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腾讯和阿里的教育之争
【编者按】疫情期间,互联网巨头在教育行业频频出手,但似乎教育业务都没有与其主业形成强关联,从 教育新基建 来看互联网巨头的战略布局是一个新角度。
本文转自公众号信口说,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互联网巨头一直都有教育的情结。
百度投技术、 阿里 投场景、 腾讯 布流量、字节靠效率,但至今都没有一个惊艳市场的产品和品牌。教育,更多变成了巨头们主战场之外可有可无的“战略布局”。
腾讯早在15年前就涉足教育领域,但直到2019年5月22日,才正式对外发布“腾讯教育”品牌,旗下包含教育企业合作、智慧校园、智慧高校、腾讯课堂、企鹅辅导、腾讯英语君、腾讯青少年智能教育、教育创想合作中心等多个板块及产品。看完这一串,你大概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好像什么都有,又好像没什么特色,不知道腾讯教育到底是干嘛的。
拥有教师情节的马云,当然在教育领域也不甘落后。2013年,阿里巴巴推出教育频道“淘宝同学”,搭建平台,直播互动。七年后的2020年6月,淘宝高调发布「一亿新生计划」,计划未来三年帮助超过1000家教培和知识付费机构获取10万名以上新生,并声称“我们有备而来,要打一场大的战斗”。战斗的敌人不知道是谁?
阿里、腾讯,中国互联网的绝代双骄。
在经历电商、共享单车、线下零售、本地生活的投资并购对抗后,战火终于烧到了教育行业。
新基建来临
2010年,可汗学院的运营模式在美国诞生,欧美顶尖高校的网络公开课在国内引起强烈的反响。
紧接着2012年,美国三大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Coursera、Udacity、edX横空出世,为在线教育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的商业模式也开始迅速萌芽。
国内市场的第一次在线教育浪潮涌来,直播式教学打开了教育的新模式,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投身于在线教育,希望从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分一杯羹,粉笔网、第九课堂、多贝网应运而生。
2014年,第二次在线教育的浪潮伴随着O2O出现。滴滴和美团的出现,让O2O充满了想象力,线上企业渗透线下,线下企业被迫寻求线上出路,在转型的纷乱期,O2O吸引大量人才和资本涌入在线教育,YY(欢聚时代)甚至喊出了“颠覆新东方”的口号。这一时期内,阿里推出了“淘宝同学”,腾讯也上线了“腾讯课堂”和“腾讯精品课”,主攻课程交易平台。
但这两次在线教育浪潮,都在2-3年内迅速化为泡沫破灭。无往不胜的互联网利器,似乎在教育行业失去了神力。
教育培训相比淘宝的电商、滴滴的打车和美团的生活服务,最大的差别是长周期服务属性。 2020年疫情的出现,迅速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全民化普及,但同样暴露出在线教育的很多问题:从线下转线上的过程中,老师对在线模式的不熟悉、学生对在线模式的不适应、线上教学体验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反馈等,技术的成熟只是在线教育服务中的一环,没有其他环节的配合,在线教育难以真正运行起来,很容易导致“效果差,有商业模式,但没有盈利能力”的情况出现。
但教培行业,又亟需互联网和新技术的改造升级。 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也使得长期必然是线上线下共存的状态。校内教育作为国家普及教育的线下服务机构,依然会是教育的主体。校外培训由于地区差异和教学大纲的不同,难以被标准化的线上教育替代。但在线教育普及的过程中,所有线下机构都面临转线上的压力。
更重要的是,需要通过在线工具提高管理和运营的效率。教培行业整体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差,有很多因素的累积,比如地域的分割,导致线下培训行业长期的分散和弱竞争;预收款的习惯,让行业公司的现金流极好;传统观念导致的强刚需,招生没那么难,综合下来,教育机构长期不需要太重视效率和管理,就可以活得很好。
而这一切,随着市场红利结束、疫情加速在线教育扩张,逐渐土崩瓦解。2000-2015年相对稳定的出生率,给教培行业带来了稳定增长的需求,从2017年开始的明显的新生儿数量下滑,已经对早幼教行业的供需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未来将依次传导到小学、中学的教培市场。
