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人脸识别蔚然成风,“多走一步”不可取
本文转载自安防展览网,原作者颇黎。亿欧智慧城市对文章进行二次编辑,供读者参考。
校园安全一直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包括消费安全、寝室安全等。随着刷脸时代的到来,技术革新推动了教育改革,校园门口纷纷安置了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学生们通过刷脸进出校园,校园一卡通变成了“一脸通”。
而据俄罗斯卫星网8月29日报道,近期欧盟(EU)的一项数据保护法规在瑞典实施,一项涉及人脸识别软件的学校实验被认为是非法的, 这引发了有关在教育机构中是否应该进一步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讨论。
人脸识别守护校园安全
人脸识别技术以其在弥补安全漏洞、强化智能化管理两方面展现的价值逐渐被广泛应用。目前人脸识别技术在校园安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六大场景,包括校园出入口、重点区域、人流量密集场所、学生安全、校园欺凌以及教学秩序规范。例如,通过在校园重点出入口布控动态人脸监控预警系统,可实现陌生人、外来人员的风险评估和“黑名单”(或“非白名单”)的风险预警, 提升学校出入口管理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人脸识别不仅能更加有效地保障校园安全,也可以“顺手”解决一些困扰学校多年的小问题。“利用人脸识别终端进行考生和应试者的身份核验,可以防止替考现象,而且,遗失考试凭证的学生也可进入考场。”云从科技CEO周曦表示。
“多走了一步”的人脸识别可行吗?
不过,近期人脸识别在校园似乎“多走了一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闵行蔷薇小学引入了一套识别系统,孩子在校园生活中是否有微笑、向老师问好、主动捡垃圾、列队整齐等行为都可能被人工智能捕捉识别到。 这样严密的“看护”让不少人难以接受,许多人甚至发出了“是在学校学习还是在坐牢”的质问。
事实上,近年来,有一些学校已经开始尝试了这种“创新”。在保护学生安全、提高成绩的理由下,新技术的应用当然受到社会的喜闻乐见。不过很显然,过度使用人脸识别技术,采集学生的表情、动作,这种做法的反教育性质是十分明显的。
诚然,在教育过程中,无论使用何种工具,核心因素都是人与人、心和心的互动,而不是机器制造机器。 数据、人工智能,可以帮助老师更好教学,教育创新需要符合教育规律,应该由教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进行论证,并广泛听取教师和学生的意见,不能就由领导拍板。 若依赖于数据去判断学生,依赖于数据去管控学生,那就有可能多走了一步,好事就有可能变成坏事 。
(本文据微商头条网、环球时报、马青观察、环球时报、中国经济导报、澎湃新闻、北京青年报、信息整理,安防展览网编辑)
由亿欧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结合湾区科创和青年特色优势,将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的主题定位于“科技赋能、青年引领”,将围绕5G生态、硬件创新、工业数字化、AI企服、科技出海等热点展开探讨,欢迎科技创新的观察者参与!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75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