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星巴克的竟是它?一文看懂700亿咖啡市场4大趋势
2011年到2016年间,中国 咖啡 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13.5%,2016年市场规模达到147.93亿元人民币。
这种强劲的增长主要由即饮咖啡带动的,但同时,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也从之前的速溶咖啡到转向更高端的精品咖啡。
而随之咖啡馆也不断更新升级, 传统老牌 星巴克 、麦当劳肯德基进入咖啡市场、精品咖啡馆、移动咖啡馆……
让我们来看看当下咖啡馆最新的几个趋势!
随着 消费升级 和饮用咖啡的普及,预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的咖啡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速,年复合增长率将保持在8.3%左右,到2021年,中国咖啡市场规模将达220.69亿元人民币。
而咖啡馆也已经逐步占据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了。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现在至少开设有至少两万家,主要都集中在三线或以上的城市。
那么,咖啡馆正在经历着哪些趋势?现在就让我们一探究竟。
趋势一:精品化
绝大多数人满足于自动咖啡机冲泡的标准口味咖啡,但更讲究的消费行家越来越多,他们追求更高品质更个性化的精品咖啡,像冰滴、手冲、虹吸以及使用半自动咖啡机冲泡咖啡等精品咖啡的制作手法。
星巴克都有点紧迫了,在全球也开拓R系列店,中国称臻选店,其实就是精品店。
对精品咖啡,有一个4321理论:一杯精品咖啡的品质40%在于品种、种植、处理方法,30%在于烘焙,20%在于冲泡所使用的器材,10%在于冲泡者的技术。
目前整个咖啡市场明显分为了三档:
1、第一档是由独立咖啡师开设的精品咖啡店,店面小,地址偏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他们普遍自己采购生豆烘焙,在各项器具与原材料上也更讲究。
2、第二档则由以星巴克,Coasta等为代表的洋品牌占据,不仅提供咖啡,也在简餐,移动办公/社交空间上为消费者提供增值服务。
3、第三档则有麦当劳,肯德基等传统快餐品牌的咖啡档口填补。
在美国,精品咖啡店伴随着第三波咖啡浪潮进入大众视野, 比较有名的精品咖啡店有Blue Bottle,树墩城等。
Blue Bottle Coffee一直倡导咖啡体验新文化就是要与顾客购通与交流,保持店铺装修的开放性,促进彼此互相了解。
目前,Blue Bottle Cafe在全球仅开了27家门店,分布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和东京四个城市。这样的小众咖啡店,没有折扣商品,也没有WIFI,走不寻常的路,被视为咖啡界的“Apple”。
如今精品咖啡不单指咖啡豆的品质,也与更讲究的冲泡和萃取方式、更精致的店面设计联系在一起。
在中国,精品咖啡连锁品牌Seesaw已于近日完成45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为弘毅投资。这也是第一次有主流资本介入看似小众的精品咖啡门店领域。
Seesaw于2012年在上海成立,因为精酿细做的产品和独特的空间设计吸引了不少关注,目前已经有8家门店,是中国为数不多实现了一定规模化的精品咖啡连锁品牌。
根据Talkingdata的数据, 星巴克忠实粉丝主要集中在三线及以下城市,占比42.4%,一、二线城市则分别占比28%和29.5%。
不难看出,一、二线城市的咖啡市场出现了分层,一部分消费者走向精品咖啡。另一面就是随着收入增加,对咖啡文化认可度提高,消费者对于咖啡的需求开始变得多元化,高品质的精品咖啡品牌变得更有竞争力。
深圳的埃克斯咖啡,为钻研精品咖啡,2009年建设了独特的“咖啡实验室”,于2010年建设了“咖啡文化大讲堂”,对热爱咖啡的朋友搭建可长期交流、互动的文化平台。
以前品牌想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需要建立“标准化”,比如一样的招牌,一样的店面设计和产品形态。而到了现在这个个性化的时代,标准化不局限于“一样”,精品咖啡馆更加符合当前及未来的消费需求。
从速溶咖啡到星巴克,再到精品咖啡,消费者需要更高品质的东西。 比照台湾和日韩,咖啡连锁品牌的发展势头都很快,中国也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趋势二:产品创意化
餐饮行业有一个28法则,也即: 80%的销售额由20%的产品来承担。 可见,产品迭代升级有多重要。即使在已经聚焦里的精品咖啡市场里,产品也在进行不断地更新升级。
在过去,“你喜欢喝哪种咖啡”在人们眼中是个简单的问题,但现如今,精品咖啡厅遍布世界各地,咖啡的种类从单品到微批量、从滴滤到冷萃再到虹吸应有尽有,想要找出答案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可以说,Flat White的出现淘汰了拿铁,然而,如今即便是Flat White也已经过时,也许氮气冲泡、Asskicker超浓咖啡等才是未来咖啡潮流的大方向。
当下咖啡产品呈现创意化趋势,为大家搜集到最为火爆的产品:
1、彩色拿铁
经营“墨尔本咖啡文化之旅(Melbourne Coffee Tours)”已有12年的Maria Paoli表示,澳洲的咖啡潮流正在加速革新。
“如今手冲吧、咖啡啤酒和彩色拿铁等层出不穷,拿铁的颜色有黄色(姜黄拿铁)、绿色(抹茶拿铁)、蓝色(甘蓝拿铁),甚至还有彩虹色的!”
