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ICT到DICT,电信运营商5G时代的“大IT”化变革之路
2019年被称为 5G元年 。与以往任何一次通信网络升级演进不同,政府和全社会对于5G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直接承担5G建设运营的电信运营商本身。“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代表着整个社会对5G的热切期待。
为什么是5G?所有的热议和厚望,源自5G诞生在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们且称之为“大IT”(Bi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IT)时代。 随着计算、存储、传感、传输等技术快速升级换代,从CT(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到ICT(IT+CT),从ICT再到DICT(ICT+DT,DT:Data Technology),IT的领域和内涵不断扩充,CT、IT、DT三者深度渗透融合,正在走向智能化、全泛在、 万物互联 的“大IT”时代。
尤其是进入2019年,以“高速率、低时延、广连接”为特征的5G网络,正在与各行各业、各种场景相结合,渐渐展示出全向融合和全域赋能的生机,以5G为代表的“大IT”时代即将来临。“大IT”将渗透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BIT Enables Everything 的前景魅力无限。
面对这种“大IT”趋势和格局,电信运营商需要主动调整姿态,积极拥抱“大IT”的新变革。 面对全社会的“大IT”变革,需要对运营商“大IT”化进行深入思考。中国电信率先面向“ABCDEHI5G”(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边缘计算、智慧家庭、 物联网和5G )等重点技术及应用领域进行研究实践,正是对“大IT”不断演进的积极探索。
“大IT”蓬勃兴起带动了DICT产业自身发展,并随着信息应用的丰富和普及进一步辐射到各行各业。“大IT”推动智慧社会的建设,也将带来新一轮“大IT”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递进,由此又将进一步加速“大IT”自身的演进、丰富“大IT”的内涵。 “大IT”的“大”,是IT不断延伸增长趋势的写照,也是对全社会渗透和融合不断扩张状态的描述。 “大”是演进的、变化的、延伸的。
5G:“大IT” 演进的“典型代表”
十多年来,中国电信审时度势,在国内电信领域率先经过了三轮转型实践,不断实施网络(CT)演进、不断拓展DICT市场,走出了一条以转型促发展的新路,可以说中国电信战略转型发展路径就是不断引入新理念、新技术,从基础通信市场持续迈向更为广袤的DICT大市场的过程。
中国电信在面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CTNet2025”规划中明确,未来的网络目标架构,将融合CT和IT、DT技术,特点是简洁、敏捷、开放和集约,为用户提供可视、随选和自服务的网络能力,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5G将首先融合CT、IT、DT技术的优势,成为“大IT”演进的典型代表。中国电信首创接入云、控制云、转发云的架构,在网络组织上采用多天线技术(MIMO)、网络切片技术、软件定义网络(SDN)等,引入边缘计算(MEC)等技术,大大缩短端到端的传输时延和提升应用处理效率;在运营管理上全面采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这些与原有 移动网络架构 完全迥异的深刻变化,是中国电信“CTNet2025”的创新实践,也是对运营商“大IT”化演进的初步探索。
“大IT”化:电信运营商一直在做演进的准备
人们通过越来越多的方式获得连接,从智慧城市到智慧社会建设的需求更加旺盛,在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向“大IT”化进军,电信运营商既是引领者又是参与者,也必将是受益者。电信运营商需要抓住 5G这个契机 ,进一步加快网络演进和运营智慧化步伐,实现5G对各类应用的有效赋能,扩大合作生态圈,全面向“大IT”化方向前进。
这些年来,电信运营商一直在做“大IT”化演进的准备。 应该看到,电信运营商“大IT”化的道路并不平坦,现在的业务发展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电信运营商原来赖以生存的CT业务,不断受到来自行业同质化的激烈竞争,同时面临来自互联网应用对CT业务的不断渗透,在人口红利、流量红利等逐步消失后,业务增量不增收、利润空间下降的趋势日益显现。 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业务结构不够合理。 电信业务结构主要还是集中在以带宽及接入为特征的语音、宽带、移动业务、IDC等方面,拉动业务增长的ICT类业务的收入体量和占总收入的比例较低,并且很多项目由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利润率偏低。
其次,与随选网络、智慧运营等要求相关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比较薄弱, 运营商自有的研发能力还不能适应新网络架构的发展需要;面对“大IT”化网络和应用平台要求的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和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第三,亟需加快培育“大IT”人才能力。 电信运营商在IT系统集成、网络运营一线领域,人力资源市场化和薪酬市场化程度不足,对企业核心人才的选育用留带来挑战。
第 四,缺乏网络层软硬件解耦的成功实践。 电信网络架构主要还是垂直域的,端到端的业务管理较为复杂,还无法完全适应“分层解耦”式的分层管理和运维要求,无法全面满足客户灵活配置的应用需求。
