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涉金业务的猜想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关于未来涉金业务的猜想

我是个喜欢猜测未来的人,今天关于未来市场,我们做些大胆又不失保守的猜想。全当一听,未必太当真。 

1、互联网的新红利契机

从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来看,最早期的发展红利来源于线下行为线上化带来的颠覆式效率提升,这种极大的效率变化,推动了用户行为的入口,从线下转到线上。 

随着个人电脑,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创造了最早的市场红利,各类服务的爆炸性增长,仍难以跟上互联网人口的增长速度。 

随后个人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深入,互联网用户增量市场进入瓶颈,服务开始进入深度挖掘用户价值,以及用户服务挖转的阶段,也是服务整合与入口抢夺的阶段。

很多人将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归结为技术革命的结果,而如果仔细分析,互联网在流量争夺中,最核心的是文化。这种文化来源于行为背后的行为交互方式、品牌调性、人群群体,即对人性的挖掘,技术只是辅助实现了互联网对新的社会关系与文化的解读。这种文化的塑造,具象化之后就是体验感,事实上构建了真正的用户粘性。 

然而文化在互联网的范围内不断塑造,是好也是坏。 

庞大的用户量带来指数级上升的运营难度,而最好的运营方法就是标准化。 即便是一些解决千人千面内容展现的算法,本质上也是一种标准化。标准化的运营并不生成新的文化,没有新的文化碰撞,新红利也就难以酝酿。 

因此互联网未来的红利,短时间内很难是硬件的颠覆,更多的需要依靠“新的文化的形成”。  

或许这样的文化将会萌芽于以00后甚至10后为代表的群体,这部分人群天生接触了几乎目前最先进的技术,几乎没有来自传统文化的束缚,同时向上对社会主流人群具有极强的影响力。而这部分群体由于尚处粘性不足而尝鲜意愿强烈,是一部分宝贵的增量用户。 

2、大 银行 格局稳固,股份制、外资行服务成为并行补充

银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底层,这种底层化也是一种无形化,一方面让银行越来越回归其服务的本源,即是对储蓄的运营管理,提供相对较低成本的资金融通服务,以普惠化服务为方向,也起到对于产业政策的促进落实作用。 

然而其问题也在逐渐显现,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势必也会体现在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中,因此银行在大众金融服务中的角色与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中,不同的银行由于存量构成不同,可能将形成越来越鲜明的服务文化,六大行和非六大行的分界线也会日益明显,六大行之间,面向标准化、普惠化、规模化的竞争可能会日益突出,竞争之下会日渐形成稳定的行业化格局,以存量服务行业作为划分依据。 

股份制银行面对与大行的竞争,会更加努力的寻找文化层面的差异点,逐渐形成独有的气质,更趋近于以新文化带动的“粉丝经营”模式,股份制、六大行的用户切分维度不同,但是可以同时存在。城商、农商等银行以区域进行的划分,将更容易受到来自具备互联网渗透能力的同业的挑战。 

此外随着金融开放进程的加快,外资行可能会加强对零售市场的关注,或许会带来新的以国别文化为区隔的细分市场格局变化。 

3、互联网持牌加速,服务体验与渠道创新迭代加速

互联网的海量流量发展进入后半程,从对用户发展指标的关注,正式进入到对收入指标的关注。 

为了补足交易能力背后的金融服务能力,收割更为持久的金融服务利润,互联网以收购存量机构的方式加速持牌,从销售许可类牌照入手,增强C端流量变现能力,再向金融业务许可类牌照蔓延。 

这类互联网主要是已经有规模流量的互联网机构,在得到销售许可后,会在金融服务流程、体验方面进行优化突破。与之对应的,缺少流量的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话语权将被不断弱化,为了换取流量与业务,金融机构的利润或许会向互联网机构流失,从而达到一种“市场的平衡”。  

4、非银金融机构进入市场升级的红利期

银行金融服务与市场金融服务需求的发展速度不均衡,以及市场对新事物接受意愿增强,非银金融机构可能进入新的加速发展赛道,非银行的机构属性,也能提供更加灵活的市场应对策略,以获得市场升级的红利。 

部分非银机构从私募到公募的门槛降低,也带来更多的市场升级红利,但是非银机构对于市场的变化,可能缺乏新市场的培育经验,增量市场之变,可能会改变非银机构的运作模式,巨大机遇面前,也是不小的挑战。 

因此非银金融机构的在互联网服务的布局与投入,包括渠道建设、市场合作、资本协作等多个方面,可能改变金融机构在网络金融领域的竞争格局,甚至起到侧面支撑作用。 

5、渠道碎片化,内容成为维度更高的服务

面对渠道的碎片化发展,内容成为更有效的渠道流量整合工具,金融机构对于优质内容的关注度可能会不断提高。 

内容既是对存量客户的服务,也是吸引增量市场的触手,过往金融机构对于内容的关注度不足,在版权处理日渐正规化的今天,精品化的内容创作可能会成为新的运营主力。 

在内容形式方面,随着 5G 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硬件芯片处理能力的提升,内容将朝向大格式、观感体验更立体的方式演进,对于实时互动内容的需求度可能会更高。

同时由于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维系,逐渐回归到“客户权益”的运营上,而大量的权益内容,由于其高维度、跨平台的属性,将日渐趋同,成为新的补贴大战获益方。 

6、新技术带来的市场变迁

ETC的营销迅速蔓延到全社会,这本质上是一个信号,而且并不简单,既围绕车辆的数字化生态将要建立,再回看车场服务的发展、路测停车的变化,自动驾驶与5G,ETC早就从高速公路场景中释放出来,将成为车辆数字化服务的中心。围绕车辆的大数据、支付、甚至相关产业都会被进一步刺激。 

此外家庭终端正在崛起,与物联网也密不可分,与之相伴的是金融从个体服务转变为家庭服务的速度也将加速,因为家庭成为新的获客目标,因此渠道向家庭终端蔓延是大趋势。 

最后说一下场景,场景的概念虽然很好,但是因为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场景的概念将日益模糊,或重新回归基础金融需求,即存(收款)、贷(消费)、汇(支付)三大金融场景,金融领域的场景概念或将逐渐被弱化,场景会进一步因为人的差异而被细分,场景服务会日益向人群、社群特性转化,我们暂时称之为新的“碎片化”,会迎来新一轮的市场“降维”。 

——分界线——

其实,这个时代最大的特征,似乎是高度饱和式发展所导致的一切趋同,服务趋同、产品趋同、技术趋同、流程趋同、渠道趋同、权益趋同…… 

在趋同的趋势里,存量资源逐渐成为了优势,而越是趋同,大家就对于新的事物有更强的好奇心,甚至对新与旧的判断,超越了对与错。 

或许未来是对新鲜感的追逐,而新鲜感最大的构成是稀缺性的体验,对于稀缺资源的需要是撬动未来市场活性的支点。我们都在揣测什么是稀缺性的体验,可能是人格化、人与人的深度互动,可能是区域历史文化的革新,可能是亚文化的崛起,可能是传统组织对自我的颠覆革新,可能是对未知的一点点探索。 

但是未来的事情,全当一听,未必太当真啊。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随意打赏

关于未来的猜想未来大猜想未来猜想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