山车”,为在一级市场中“嗷嗷待哺”的创业者们带来了一轮资本寒冬。寒冬前后,最大的区别可能就是投资者所关注的指标,由用户数、日活、增长率,变为了营收、营收和营收。

因此,“变现”成为过去一年的注脚,教育创业公司们的目标集体转向了做“收入”。

而不好的一面是,乘着直播的风口,题库、拍题等一众此前被归类为“不同赛道”的企业,全都在变现环节踏上了“卖课”的道路。如果算上早已存在的网校,和被巨头们所把持的平台,在线卖课的竞争可能远超我们的想象。

新东方在线COO潘欣曾撰文表示:“卖课的直接竞争从2016年起正式开始了。既然如今大家都出来卖了,谁能卖的过谁,只能看谁活儿好了……”在未来,能把课卖好的,或许将有机会成为最受关注的在线教育公司。

只是,相比于依靠互联网消除边际成本,实现规模化盈利的“美梦”,卖课的现实给了我们相当大的落差——单个教师的授课能力仍然极为有限。当然,也有企业在尝试突破,比如发布自适应学习系统的朗播网,以及机器英语课程的流利说。

在过去的一年,“卖”的怎样,会是在线教育最重要的话题。新春佳节,在此祝愿大家把课“卖”好,拥有造血能力之后,为教育带来更“黑科技”的产品和服务。

相关推荐阅读:


随意打赏

在线教育直播平台在线教育1对1教育直播平台在线教育平台在线教育趋势在线教育软件在线教育系统英语在线教育生根发芽云朵课堂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