巅峰对话·医疗服务丨如何把握医疗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巅峰对话·医疗服务丨如何把握医疗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019年7月25日至27日,由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指导,怀柔区经信局、怀柔区商务局、怀柔区卫健委战略支持,亿欧公司、亿欧大健康联合举办的“ 雁栖健谈 ”GIIS 2019第四届中国大健康产业升级峰会于2019年7月25日正式拉开帷幕,本次峰会为期3天,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千名业内人士齐聚北京雁栖湖国际会展中心,共商中国大健康产业的“下一个十年”。

本次峰会以“从‘规模’到‘价值’的医疗变革”为主题,采取领袖峰会+4场产业论坛+项目路演的形式,聚焦医药创新、医疗大数据、非公医疗、科技医疗四个主题,聚集50多位重量级嘉宾与数千名观众,共话变革机遇,见证医疗产业从“规模”到“价值”的发展新纪元。

在主论坛下午的巅峰对话上, 阿里健康 资深副总裁马立、香港 希玛眼科集团 执行总裁李肖婷、 众医联集团 董事长何艳娇、 毕马威 KPMG中国医疗保健业主管合伙人姚凤娥,与亿欧大健康主编郭铭梓共同就医疗服务话题,围绕如何把握医疗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展开探讨。

巅峰对话的主要观点如下:

1、马立: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可以产生巨大价值,但这个价值点产生的场景仍需探索。

2、李肖婷:好的医疗技术,才是引导患者去民营或者非公医疗就医的前提条件。

3、何艳娇:与客户产生黏性的双轮驱动是,利用医管公司帮客户开源;通过集采集配帮客户节流。

4、姚凤娥:民营医疗机构的真正机会或许在基层医疗领域。

以下为现场讨论速记(有删减):

郭铭梓: 今天整场下来,只有这一波五位嘉宾都是女性,接下来我们将以女性视角带大家了解当下的医疗服务产业。

无论上午聊到的药品,还是器械,到最后都需要跟患者接触,而接触的形式就是通过医疗服务。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五位女性代表,来自阿里健康的马总,代表的是互联网医疗企业如何参与医疗服务产业;希玛眼科的李总,代表的是医疗服务机构在整个产业中的角色;众医联集团的何总,代表的是服务平台服务民营医疗机构的角色;毕马威的姚总,代表的是医疗服务产业中的第三方角色。

现在我们先把第一个问题抛给姚总,从您作为第三方服务机构来讲,您看到现在整个医疗服务产业有哪些变化?我们回顾历史才能更好的把握未来,您能否把这些变化总结成几个比较简单的时间节点?

姚凤娥: 谢谢郭总。我感觉整个医疗服务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医改政策息息相关。如果我们只看过去20年的话,一个很大的时间节点是在2003年。2003年之前有很多辩论,中国医改是要市场化,还是政府主导。在经历当年的SARS后,2009年新医改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出医改由国家主导的方式,同时国家也对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做出很大的鼓励和促进。

下一个主要的时间节点是2013年。2013年凤凰医疗在香港上市,这对整个民营资本进入医疗行业而言是一个起点。由2013年到2017年的五年间,每年都有医疗机构在香港上市,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出民营医疗服务机构在整个中国医疗市场上,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此外,2018年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分水岭。2018年医保局成立,这对整个医疗行业的发展产生变革性影响,不仅是医疗服务产业,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也将迎来巨大变化。可以说,在这个分水岭之前是一个游戏规则,之后又是另一个游戏规则。

从医院角度来说,我们可以看到依赖供应链、药品返利这样的模式已是夕阳西下,医疗服务产业将向DRGs付费模式转变。未来,对医疗服务产业来说,如何适应游戏规则,如何适应整个医疗行业的政策改变至关重要。

郭铭梓: 在谈到医疗服务产业未来发展时,游戏规则是个比较有意思的词。刚才姚总提到2013年对于医疗服务行业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间节点,期间有很多公司在香港上市。像 我们今天请到的希玛眼科也是在香港上市,作为一家医疗服务机构,李总您能谈谈您所观察到的行业变化吗?

李肖婷: 有几个节点对我们来说比较重要。2003年,CEPA的签署使得香港医生可以在内地进行执业,同时香港独资的医疗服务机构得以合法化;2009年,国家推出一系列医改政策,鼓励公司并重发展,也是那个时间希玛眼科创始人李教授萌生了到内地办医的理念;2013年,更多医改政策出台,社会办医的资本和管理优势拉动了消费型医疗产业快速发展;2016年,《健康中国2030》出台,再一次加速了民营医疗发展。这几个大时间节点对整个民营医疗来说,是向好政策的陆续出台促使行业走向正规,助推上市。

郭铭梓: 从医疗机构本身的角度可以知道行业有哪些变化,姚总从第三方机构,李总从医疗机构本身。 现场何总作为服务平台方,一直都服务于非公非莆系医院,您看到的变化是什么样子呢?

