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做小微金融,到底难在哪?优秀的银行是怎么做的?
首先做个界定。
我国早期实施国企改革,抓大放小,所以现在的国企普遍规模较大,小微企业基本上全是清一色民企。此外,有些大中型民企,融资情况也还行,不算难。
因此, 小微融资 难问题,基本上等同于小微民企融资难问题。
一、事情选对和事情做对是两码事
最近有银行的朋友在讨论,银行到底能不能做小微金融。
他们还会举出例子,说某某银行前几年响应国家呼吁,举兵进入小微 信贷 ,结果遇到经济下行,被打得满地找牙,吃了大亏。所以,他们对小微心存恐惧,甚至得出“小微不能做”“小微风险高”之类的结论。所以,一听领导说要求放小微、放民企,就吓得哆嗦。
实际上,这些结论存在一种“错误归因”。 不是小微风险高,不是小微不能做,而是你当初做小微的方法不对。 换个说法,不是战略方向选错,而是把方向正确的事情,用了错误的方法。前者是战略层面,后者是战术层面,不是一个层面的事。
当然,这里没有任何指责银行的意思。小微是门技术活,不是所有银行天生都会干的,总得有个学习的过程,前期交点学费也难免。虽然前期方法不对,交了学费,但是方向是对的。况且,也不是说非得每一家银行都去做小微,本身市场也是分层的,小微得有人做,大企业也得有人做。
可是,我们最怕的事情发生了,就是家长拿我们自己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在这些银行交学费的时候,有些长期做小微的小银行,不但平时盈利能力超高,而且在经济下行时,其不良率上扬的程度,也没有严重恶化。换言之,风险控制也不差。
小微不良整体风险确实比大企业高,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果控制得当,信贷利率定价科学,扣除风险、费用之后的盈余,依然非常可观,最后凝结为这些小银行报表上亮眼的ROA。
选取部分银行按2017年ROA排名
排名靠前的多为聚集小微企业的小型银行,浙江省城商行、农商行占比突出。仅列2017年数据,更全面分析还需更多数据。数据来源:WIND
你可以说出一万个理由,说人家有人家的特殊性。比如浙江地面上本身就是小微企业活跃。但是,这些理由基本上是说服不了领导的,比如领导会问你:那么你们在当地的分行做得如何呢?
二、小微金融:理论先行
其实,小微金融并不是非常高精尖的学科,其主要方法,海内外先行者都已摸索了多年,成果还是比较丰硕的。它们掌握了较为科学的方法后,小微金融业务不但不是风险偏高,反而还是盈利较为可观的一种业务。
这就好比你在班级中,某些考试成绩一般,家长问为什么考这么差。你如果回答说题目太难(归因于客观原因),那么家长反驳你的方法超级简单:那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就考那么好(极少数先天禀赋超高的天才我们暂不讨论,反正无法复制)?
原因其实很简单:要么比你掌握更好的方法,要么比你更努力。
现实中可能更残酷:比你掌握更好方法的同学,同时也比你努力,甚至有可能还比你长得帅。
那么这个“别人家孩子掌握的方法”是啥呢?我们先从原理讲起。
任何信贷的原理,都是风险定价。即基于掌握的信息,估计出客群的平均损失率,然后把这个损失率加到信贷利率上(比如预期损失是2%,那么大家的利率上都加上2个百分点)。这样一旦真发生2%的损失,那多收的2个百分点刚好可以弥补。这就是风险定价原理,这样就能实现盈利稳健。
但此外还有两个问题:
(1)银行获取信息是有很大难度的,要花费成本。如果确实能评估出来损失率是2%,但为此花费了大量的成本,比如成本率高达10%,那么你算出来2%已经没什么意义了,因为你这个业务可能也已无利可图了。所以,结论:以合理的成本获取信息,破除信息不对称,用以实现风险定价。
(2)如果损失率已经较为准确地评估出来了,有20%,那么是不是可以在信贷利率上加20个百分点?这显然不可能,其他高质量的客户肯定不会答应,让他们额外付20个点,这太高了。所以,业务也开展不下去。结论:风险定价只能在极低风险领域实现,银行要遴选出这群相对低风险的客群。
最后,总结一下:小微信贷,就是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获取一群尽可能风险低的客群,尽可能准确地算出来他们的损失率,然后实现风险定价。