但大量小散乱弱、习惯了粗放式管理的教育培训机构,在面临降本增效需求的时候,缺乏能力去做及时的转型和升级。同时,在线工具需要长时间的研发投入,传统的教培机构缺乏必要的资金、人才和技术积累。管理和运营模式的升级,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培训行业的新基建需求被激发出来。
教培行业的新基建,是一个系统化的工作,包括线上教学的平台、教研内容的研发、管理运营的工具、营销获客的辅助等,这些技术的背后,甚至需要云计算、大数据的支持。
基建的一大特征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且回报周期相对较长,没有大资本的实力,难以入局;另一个特征是基建投入的回报,更多是来自带动其他相关业务的发展。比如国家对铁路、公路的基建投入,本身的收益不多,更多用于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教培行业的新基建也是如此,服务这些to B的小客户,其实很难挣钱,这就导致投资方要么是政府,做公益和民生投入,要么是有大量协同产业的资本,从其他地方获利。
腾讯和阿里,被推至台前。
腾讯的梦想
2018年,腾讯迎来了自己的20岁生日。
这一年,腾讯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三次重大战略升级和架构调整,在年报中,腾讯总结道:
二零一八年十月,我们启动新一轮整体战略升级,延展我们在消费互联网的优势,以及把握产业互联网带来的机遇。
腾讯把自己过去二十年的成绩,总结为消费互联网。 从QQ到微信,腾讯的社交收获了超10亿用户,从游戏到广告,腾讯的收入也实现了持续的高增长。腾讯投资的联盟不断扩大,电商有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生活服务有美团、滴滴、58、同程,文娱有腾讯音乐、阅文、B站,游戏有虎牙、斗鱼、企鹅电竞。腾讯的消费互联网覆盖了社交、金融、电商、文娱、游戏、健康等等领域,也几乎覆盖了我们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这一切,让腾讯在二十年内,占据了中国互联网的半壁江山,市值突破六千亿美元,跻身全球公司市值前十。
下一个二十年,腾讯把增长的重心确定为产业互联网。 其实腾讯转向产业互联网,早有铺垫。在2017年的员工大会上,马化腾就嗅到了腾讯的危机,他说:“在管理方面,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是内部的组织架构,现在的腾讯需要更多to B的能力,要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从内到外系统性的梳理。”确定产业互联网的方向后,马化腾多次在公开演讲中,表达了自己对数字化和to B服务的坚定信心。
在理解了腾讯整体的战略后,再去理解腾讯教育的布局,很多问题就可以拨开云雾。
教育是腾讯在产业互联网上的重要延伸,最核心的是to B智慧校园的大规模建设,其他投资和自营的to C教育业务,都是为了加深对教育垂直行业的理解。
腾讯智慧校园的体系中,包括云服务、教学平台、信息化管理、办公、家校、内容、营销、教学AI、互动课堂SaaS,具体产品有腾讯微校、智慧校园、腾讯青少年 人工智能 教育等。
腾讯自营的教育业务,目前已经覆盖全年龄段的幼儿(英语启蒙产品腾讯ABCmouse)、K12(企鹅辅导、英语君)、高等教育(新工科)和在线教育平台(腾讯课堂)。
腾讯投资的教育机构,多是各个细分领域的头部品牌,比如在线1对1的VIPKID、在线K12培训的猿辅导和新东方在线、K12双师的爱学习、早教领域的宝宝玩英语、英语学习的百词斩、大学生备考的考虫等等。
当然,在腾讯的教育投资中,也有单纯的投行思维,利用资本形成结盟关系。 腾讯通过业务合作和投资,建立了庞大的教育生态联盟,最大程度地与教育生态中的各类参与者共同发展。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也可以让腾讯独家的流量资源获得再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
在2020年的疫情袭击中,腾讯教育服务了全国30多个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超过3000家线下职业教育机构在腾讯课堂报名转线上,服务学生人数超过1亿,每天有数百万老师,通过腾讯教育的产品为学生提供在线教学服务,而作为工具的腾讯会议,也实现了日活账户超1000万。
马化腾曾经说:
