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监管趋严,教育行业的机会和阻碍都在哪?
【编者按】2018年已经过去,回首过去的一年,充满了未知的变数,从“民办教育”、“在线教育”到“校外培训”都经历了一番生死的考验,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也让大家看到国家政府对教育的关心与重视。
在本文作者,多鲸资本合伙人葛文伟看来,对于引进教材的审核、规范洋节进校园,《民促法》送审,所有这些要素都在表明国家的监管意志,教育涉及主权、民生和未来,这是监管的本质。
本文是葛文伟投稿,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跨越一整年的教育市场监管近日再发一文,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应急管理部三部委联合发文,到上海市以条例形式将“在线教育”纳入监管范畴,强力回应《疯狂的黄庄》系列推文。简直将包括课外补习为主的教育市场视为洪水猛兽,类比三聚氰胺。
教育市场政策之手从义务阶段不准举办营利性学校,到“课外培训机构综合整治”,到幼儿园不准上市、并购和证券化,再到在线教育纳入教育培训统一管理,一个文件又一个文件,市场一片恐慌和无措。 从2017年“民促发修改送审的一片利好,到今天强监管下市场在猜测下一个整顿的方向是否是”出国留学“,教育市场证券化道路”道阻且长“。 探究其影响必须还原其根源,才能拨开迷雾发现其本质,溯源历史预判未来。
中国的教育市场化到底怎么了?
从上个世纪新东方们一不小心将一门“不是生意的生意做成了生意”,拉开了中国教育数万亿规模的市场化,证券化浪潮,也成了各路资本追逐的“风口”。
教育市场一开始就在灰色法律(第一步《民促法》让所有从业者处于灰色的披着民办非企但实质企业化盈利的尴尬语境下)中寻求安生立命,政策的管理空白导致了行业的野蛮生长,成就了中国教育市场的“黄金十年”。
整个行业的发展道路,是在没有监管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市场成了决定性力量,大浪淘沙,由于中国教育的刚需属性和供给侧的严重不足,带来了行业从业人员过千万,培训学校、幼儿园、各类民办学校和职业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 每一个细分品类都有数十万机构,小散格局,教育行业成了进入门槛低(没有政府监管、享受利税红利),做大门槛高的草根创业最好的进入领域(俞敏洪和张邦鑫都是草根创业者)。而教育的抗周期属性、预付费机制、客户生周期长、超高利润(普遍高于15%)的特质更是让资本嗅到了机会,重金砸下,镁光灯聚焦,教育变得不那么淡定了。
2000年代国民富裕中产崛起,教育需要求随之而生,普高普及,大学稀缺,民办高校、二级学院(民办公助,实质市场化)在教育市场化(庙堂第一次探讨教育市场化)口号下孕育而生,紧接着高校后勤市场化,高校校企市场化,市场化进入主流语境。 民促发修改落地,允许合理回报,产业繁荣,超级中学、国际班、高校扩招合并,211、985,最后一地鸡毛,教育成为最大的改革败笔,进入越投入越不均衡,本应因对国民教育公平的国立教育体系成为少数阶层的阶层固化加速器, 国家不满意、学校不满意、百姓更是不满意,教育与医疗、房产成为所有阶层的三座大山,破解之道在何方?