再简洁一点:用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破解信息不对称(掌握了信息,再将信息用于遴选客户、计算预期损失率)。
三、 小微金融:实践成果
基于上述原理,林林种种的小微金融实践,都是从破解信息不对称入手的。
早期,小微金融的主流方式是关系型借贷。关系型借贷的原理,是基于借贷双方的长期关系,天然地具有信息不对称程度低的特点。最为代表性的就是社区银行,信贷员就是社区(村落)里的人,平时就呆在村里,家家户户知根知底。国内外的社区银行把信贷员派驻到社区(村落)里,天天陪着老头老太太们聊天打牌,帮村里处理各种琐事,天然地破解信息不对称。
但这一模式的问题是复制性差,信贷员出了这个村就不具备信息优势了。后来各项技术的引进,本质都是为了提高可复制性。比如,典型的德国IPC公司的技术,就是在并不天然掌握客户足够信息的情况下,如何用一套相对标准化的方法,尽可能高效地了解这家小微企业。比如,分析一家早餐店,先通过街坊邻居各方面打听情况(非书面化的“软信息”),然后蹲守在店门口,观察店里的经营,自己大致编制出一张现金流量表出来(小店自己不会编制财务报表),然后形成信贷决策(放多少贷款合作,风险如何)。这种方式,比起最原始的关系型借贷,开始具备了初步的可复制性和标准化程度,但很大程度上依然依赖人工,依然是“纯手工模式”。
最后,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成熟后,开始借用各种技术,接入各种数据库,这些多方面收集起来的数据汇总后,通过征信模型智能判断,从而对小微企业的分析、判断也会更加高效。但这一情形下,很多客户拓展、数据采集、数据录入、贷后管理等工作还是依靠人工,所以是“半自动模式”。
最后出现了最高端的做法,即纯互联网化的信贷投放,完全基于数据和模型,即“全自动模式”。
当然,能够实现全自动化的毕竟是极少数掌握着大数据的公司。大部分公司,其具体做法,还是“纯手工模式”和“全自动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
四、难点在哪?
既然现有成果已经这么丰硕,大家取用即可,那么银行做小微怎么还是那么难呢?
人都是改变自己太难,都只会拼命地想改变别人。这一点,是谈恋爱时吵架的主要诱因,也是银行做不好小微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人家那一套方法,是建立在完全不同于传统银行业务的考核激励机制、组织架构、团队建设的基础上的。换言之,那家银行表面上和你拥有一样的银行牌照,它体内的肌肉和筋骨却可能与你大相径庭。因此,欲练此功,必先自……不对,必先自我调整内部机制。
其实,大部分银行,是卡在这一步,而不是那些武功你真的学不会。大家智商、学历都不低,不会是那几招学不会。而是你的内部机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那几招来设计搭建的。
传统小微模式和半自动模式,依然是需要大量人工的,因此,这些银行管理上的一大重心是如何管理好这个团队。他们注重过程管理,对人员管理非常精细化,考核也非常精细。然后,管理机制还得有各种手段防范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这才是真正掌握前述那些小微金融方法的难点。显然,这样精细到每一毛孔的管理模式,大型银行是很难复制的,管理半径小的小银行容易实施。
所以,这些内部机制上的改革,也成为了监管层近期表态上屡次强调的重点,说要从银行内部建立长效机制。可见,领导是知道个中原因的。
在产业不断创新发展、智能融合、技术推动的新形势下,数据、场景、流量是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基石,在这一基础上延伸出的智能解决方案、智能风控、反欺诈、智能营销、智能催收、智能投顾等业务百花齐放。虽然过程坎坷起伏,但终点明确又清晰。未来,金融科技将成为金融产业下一阶段竞争的核心生产力。
2018年11月30日,北京国贸大酒店,2018亿欧创新者年会【金融科技创新者论坛】火热报名中: 抢票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