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全球化不是捷径,扩张兼并时规模是硬门槛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此前亿欧在盘点了民营服务企业是否国际化所造成的差异后发现, 全球化 能够为传统的服务型企业带来更高的增长率以及更为优秀的营收水平,因此此次盘点民营 制造业 的过程中,这些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也成为了关注的重点。

在汇总后的数据中可以发现,与服务业及互联网公司不同,看似更加传统与封闭的制造业公司国际化比例更高,并且其出海逻辑与措施都与前两者有着较大的差异,而是否出海同样影响着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

制造业全球化不是捷径,扩张兼并时规模是硬门槛

已经进行了海外布局的制造业企业数量达到了65家,而同期民营服务企业出海的则仅有39家。但不同于服务企业成立时间越短,国际化力度越强的趋势,65家国际化企业平均成立了28.5年,比未进行国际化布局的企业老了4岁多。可见制造业企业的出海并不是出于响应或追赶热潮,而是考虑到了实际发展需求而进行的理性选择。

从制造业企业的营收情况来看,选择进行海外发展的65家企业中,2015年度平均营收为763.7亿元,而未进行海外发展的企业营收仅为414.1亿元。可见务实的制造业企业在选择进行国际化时,首先考虑到的是业务规模与市场情况,并且公司的体量也成为了进行国际化的一道门槛。

与此同时地理位置所导致的产业形态的差别同样影响着企业的国际化布局,此前服务企业国际化率最高的广东省,再次以高达85.7%的国际化率排在了第一,并且制造业国际化比例已经超越了服务业33.1个百分点,浙江、江苏与山东分列其后。

而钢铁大省河北的制造业国际化率仅为33.3%,并且其中还包含除了钢铁外仅有的一家电子制造业企业。可见作为此前统计显示的唯一营收总规模倒退的省份,河北不仅仅需要去产能、供给侧改革等措施,配合国家政策将产能输送至海外也刻不容缓。

通过比对细分行业的总体增速与国际化率可以发现,国际化程度越高的行业营收增速也要相对高一些,5家企业全部进行了国际化的汽车制造业2015年度营收增速第一,而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未有一家企业出海,营收也以-3.9%垫底。而近期屡次被关注的方便面、火腿肠与罐装饮料的制造企业在面对国内市场转变的同时,由于国际化率仅为50%难以对冲营收的下滑,此次平均增速也仅有1.7%。

令人意外的是已出海企业2015年度整体营收增速为7.8%,不及未出海的35家公司8.5%的营收增幅。这一结果虽然不能否定上述出海会对企业造成积极影响的结论,但不同文化、社会因素,以及产品竞争力、企业出海动因等多方面因素都都让全球化成为了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

但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企业的国际化将会是长期的旋律,不论是借助一带一路政策的东风,还是释放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随着中国及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崛起,未来以跨国集团形式存在的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将会越来越多。

随意打赏

收购兼并兼并重组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