何艳娇: 谢谢郭总,谢谢主办方,很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跟大家分享。我们公司主要服务于非莆系医院,也属于非公立医院的群体医疗机构。这个群体医疗机构比较散,包括公立医院改制的医院、社会资本办医的医院,以及一些专家办院、组团办院和企业改制医院,这类型的医院大概占到了中国非公医疗市场的60%。

十年来,我感觉这个群体经历了野蛮生长期、快速发展期、瓶颈重组期三个阶段,在这期间,医院在市场格局中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数量众多变为打造精尖,由注重规模变为重视可持续,由快节奏发展变为慢节奏追求内核。

郭铭梓: 刚才何总发言时,其他三位嘉宾一直频频点头。其中,点头比较厉害的是马总,我觉得马总肯定有很多话想说。 让我们听下马总的笑和频频点头是什么意思?

马立: 我今天来是作为互联网医疗的角色,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一直有这样一个话题,到底互联网能给医疗带来什么价值?这背后需要很多数据技术支持。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等这些耳熟能详的词给我们日常生活,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带来巨大变革,如今的生活几乎离不开现在的技术变革。

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基础设施,云计算已经成为一种公共服务,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技术在医疗健康上到底能不能产生价值?我想这个答案一定是有,而且是非常大的价值。比如:IOT设备生理指标(心电、脑电)等的获取和实时的自动诊断系统;沉淀了专家医生的诊疗经验到AI辅助诊断治疗引擎等应用,已经初显互联网及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价值。但我想说,这才是刚刚开始,价值还有巨大的潜力有待挖掘。

郭铭梓: 当我们聊产业的时候,会有很多力量推动产业变革。马总刚刚所说的是技术的力量,技术回归到同台嘉宾, 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李总,现在技术推动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医疗机构产生影响?

李肖婷: 互联网和技术一定会对整个医疗,不管是诊治方面,还是推广方面都会产生很大作用。比如说,我们会通过互联网帮助病人预约、建立自己的会员体系、推广我们的平台。像刚才马总说的把更多AI技术引入到看诊、治疗过程中,这些都会对整个医疗产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而且我相信随着AI技术和互联网+的推广,未来医疗行业会产生非常大的变革,包括医生门诊的精准度等方面。

郭铭梓:比如说像希玛眼科和阿里健康这样的互联网医疗企业,之间会不会存在一些合作的可能性?

李肖婷: 其实我们刚才在线下一直就说,很想找到一些合作的机会,我们也是在看怎么样能够有更好的合作。我们很希望把医疗打造成智慧型的医疗服务,未来我相信会跟马总在更多方面加深讨论,因为每个科目都有不同的特点,相应的医疗体系也在不断完善,我们也将跟随、配合国家政策去发展、合作。

郭铭梓:马总您觉得呢?

马立: 我觉得大方向上的答案是一定的,一定能够找到合作点。大家在朝着技术赋能、推动产业升级发展,但是具体在医疗层面,这个点在哪里,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将互联网、AI技术叠加在医疗场景这么简单,这也是为什么到现在,互联网医疗或者是智慧医疗的成熟模式刚刚起步的原因。

那么这其中的挑战在哪里?我觉得在于真正找到一个场景,一个技术真正帮助医疗服务的场景。举一个例子,前段时间大家都在说CT影像读片,很多公司表示精确度能够做到98%、99%,听起来都很牛,但是冷静想来这是一个真正的场景吗?

有人说这是技术驱动,但我觉得这是场景驱动。你问问这些做CT肺结节的老师,这是某一个环节读结节的事吗?并不是。当读片这一动作发生时,就需要把所有可能的变化读出来,包括是不是胸廓改、心影变化、有没有渗出性、有没有结节等,而结节只是常见的十几种CT影像中的一个。如果企业有很牛的技术,但只能诊断结节这一件事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帮助读片老师的价值并不大,因为大家还需要再读一遍除了结节之外的改变。

所以场景这件事情,一定得要求会技术的人懂医疗,然后才能真正找到技术赋能医疗服务的场景,其实这是一件非常有挑战的事情。

郭铭梓: 马总,您觉得您是即懂技术又懂医疗吗?

