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迎来结局?华润以近371亿元向深铁转让所持股份
1月12日晚间, 万科 A发布公告称,股东华润股份及其全资子公司中润国内贸易有限公司与地铁集团签署协议,华润股份和中润贸易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合计持有的公司16.89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地铁集团,交易对价为371.71亿元,对应的每股交易价格为 22.00 元/股。万科A股 股票将于1月13日开市时复牌。
1月12日早间,万科A股和H股双双宣布停牌。没错,又有重大消息了,而这次发生的事件或将使万科正式脱险。
1月11日晚间,万科在公告中表示,公司收到公司股东华润股份有限公司的通知函,华润股份及其全资子公司中润国内贸易有限公司将筹划涉及所持公司股份的重大事项。
而本次万科在1月12日晚间发布的公告证明了此消息,万科在公告中表示,已于2017年1月12日收到华润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的通知,公司股东华润股份及其全资子公司中润国内贸易有限公司于2017年1月12日与地铁集团签署了《关于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之股份转让协议》,华润股份和中润贸易拟以协议转让的方式将其合计持有的公司 16.89亿股A股股份转让给地铁集团,转让价格为371.71亿元。
继 资产重组 宣告失败后,万科与 深铁 换了种股东更易接受的“拥抱姿势”
12月18日傍晚,万科A连发数个公告,宣布终止发行股份购买深铁资产。万科在公告中表示,终止重组的原因是公司部分主要股东公开表示对本次交易方案存在不同意见,经过与主要股东与交易相关方进行多次洽谈后,各方尚未达成一致。而继续推进本次交易将面临重大的不确定性,故董事会最终同意终止与深圳地铁集团重大资产重组。
不过,万科方随即表示,此次宣告终止重组不代表万科会放弃与深铁合作的可能性,未来还将寻找与深铁共同推进“轨道+上盖物业”合作的可能性。
万科最新股权结构: 宝能 第一、深铁第二、安邦第三
而此番交易后,万科股权结构的最新消息为:深铁将持股15.29%,“宝能系”持有25.4%,中国恒大持股14.07%,安邦持股6.18%,万科管理层通过金鹏计划持股4.14%,万科企业股中心通过德赢资管计划持有3.66%,万科工会持股0.61%。
值得猜想的是,如果万科继续保持这股幸运,那么接下来可能出现的是一次可预见的逆转:
万科4.14%/3.66%/0.61%+深铁15.29%+刘元生等散户的股份会>宝能25.4%?但万科员工表示对此仍然存在疑虑,毕竟仍然无法完全避免险资举牌风险。
而在此次公告前,万科 股权之争 可能早已传出三大“脱险”信号
第一,万科股份下跌,宝能借持股万科的浮盈早已开始回吐。 11月初,据腾讯财经消息,宝能系已谋求退出万科方案,姚振华曾与 王石 有过几次沟通。后有消息人士指出,“宝能系”在当时曾提出将所持有的万科股权以1500亿元的总额全部转让,但万科管理层未对这一方案予以明确答复,亦暂未有明确受让方。
第二,保监会对恒大、宝能的保险业进行了监管,已暂停前海人寿万能险的新业务。 在前不久证监会主席刘士余喊出妖精论之后 ,保监会在官网挂出了对前海人寿的《监管函》,要求自12月5日起,暂停前海人寿开展万能险的新业务,原因则是账户管理、真实性管理存在问题、整改不到位等等。而万能险恰恰对前海人寿及宝能系的资本运作十分重要,作为举牌万科主力军的钜盛华正是宝能系的核心企业,被前海人寿用于买入、举牌上市公司的资金正是以万能险资金为主。
第三,热衷于“买买买”的恒大也正面发声了:无意成为万科控股股东。 12月17日,恒大总裁夏海钧公开表示,恒大无意也不会成为万科的控股股东。从8月4日起,资本市场上便流出恒大购入万科的消息,数月以来,恒大及其附属公司所持万科股份已达14.07%,累计耗资362.73亿元,在屡现巨额大宗交易的背后,恒大一度被传是继宝能系之后的又一“野蛮人”,夏海钧的一席话则打消了部分疑虑。
在这场历时一年半、闹得沸沸扬扬的“股权大战”的背后,存在的可不仅仅只是资本市场的力量博弈。
万科的未来:走正道、傍大款、合伙人奋斗
在2017年1月7日刚刚结束的中城联盟上,王石再度发声表示要继续“走正道、傍大款、合伙人奋斗”,并且要跟随大型国营企业走出去。对于万科来说,继续抱紧国营企业的大腿是相当必要的,除了资源和资金,更重要的还是他们的“支持”。
1月5日,万科修订了项目跟投制度,包括取消追加跟投安排,降低跟投总额度上线至10%,以及设置门槛收益率和超额收益率等等,而该制度是万科实施已久的“事业合伙人制度”的基石,目的即是将万科管理团队利益与股东利益高度捆绑。这次制度的调整在外界看来则是万科管理团队对各股东主动做出的示好之举。
此外,亿欧还听说了一个小段子,王石在演讲时曾三次在提到万科时向观众索要掌声,这股自信与骄傲怕是早就有招对付野蛮人了,只是等到合适时机再公布而已。
王石赢了,宝万大战即将迎来结局,然而,资本市场的博弈还未结束。万科借这次股权之争留下了一道思考题,而这道题值得每个上市公司的管理层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