大讨论,需要上位法,《教育法》、《民促法》,几经博弈、迟迟不出台,无他,教育市场化成为禁忌之处,公布的发条明显倒退,引来哗然,国家底子薄的时候民办是补充,国家家底晏实,国进民退大背景下对于教育的管理便“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石头便是管理的路径依赖症,一路高歌下无法判断哪些是体制优势,哪些是体制劣势,上位法缺失下,条例盛行,监管之手开始乱摸。
这个红利市场上一直有两类玩家(Player),一类如老俞,邦鑫,信奉市场之手,靠自己的敏锐视野、靠管理和运营成就市值最大的教育企业,他们赶上了史无前例的市场窗口:
1)中产崛起教育成为最大刚需(国内优质教育配置和国际优质教育选择)
2)城市化浪潮带来原来依据户籍人口配置带来的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3)教育减负改革与教育均衡发展的不匹配带来的补习焦虑
4)高校扩招带来的生源红利。
除此之外,也赶上了其他的红利:
1)中国开放政策、进入国际产业分工下需要大量英语、技术和工程人才(大量英语机构、民办工商学院、民办技校(蓝翔、新东方厨师等)
2)PC互联网崛起和移动互联网红利进入教育领域形成第一次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的重塑(好未来、一起作业、猿题库、尚德、Vipkids)
3)及目前正在爆发前夜的AI+教育的颠覆性机会
而市场上另类玩家则在每一轮的教育改革名义下吃透教育政策红利:
1)二级学院、公办民助的XXX中学分校、名校国际班
2)弘成教育、四中网校等
3)超级名校的高考工厂(毛纺坦厂中学之流)
这类玩家基本依靠资源属性让教育市场化变得似是而非,让本该属于国民普惠性质的教育资源为私利所用,这就让每一次的变局都变得正义凌然,一放就乱的根源也在于此,所以需要整顿。
教育的第一属性是民生属性,第二属性才是经济属性
纵观全球都是如此,而在我国,还有其他问题。2009年我在创业拉法法教育服务幼儿园和做君学的独立董事,教育培训联盟的总顾问的时候, 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北京的黑车司机回家办幼儿园,因为来钱太快了,各种人员入局做教育培训,开洗浴中心的,做房地产的,煤老板转型的,无序、野蛮生长,带有非常浓厚的草莽气息。
市场上常有人追问我市场到底有多大,2000年代德勤开始统计中国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几乎肯定的答案是年均增长幅度超过25%,市场容量从不足千亿迈向万亿级别。
各类第三方开始发迹,行业会展、校长培训风生水起,入场机构多达百万,从业人群超过2000万。2009年开始,我就惊呼:低于需求期望的机构供大于求了,行业监管拐点必来,行业从业者需要从文化课补习领域转型去做全日制学校和素质教育、STEAM教育“(2009年长沙年会)。
现实中校长园长们开始焦虑,大量的心灵鸡汤式的企业培训课堂里开始出现校长的身影。而另一方面中产在教育上的投入开始变得疯狂,“剧场效应”下没有赢家,好未来、学大、安博完成上市,龙文教育疯狂开店。直到2017年北大教育财科所的报告出炉,中国家庭在教育上的支出占据家庭消费支出的30%以上,各种“月入3万支付不起孩子的暑假班”,“培训鄙视链”,“赢在射精前”等推文进一步放大了焦虑。
2017年初成都学而思被政府勒令停业整顿,监管之手落地。 一切起因:引发民怨,涉及民生议题,与本届政府极力打造将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民生相背离。教育问题一箩筐,是多方因素累积,教育官员最难做。
2016《民促法》修法引发A股教育资产热,大A股股王让位全通教育,瞬间A股增发并购教育标的成为最热门话题,资本市场高喊“千亿市值”,教育被史无前例的放到了公众面前,火热的资本市场基本是以中产的教育焦虑为“药引子”, 大说特说教育标的的盈利能力、抗周期能力,火山终于爆发,2017年的中信证券行业峰会上,我预言“监管”,核心是构建在民生焦虑基础上的市场是不可持续的。
教育与医疗领域是非常相似的,“一半是教堂,一半是车行”,必须平衡好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全球医疗领域没有超过千亿规模的医院集团,但医疗器械、制药、医疗保险是占据市值80% 的领域,而看成熟的美国资本市场,也有教育服务集团,但基本是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龙头,更多的是类似培生这样的教育内容提供商,他们是教育行业的“制药公司”,占据教育行业市值的高位。而我们的市场确是医疗服务集团、教育服务集团最赚钱、市值最大,这是所有监管来临的根源。
《国家2020-2030教育中长期规划》、高考改革、国家审定教材(统一教材,不再一纲多本)、对于引进教材的审核、规范洋节进校园,《民促法》送审,所有这些要素都在表明国家的监管意志,教育涉及主权、民生(“三个自信中教育怎们可能缺位?)和未来,这是监管的本质。
国家经济管理层面的动因则是二胎政策落地,结果难堪,人口拐点来临,社会最大的经济帐算不过来,生养成本(尤其是教育)之高、90后的多元家庭价值观都让寄予厚望的“二胎政策化为无形”。