马立: 我觉得这是整个行业的事情。就个人而言,我本身是学医的,也做过程序员,两边都懂一些。但我说的不是像我这样的个人,而是一批这样的人。比如,淘宝的淘立拍功能,这种影像识别匹配技术在阿里已经非常成熟,那能不能用到医疗上去?这就需要技术明确是在什么场景解决什么问题,理解医疗的算法同学,或者懂医疗和懂算法的团队结合才能做出来的,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郭铭梓: 我觉得姚总跟李总,想表达的是作为局内人很想碰撞出一些火花,但是又不知道具体这个火花什么时候会出现。 像姚总您作为第三方,您能说说您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些吗? 比如机构跟机构之间应该怎样寻找合作点。

姚凤娥: 您这个问题非常好。从我观察来讲,不管是独立发展的企业还是合作关系的企业,其实大家都要找到共赢点,这可能就是马总刚才提到的价值所在点。

从第三方角度来说,无论是收并购、融资,还是寻找第三方合作,大家都在寻找共同的价值点。对于资本机构或者医疗服务企业来说,最终追求的都是一种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所以不管初创企业,还是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企业,大家永远都在问自己的商业模式是不是可持续盈利的模式,而我感觉这才是核心所在。这背后也是刚才马总提到的价值点和刚才李总提到的合作方向。

马立: 我补充一下,其实刚才说的点是很难寻找的,但在行业上已有很多这样的点被发现,比如说一些公司利用医院数据帮院长做分析,看哪些科室比较盈利、哪些医生行为不规范、哪种模式更能满足DRGs需求等。其实我是想说,这样的点已经找到并在相应的场景应用了,但在这些场景中的技术潜力还远未释放。

郭铭梓: 现在技术只满足了部分市场需求,未来的市场需求会更大,技术还需要不断向前探索。在刚才谈话中,可持续性这个词说的非常好,像今天我们请到的众医联集团的何总,她们平台一直服务于非公医院,而且据我所知她们的平台上活跃着几百家医院院长,平时也经常和何总交流发展变化,何总也会思考通过怎样的服务才能满足院长的发展诉求。 那我们请何总谈一谈如何保持与院长的互动跟黏性。

何艳娇: 我感觉刚才马总和李总说的场景和点,应该是在我们这儿。因为我们服务大量的民营医院,需要最先闻到行业的第一口新鲜空气。民营医院的院长是很灵活的群体,不同于公立医院导不进新鲜事物。

像刚才马总说到的互联网+医疗大健康这些点,应该最早是在我们这些群体里做实验,通过寻找这些群体里面的痛点来进一步开辟道路。还有像李总说的眼科,从去年到今天医保资金一直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医院都在寻求医保外的项目,如果能把眼科的发展路径复制到我们这些医院群体里,我相信对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会有很大帮助。

刚才主持人问我们是怎么跟客户产生黏性的,其实我们就做了两件事情。

一是利用医管公司帮客户开源,二是通过集采集配帮客户节流,在双轮驱动下,满足医院在不同层次、不同时期的需求。医管公司主要是通过会议、沙龙、游学等多种业态形式组织活动,让医院和医院之间产生黏性。

因为很多的医院院长、投资人、掌门人都知道埋头苦干,并不知道抬头看路,也不好意思跑到同行家学习,所以我们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让医院和医院之间先产生黏性,同时我们也可以借机引进很多资源。然后,我们再利用自己的咨询团队给医院赋能,从部分科室到整体医院管理。在赋能的过程中,我们和医院会再次产生黏性,形成双重黏性结合。平时院长们也会亲切的称我们为娘家式服务平台,陪跑型教练。

郭铭梓:陪跑型教练是说一边帮大家赚钱,一边帮大家省钱,在这个过程当中陪伴成长?

何艳娇: 其实在医院这块我们不能当它们的教练,因为很多医院能存活到现在、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院长本身是有几把刷子的,用教练的形式去教育他们,是会令这些人反感的,而且不容易吸收。所以我们选择“在马拉松旁边陪跑”。我一年70%的时间在全国各地跑,只要看到非常好的医疗价值点,就会组织团队让院长们参观、考察、学习。这样才是会被尊称为陪跑型教练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教练。

郭铭梓: 从刚才嘉宾的分享中可以听到,无论是医疗机构、互联网医疗企业,还是医疗服务型平台,都在医疗服务产业中寻找自己的角色定位。在整个医疗服务市场中,公立跟非公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 我想请姚总简单谈一下现在医疗服务产业中非公跟公立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同时也可以讲一下台上三位女性同胞们所在的机构,分别在产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

姚凤娥: 我感觉中国医改最大的成就是在过去。从2003年至今,国家医保的覆盖率已经达到97%以上,虽然现在还需要个人自费一部分,但最新数据显示个人自费的比例不超过30%。在这样大的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到政府支持的公立医院是整个医疗体系中的主要角色,民营医院是辅助角色,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整个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格局当中,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方向是什么?机会是什么?医保局成立,预示着未来公立医院的管理会趋严,过去很多公立医院院长开会时说的“你有四千张床,我有一万张床”的趋势将不复存在。所以对公立医院来说,未来的方向是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营效率。

