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创新进行时,如何成为“潜力股”?
亿欧大健康4月27日消息,今日,由中国健康 产业创新 平台主办,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协办的2019中国健康产业创新论坛在沪举办。来自公立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第三方独立医疗机构、新型诊所等各领域的创新者们齐聚一堂,以自身实践分享产业链创新。
新兴服务方崛起, 医疗服务 的创新动力
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市场规模已经突破7万亿元。在人口老龄化、医疗保健服务改革、 消费升级 、科学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驱动下,医疗保健服务所面临的转型和创新变革,成为了一场“持久战”。
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各医疗服务在当下体制和环境中,面临着不同的发展痛点。 于医药产品的供应和流通商而言 ,一方面是新产品的研发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是部分真正有效的药品未得到合理推广和使用; 于患者和消费者而言 ,他们苦于不佳的就医体验,也苦于可靠信息和健康知识的缺乏; 于医疗服务提供方而言 ,大医院和基层医院发展不平衡、数据孤立且难以充分利用、疾病预防与长期管理缺失等问题显著; 于支付方而言 ,控费的压力长期存在,过度医疗仍未根除,价值导向的支付方式仍需探索。此外,以互联网企业、地产商等为代表的新进入者,不可避免地需要经历与医疗体制融合、打通的磨合过程。
诸多痛点激发了行业创新动力。一大表现在于新兴的服务方崛起。 近年来,不论是高端诊所、医生集团、养老机构,还是第三方独立服务机构,新兴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开始基于原有医疗行业格局,试图“搅局”这片蓝海。
“诊疗手段的升级、医药流通格局的创新、支付方式的变革,也为医疗产业链创新增添了不少活力。”普华永道思略特战略咨询合伙人孙超表示。
他提出了一个“医疗乌托邦”的概念。孙超认为, 参与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勾勒出未来图景,未来的医疗保健系统要完成新一轮革新,消费者赋能效应、智能完善的信息支撑、医疗和支付生态互联互通、打好早筛“保卫战”和基于价值创造的支付体系是关键。
医疗健康创新商业模式再探寻
根据需求弹性和服务标准化程度不同,医疗保健服务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方式有所差异。 在健康管理、养老、康复、心理等这类需求弱性且标准化程度不高的医疗保健服务,创新者探索各种混合型商业模式;在标准化程度低的疑难杂症疾病领域,创新者则专注于如何提高服务本身的价值和改善诊疗结果。
壹心理是于2011年成立的心理学服务平台。创始人黄伟强坦言,在心理行业,目前仍然没有出现让资本兴奋的商业模式。 这个“大需求、小需求的”细分,即使其每年以100%左右的速度在高速增长,但短期内还不会有拐点。
尽管如此,他依然对这个市场保持信心。创建壹心理后,黄伟强探索出融合预约咨询、心理学院、心理测评、心理FM的混合型业务和商业模式。
企鹅杏仁 集团作为整合型医疗健康服务商的代表,在挖掘服务本身的价值和提升医生服务质量方面深耕。总裁马丁医生在分享中强调,多点执业是市场化医疗发展的必然需求。企鹅杏仁定位向“左”走,而不是偏向公立医院端。
当下的医疗产业普遍认为,医疗服务必须落地在线下, 但马丁提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化发展,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线上医疗服务和线下的医疗服务结构并不会一成不变。 “未来,线下的医疗服务占比会不会从80%到60%甚至40%?这些值得去想象。”
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和医改政策纵深发展,我国医疗服务行业也正迎来一个新的升级阶段,即是从“规模”向“价值”的变革。医疗产业与新技术逐渐融合,单纯“走量”的医疗项目不再是投资首选,大量“伪需求”将在消费者“用脚投票”下出局……如何能够转危为安,借力打力,最终在资本寒冬后的2019脱颖而出?
2019年7月25日-27日,亿欧大健康将主办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 ,峰会以“雁栖健谈——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围绕医疗大数据、医药创新、非公医疗和科技医疗四大细分领域的市场环境、投资热点和产业变革等话题展开探讨。与此同时,亿欧大健康将会在3月-4月陆续举办: 医药创新产业沙龙(3月22日) 、 医疗大数据产业沙龙(3月29日) 、 非公医疗产业沙龙(4月26日) 、 科技医疗产业沙龙(4月19日) 。欢迎大家关注!
活动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85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