教育是突破阶层固化的唯一通道,而笑话的是教育本身就是阶层固化的表现,富裕家庭,中产偏上家庭有的是办法让阶层保持(出国或者交易教育资源), 家庭教育支出差距和基尼系数成正比,普通工薪中产拼其所有维持,经济上行,预期支出还能支撑,经济下行,民怨来临(看看最近关于教育焦虑的文章)。
影响、寻找那些确定性的未来
教育产业的核心是“与时间做朋友”,15°仰角30年永续经营,拼的是长生命周期内稳定的高额回报,教育创业和投资大路数要走这条道路。我们看看常青藤名校,看看美国英国那些高昂学费的寄宿制私立学校,私有非盈利但账面上趴着数百亿资产,让教工教师获得超高收入,超高福利,举办者名扬天下,学校的品牌溢价本身就是最好的资产。
《民促法》下分类管理出炉,基础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阶段)不准举办营利性教育、无法资产证券化,这个领域目前的趋势是义务阶段向学前一年或者两年延伸,包括这次的条例不允许幼儿园资产证券化和通过投资并购增长(与民促法抵触),但基本趋势我就不再重复,涉及民生、事关民生、民生领域不可持续性盈利。 但这个领域需要:内容、装备和信息化,这些是长期确定,无关民生的生意,在我国只要强监管就有资源集约的属性,资源集约就会出现头部机构,持续的下注在这个领域一定能出现巨头,就像培生一样,因为这个领域集约带来的是收入成本结构比的变化。
文化课补习回归课内,课外减负,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基本凉凉,疯狂补习班走到尽头,不要侥幸是在线机构,本质上都是在放大教育的不均衡,成为军备竞赛的助推器,民生焦虑的放大器,监管之手常态化是必然。 不要相信监管有利于头部机构,让品牌机构得益,文化课通过在线方式、公益补助方式让教育回归自然的课堂教学次序是监管的根本,释放的空间在目前政府供给不充分的STEAM、音乐、美术、体育等领域,但窗口期有限。 10年钟摆,假以时日这些市场也不会存在,看看美国市场和最近发生变化的韩国、日本市场。长期确定性存在的市场是基于特长的培训(比如器乐)、阅读和外语。
高职教育、高等教育、基于大学生的延展教育(证书、考级、就业、升学)、成人教育和泛在的职后教育、继续教育因为其独特的自觉属性,非公益属性,在经济周期下滑下明显看好。 最好的投资就是投资自己,而且在数据时代、云时代和AI时代,知识迭代周期明显加速,毕业等于失业的核心是知识技能周期缩短,原来工业化时代下的学院教育、企业内训基本失效,人人需要学习的时代来临,拜我国高等教育扩张所赐,职业人群巨大,每一个细分专业都有百万毕业生,认知过期职场焦虑带来的是再学习的强烈市场需求。
老年教育、出版的再升级(知识付费)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激发出来的新市场,我们常讲教育是技术最后攻破的堡垒,移动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红利基本结束,但教育刚刚兴起,PC能做的移动不能做的基本没有未来,PC能做的移动互联网能做的未来有限,PC不能做的移动互联网场景下能做的具有大未来。
而糖豆之流对老年的广场舞的场景的变现就是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对老年基于生活情趣和质量的提升有变革的产物,这个领域包括养生、饮食、康复、医疗、理财、情趣等诸多领域。知识付费的本质是出版的再升级,今天的纸质出版基本会被基于知识付费的移动应用场景覆盖,诞生出巨无霸的公司,用户的海量级别、频次和付费基本解决了之后就是内容和选题的比拼,她是出版的范畴。
出国有可能是最后的被监管的领域,涉及资金的外流,外币的的管理还有腐败的整治和国际环境的友好性,还有就是方兴未艾的国际学校,一门蒙声发大财的生意,对了还有游学和营地。
最后的最后我的投资笔记: 持续下注技术, 因为技术没有属性、技术可以出海、技术是驱动教育可持续的最大红利; 持续下注内容, 没有了内容教育就是空洞的躯壳,内容的本质是“RESARCH BASE”,她和时间做朋友; 持续下注基于人的成长的业务, 这种成长可以是功利的就业也可以是修身养性,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人们寻找到那些美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阅读:
对话多鲸资本:资本寒冬,钱应该来最稳定的地方
多鲸资本宣布正式成立,要深度服务于教育行业的“独角鲸”
早幼教是2018年的教育十大关键词之一。随着“二胎政策”的落实,家长对于早幼教产品的需求不断提升,资本不断入局,企业快速发展。
11月15日,《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对民办园资本化做出规范;但新的政策环境下,第三方服务机构、早教托管机构、儿童内容企业或将迎来新的发展机会。
亿欧此次教育沙龙将围绕“发现早幼教新机遇”这一主题,邀请行业人士一起探讨。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a/jiaoyu_shanghai_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