在这个层面,公立医院的变化对民营医院也有一定的影响。放眼世界可以看到,并没有特别顶尖的盈利性的三甲医院能做到很大规模的。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美国某医疗集团以提供咨询的方式来中国来赚钱。

所以说,民营医疗机构的机会在哪里?从世界范围来看,二级医院、基层医疗部分有没有大的连锁机构,答案是有。但美国、德国有,中国却没有。我们走的最靠前的是体检,体检规模已经非常大,眼科也有领军企业,口腔或者其他一些消费型医疗领域也已涌现出一批连锁型医疗机构。

那么,未来在中国二三四五线城市,服务于二级医院的大医疗机构是否存在?退后一步看,或许真正的机会是在基层医疗领域。在中国其实不缺顶尖的医生,但在服务于广大民众方面,尤其是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医疗质量,和国外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医疗质量标准化方面的巨大差距,也体现出社会未被满足的需求恰恰是在基层医疗领域。

郭铭梓: 其实姚总并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她讲了国内外区别,绕开了我们的角色定位。 我们把姚总的问题抛给马总,您觉得未来医疗服务产业的机会是在基层医疗吗?

马立: 基层医疗要看供和需,给谁提供什么价值,这个问题先得回答好。现在缺的是什么,是不是缺顶尖的医生?可能没有那么缺,顶尖医院不好挂号、医生资源特别少,是因为很多东西是错配的。

大量需求在基层,甚至在家就能搞定,现在弄到301、协和,所以才显得协和医生资源特别紧张。系统性的理顺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医改为什么说要强基层、建医联体等的初衷。

为什么大家都往大医院跑,就因为基层医疗不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社区卫生中心的全科医生能不能解决病患的问题十分重要,解决不了大家势必往大医院跑,这就使得整个医疗体系有更多问题解决不了。所以我觉得做大基层是能够解决很大问题的,实际上就是指基层放量的可能性会比较大。那基层怎么做大,就是培养全科医生,用好的政策留住全科医生,往大了说这就是医改的整体问题。

郭铭梓:像怎么做的话李总应该比较有发言权,我们所谓的基层医疗或者是整个医疗服务怎么做?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李肖婷: 我觉得整个中国的医疗市场实在庞大,不管在基层还是城区,其实整个市场是踊跃发展的。希玛眼科进入内地后,我们发现不管在基层还是城区,大家都觉得看病是一件难事。所以现在哪个阶层都有看病需要,而且随着经济发展越来越好,人们的健康需求会越来越高。世界各个国家其实都是公私营并行的模式,在竞争的同时互补发展,这对国家资源分配来说是更好的形式。

经济变好,人们对健康需求也会提升,同时对医生资源分配上也会产生更多渴望。所以我觉得,未来很多国家政策的推行也是希望有经济能力的人可以负担一小部分费用,使得更多医保可以用到基层服务上,而这也是我们创办希玛的初衷。当时,林教授在香港创办希玛,也是希望可以通过国际化的收费标准提供优质医疗服务,让城市生活的人们负担一点点费用,节省国家医保。我们在深圳的一点经验是,我们有30%的患者来自于医保,但整个医保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也就说90%的收入来自于病人自费。

这个是眼科的特点,也是希玛现在的特点。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不只是提供好的医疗环境,更关键的是提供一个好的医疗技术,也就是说先进的技术才是引导患者去民营或者非公医疗就医的前提条件。如果有更多优质的民营医院产生,必会分流公立医院的紧张压力,公立和民营的双轨并行,对患者、对大家、对政府都是共赢的状态。

郭铭梓: 李总讲的非常好,在座的四位嘉宾都从不同角度,给大家提供了医疗产业变革的思考。今天非常感谢四位的精彩分享,也希望通过四位嘉宾的分享能给大家带能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思考。最重要的是,未来还需大家一起努力,创造一个更好的医疗服务环境。今天的圆桌讨论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巅峰对话·医疗服务丨如何把握医疗服务产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为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十大主题论坛之一,全球人工智能健康峰会以“智汇健康 · 预见未来”为主题。
希望借助峰会构建一个多元、开放、创新的全球性共享交流平台,汇聚世界人工智能健康领域的有识之士、专家学者、业界精英,就人工智能健康领域发展趋势、行业监管、创新技术、实践应用及投资风向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2019年8月30日9:00-17:00
上海市徐汇区西岸艺术中心A馆

邀您相约充满艺术和人文气息的徐汇滨江,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新模式与新动能,引领全球健康产业新发展。

点击报名: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50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本文被转载1次

首发媒体 亿欧网 | 转发媒体

随意打赏

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医疗服务巅峰对话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