最后, 还需加快智慧运营能力塑形。 当前电信业务相比于IT业务,成本偏高,而网络的敏捷性、灵活性却偏低,因此,有必要加快提升网络能力,实现客户随选的业务自动化提供方式,大幅度缩短开通时间。
运营商实施“大IT”化的建议
电信运营商要落实“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等战略任务,做出央企担当,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就要不断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全面实施“大IT”化,增强自主研发能力和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增强自主性,强化在运营中的主动权。 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如核心部件、核心软件等方面,电信运营商更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全力研究、突破,真正承担起国家信息化主力军的重要作用。
实施“大IT”化,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转变行为意识,全员树立“大IT”思维。 行为的改变来源于思维的转变,实施“大IT”化的前提是,运营商全员需要树立“大IT”思维。“大IT”思维,既不同于原有相对严谨、全程全网、紧耦合的通信思维,也不同于具有简约、极致、流量、跨界等特征的互联网思维,而更多呈现出的是自主、平台、开放、兼容等特征的信息化思维。
运营商需培养更多具有“大IT”思维的人员,让他们成为企业的种子,将“大IT”思维传播到企业的角角落落,让它成为流淌在企业中的血液。
其次,加快培养和储备“大IT”人才。 由于互联网行业的蓬勃兴起,“大IT”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巨大。现在运营商越来越关注SDN(软件定义网络)、NFV(网络功能虚拟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信息安全等IT技术,需要越来越多的自主研发人才,所以也更需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和释放人的活力,在内部以“具备IT思维、掌握IT技能”为目标,并建立相关专业能力标准,并通过推进技术领域的划小承包、试行新兴业务领域薪酬机制、抓住混改契机鼓励技术期权激励等措施,实现“大IT”人才快速集聚和培养,为实施“大IT”注入强大动力。
第三,加快网络解耦,实现网络功能的云化和软件化。 作为“大IT”的网络基础,运营商需要引入新技术,推进网络架构纵向解耦、横向打通、固移融合,构建高速、泛在的智能网络;同时以客户体验为导向,打造云网融合的IT新体系,推进IT从功能支撑走向数据运营,与业务、网络深度融合。
第四,构建以数据为核心、扁平高效的智慧运营体系。 大数据是信息时代的“金矿”,运营商拥有大量的运营数据资源,具有智慧运营的良好基础。实施“大IT”化,需要将数据作为企业智慧运营的核心资源,通过对数据采集、汇聚、挖掘和应用,实时驱动企业的营销、服务、运营等生产和管理流程,同时需要加强大数据对产品运营、渠道销售、客户服务、网络运营和开放合作等关键领域的注智,让整个企业真正智慧起来。
第五,全力拓展“大IT”能力变现的市场空间。 过去运营商以电话、宽带、移动等CT业务为主,随着智能化时代来临,基础接入业务市场接近饱和,而智慧城市、智慧社会对“大IT”需求增加迅猛,运营商更需要发挥自身“大IT”能力,拓展更为广阔的新兴DICT市场。同时也需要加快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开放平台能力,充分利用云网融合、智慧运营、安全可信等能力,聚焦政务、教育、医疗、金融、工业互联网等关键领域率先发力,推动运营商整体业务升级,优化收入结构,提升运营商在“大IT”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可以想象,电信运营商的“大IT”化之路,肯定会面临多重压力和挑战。但肩负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电信运营商,应该抓住5G这个契机,迎接“大IT”时代的挑战。通过实施“大IT”化,跟上“大IT”时代发展的步伐,实现“网络智能化、业务生态化、运营智慧化”,构筑电信运营商在“大IT”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为电信运营商新一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贡献新的力量。
活动推荐: “5G物联峰会”
作为信息社会通用基础设施,时下5G产业建设以及发展如火如荼,并将最终带动数十万亿规模的社会经济发展。但5G在正式进行商用化普及应用前的态势如何发展?5G将为哪些领域的变革带来有益赋能?5G将在各行各业掀起什么样的市场风暴?系列问题依然困扰着各界人士。
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产业发展脉络,理解5G产业现状以及未来趋势,让各界人士更清晰的洞察5G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点。6月14日,经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政府指导,由亿欧公司联合承办的“5G物联峰会”将于上海虹桥世贸展馆举办。
亿欧“ 5G物联峰会 ”将特邀政府、学界、商业、投资机构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多领域视角切入,深究5G产业发展脉络,探索5G赋能各行各业的新思路、新方法,供行业内外各界人士参考。活动详情请戳: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24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