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医疗扎堆上海滩,首先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海外医疗扎堆上海滩,首先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编者按】改革开放不仅要走出去,也要引进来。据公开数据统计,目前进入中国市场的 海外医疗 机构已达36家,其中包括北美、欧洲、南亚等地的多家顶级医院,这些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姿态”也各不相同,包括开展远程诊疗、共建诊疗中心、共建医院等。但在上海,这些国际大牌医疗机构均选择了建立实体医院,显然上海滩已经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本文发于靖观点,作者为周璐靖; 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其实,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提出,其中重点指出“允许境外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对具备条件的境外资本在我国境内设立独资医疗机构进行试点,逐步放开”。

今年7月25日,上海市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一流医学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简称健康五十条),特别指出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6%左右,建成亚洲医学中心城市。那么如何能够成为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呢?引入海外医疗机构到上海本土进行自建或共建医疗机构就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根据健康界的数据来源显示,在2014年至今,短短八年时间内,已有10家海外医疗机构落地上海进行实体医疗的合作。尽管大部分项目目前仍有部分在继续中,但显然上海已经成了海外医疗落户中国实体的第一选择。

海外医疗扎堆上海滩,首先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借着这股强劲的春风,各大医疗器械供应商、医疗信息系统供应商、基建工程相关产业链供应商这几年如火如荼地发展着。私立医疗机构从业者们(例如医护药技人员、运营人员等)也多了N个选择和被选择对象,流动性也开始日趋频繁。资本方也源源不断蠢蠢欲动,因为实体经济受大环境影响投资环境不佳,投资热钱涌向存在刚需的健康行业(虽然总体已经稍微凉了那么一些)。

乍一看人财物都有了,但具体运营情况可能各有千秋,运营策略也不时更新和与“政策”俱进。那么海外医疗扎根上海时候需要想清楚哪些问题呢?笔者今天自己来谈谈个人观点。

关于市场

目前海外医疗落户的实体医疗机构主要面对国内的高净值人群,即希望提供高端医疗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使用商业医疗保险、外籍客户、国内高净值人群。这类患者主要集中在北上广,而且上海因其开放程度高而更加凸显国际化的背景,这也是选择落户上海的原因。

But,上海的公立医疗资源也是最多的,而且全上海的各大三甲医院都配备有很好的特需甚至国际诊疗部。由于医疗是核心竞争力,因此,面对三甲特需的竞争, 私立医院 目前只能分一杯羹,这一杯羹还要那么多老牌和新设的医疗机构争夺。这也对于涉外私立医疗机构提出了一定挑战,在中国办医疗机构,可能最终50%-60%还是以中国患者为服务对象,那么如何和国内三甲搞好关系,甚至进行全面合作,这就成为本土化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了。

试想,多少中国人民是想看洋面孔的医生?(同样,老外看病也肯定第一选择看本国医生)对于在中国的涉外医疗机构来说,除非是肿瘤等重疾,才可能想寻求海外第二诊疗意见。国内市场是否真的像我们想象那么巨大?建议前期一定要把自己的定位做精准再行动。

关于本土化

因地制宜,本土化是面对海外医疗机构落地的又一道难题。因为国情不同、设置标准不同、流程不同、政策法律不同,诸多因素迫使海外优秀的运营理念、诊疗流程、服务流程、基建流程等必须进行一轮“痛苦”的本土化。为何说痛苦?因为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可能政策不一,甚至同个城市区域的标准也不同。笔者在美国就读医疗管理回国后就发现真正好的理念,在目前的环境下落地和执行都需要时间,这背后不仅是政策原因,更在于文化的原因。

试想,在美国医疗机构,遇到临床风险问题各个临床条线或者运营条线的“主动说出”机制及不良事件的主动上报机制是再也常见不过的事,但到国内落地就出现了问题。是我们机制有问题?不是,这是整个文化和国人性格的问题。因此,我通常会说,理想很丰满,显示很骨感。更何况,国内 公立医院 的制度和运营方式基本已经深入人心,毕竟大部分私立行业从业者是从公立体系跳出来的。

如果能把国外优质医疗机构的流程本土化落地执行,那么在本土化上已经成功一半了。另外一个本土化的难点在于,很多海外医疗机构都是老外做CEO或者CMO等等,对于中国特色的医疗这些洋面孔是否能够熟知?不同部门沟通是否顺畅?(中文翻译成英文有时会有信息偏差,更何况不是每个在外资医院工作的人都是英文出色的)毕竟在中国的土壤上,这些国际化的管理专家或医学专家们的本土化也是急需思考的一个内容。

关于创新

按照高端涉外医院的运营成本,如果只是做传统医疗笔者认为很难实现财务模型上的盈利。既然有海外的资源,那么一定要用好背后的金山。创新,包括医院内部和医院外部,包括同行合作和异业合作,包括商业销售模式和推广模式。必须要有创新的思维、产品和跨产业的合作或许才能合力临床收入实现盈利。毕竟对于投资人来说,最终是要以盈利为目的,有了增长趋势可盈利后才能投入到更多的设备、人员等处。

当然,也有人告诉笔者,很多医疗机构其实是资本家分散资金风险的手段之一。我只能说,如果要做医疗,那么就深入行业踏踏实实做。价值观不一致,最终一定分路扬镳。


“健康中国2030”的政策定调,直接推动了万亿级市场的不断扩张。而“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为大健康产业指明了方向。科学生活、健康管理、健康消费等一系列细分赛道上,不断涌现出创新者的身影。新风口之下,如何把握机会进而弯道超车?大健康投资又该怎么找到好项目?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国贸大酒店, 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大健康创新者论坛】 特开免费报名: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9

海外医疗扎堆上海滩,首先需要跨越“三座大山”

随意打赏

推翻三座大山海外医疗三座大山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