2、气致冷萃咖啡
去年年底,上海一家星巴克推出“气致冷萃咖啡(Nitro Cold Brew)”,像泡沫喷泉一样的咖啡成为上海咖啡爱好圈内的新宠。
这是星巴克第一次在北美以外的市场推出这款创意新品,泡沫其实是氮气,注入到慢速萃取的低温咖啡中,让口感变得更加浓郁甘甜。
3、Elixir精品咖啡
装在玻璃瓶里的Elixir激发了咖啡全新的口味特征。该产品发明者Lee Safar表示,“这种味道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Safar曾是名科学家,他承认,和许多发明创造一样,Elixir的出现也是出于一场意外。
当时,Safar想要尝试将梨浸泡在咖啡中,并试图用音乐激发其中的细微口味。“当时我正在研究声音的物理表达方式。”她说道,“然后我品尝了一口,Elixir就此诞生。”
目前,该款产品在悉尼、美国西海岸等地有售,可冷饮也可常温饮用。
4、冷萃珍珠咖啡
喝过珍珠奶茶,但你喝过珍珠咖啡吗?
用单品冷萃、炼乳和豆奶,以及用单品咖啡浸泡过的木薯粉珍珠制成了这款饮料,珍珠会沉到底部,咖啡则浮在表面,呈现一种分层感,据悉,珍珠咖啡还有椰奶和青柠口味。
除此之外,还有Asskicker超浓咖啡、桶装氮气冷萃咖啡、椰子咖啡、咖啡冰棍等世界上最新研发的创意新品。
趋势三:场景小型化
有的时候,创造产品也许很难,那不妨试试“创新场景”,也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新机会。
著名自媒体人吴声在《场景革命》中曾经总结 “场景成为传统产业转型为数不多的机会”。
咖啡馆是对场景非常讲究的产业。众多热门咖啡场景概念层出不穷,诸如星巴克的“第三空间”、主题咖啡馆、精品咖啡馆、Mini咖啡馆、甚至是移动咖啡馆……
随着竞争加剧,房租上涨,挤压纯咖啡馆的生存空间,缩小营业面积,小型化不断革新着以往不敢想象的咖啡消费新场景。
1、兴起于国外的“智能移动咖啡车”
不同于堂食,也不同于 外卖 ,这种可移动咖啡车可能出现在写字楼内,也可能出现在商场或各种展会中,丰富了咖啡市场的消费场景,供给了一种新的咖啡购买需求。
在这方面有成立于2014年的Wheelys咖啡品牌,2015年获得硅谷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的投资,之后用一年多的时间,覆盖了全球63个国家和地区。
按Wheelys咖啡的商业模式设计,购买一辆智能移动咖啡车,可以省去一大笔开店租金和装修成本,启动资金可能仅需传统咖啡馆的五分之一,每天只需售卖150杯咖啡,6个月便可回本。
目前,这个咖啡品牌正式进入中国,Wheelys中国已完成了多种销售场景的实验,例如办公楼大堂、创意产业园区、大型超市商场等,Wheelys上海静安嘉里中心店运营呈现持续升温的状态。
2、不到3平米的窗口咖啡馆
Manner café,一家只能称得上是窗口的咖啡馆,面积不到3平米。
比这家店的面积更震撼的是它的售价。比如拿铁小杯10元,大杯15元;比如耶加雪啡手冲15元。而这一切只要自带杯子,还能再减5元。如果买豆子,自带玻璃罐,则减高达18元。
能做到十几元的均价,首先得益于窗口模式带来的空间成本和人工成本力优势,其次是适合快速出品的咖啡设备,以及通过走量从而降低进货成本,将所有“成本”做到最优之后,然后以最能产生认知落差的性价比,捕获消费者的心。
3、不到1平米的邮局咖啡馆
Micro café微型咖啡馆-邮局咖啡馆坐落在繁华的上海南昌路。不到1平米,小到连个正式咖啡馆的门面都没有,咖啡师进去要低头弯腰进门!
和旁边Bowl’D share同一个店面的邮局咖啡,虽然这个小于1平米的门面真的令路人很容易missed掉,但鲜红的邮筒色设计还挺喜出望外的。
既然说是邮局咖啡,除了咖啡,客人还可以在这里通过图片或者明信片留下想说的话,寄给家人朋友或者未来的自己,信件还可以让老板转寄,还蛮有创意的。
趋势四:楼咖&外卖化
一线城市的写字楼咖啡(俗称“楼咖”)风潮正在发展。
传统门店做外卖咖啡有个难言之隐——定位失衡。简单来说, 客户到店消费一杯35元的拿铁,可能有15块钱用来购买实体店的“社交环境”。
换句话说,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外卖骑手送到顾客办公室的这杯——普通的纸杯包装的咖啡(不是星巴克的美人鱼),拿在手里真的值35元吗?
所以北京和上海从去年的时候开始,低成本运营的平价的写字楼咖啡市场开始发展,以外送为主,辐射周边住宅和写字楼。
Coffee Box是基于快送服务的新锐咖啡品牌,目前在北上广的核心商区已拥有近50个“咖啡车间”,围绕每家咖啡车间向附近用户提供精品咖啡,目前已拥有80多万用户。
Coffee Box起源于专门为星巴克代购“跑腿”的连咖啡,2016年4月宣布完成5000万元人民币的B轮融资,由华策影视领投。
为什么一线城市写字楼咖啡容易成功? 因为一线城市公司往往有大量接待客户的刚需、外企的消费习惯、较高的收入水平,还有各种会议和加班。
写字楼咖啡&外卖咖啡市场,将在细分市场逐渐迎来发力期,脱离沿街物业的高额成本,将利润用在宣传推广和产品包装,把店开进写字楼,低成本小步快跑,另辟蹊径。
思考
虽然中国大陆咖啡市场大约在700亿的规模,但与邻近的韩国和日本相去甚远,仅与台湾地区规模持平。距离成熟的市场规模,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所以,在获取资本投入方面还有许多功课要做。 资本是高度关注市场体量问题的。通常来说,1000亿—1500亿的阶段,是资本介入的最佳时期。
不过,市场总在变化,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消费需求,都影响着市场的风向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