用好了产业互联网,才能让腾讯更好地服务to B和to G的客户,这种能力也恰恰是腾讯在未来竞争中的法宝和利器。
现在看来,腾讯在教育上的布局正是如此,无论是to B还是to G,最终将回到腾讯主战场的to C生意。 因为当腾讯提供全行业数字化的底层技术支持,成为教育行业的基础设施后,就可以通过to B不断提高渗透率,而教育行业最终服务的C端用户,都可以回流到腾讯提供的其他to C教育产品中,进而实现打通教育行业的全链条服务。
腾讯通过对产业互联网的布局和渗透,反过来又可以对消费互联网进行加持。
2018年“腾讯没有梦想”的舆论危机后,马化腾多次重提,要让腾讯真正成为“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
过去一年最大的感受是责任,借助腾讯20周年的契机,我们反思了腾讯的使命和愿景。要成为最受人尊敬的互联网企业,腾讯要做到三点:第一,我们要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第二,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改善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第三,我们要跟生态中的开发者、产业合作伙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赋能教育行业,帮助进化升级,最终让更多的学生和家庭受益,这是切实的与时代同呼吸、与国家同命运。 教育行业,是腾讯走向“最受尊敬的互联网企业”无法避开的选择。
阿里的流量
阿里面对的情况,显然更为复杂。
阿里依靠电商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一级,并且构建了强大的电商基础设施:交易平台、支付、物流、云计算……但现在,这一体系正遭受外部多股力量的挑战。
拼多多创业五年市值千亿美元,年度活跃用户已攀升至5.36亿,正在接近淘宝的6.93亿。收获下沉用户之后,拼多多的“百亿补贴”也让更多的一二线用户直呼“真香”。对于拼多多的迅速崛起,阿里却缺乏有效的遏制手段。
抖音和快手迅速抢占用户时长,形成超大体量和超强用户粘性的流量入口,短视频领域汹涌而起。而他们都有自己的电商平台,直播电商也正在被更多的用户接受,阿里的核心领域正遭受侵蚀。
面对多股力量的围剿,阿里首先要做的就是守住流量阵地。除了原有电商平台的发展,阿里更需要有更多新的流量入口。
本地生活服务,有饿了么、盒马鲜生、淘鲜达、口碑网、蜂鸟即配;线下零售,收购高鑫零售(大润发、欧尚),入股联华超市、百联集团、新华都、三江购物、银泰商业、苏宁云商;家居卖场,投资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供应链配送,自建菜鸟物流,耗资百亿入股申通、中通、圆通、百世快递;出行领域,投资滴滴、哈罗单车、小鹏汽车。
这一切,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都是在帮助阿里构建更高频的用户流量场景。
教育,则是阿里流量战略下的重要延伸。1.5亿的中小学生,背后则是数亿的家庭人口,抓住这部分流量,对于阿里的意义不言而喻。
教育基础设施,是阿里教育行业布局的核心。钉钉在疫情期间意外出圈,支持了全国30多个省份的14万所学校、300万个班级、1.3亿学生的在线上课,接近全国一半的学生。600万老师在钉钉上累计上课超过了6000万小时。蚂蚁金服和阿里云同样为教育行业提供必要的基础服务。
自建的教育部分,更多像是辅助业务和为了满足阿里领导层的一些想法。比如淘宝大学、商学院是服务淘宝的商家,主要课程内容也是和网店运营相关。湖畔大学是企业家圈子,云谷学校更像是一次尝试。淘宝教育作为电商平台,实际是阿里电商业务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引入更多的课程内容入驻。
教育行业的投资,阿里明显少于腾讯。至今投资的教育企业不过十家,偏爱少儿英语和学前教育,这和马云多次提出要特别加强中小学、幼儿教育的态度相符合。VIPKID是其中估值最高的项目,其次是作业盒子,宝宝树已上市,不过上市后的表现一直不佳。
在to B的 企业服务 领域,阿里的基因要强于腾讯。
早在2009年,阿里云成立,为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计算和数据处理服务,经过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全球第三的云计算服务商。
2015年,阿里云大学合作计划AUCP启动,联合浙大、复旦、上海交大等8大高校开设云计算与数据科学专业方向,共建“互联网+”教育的新生态。同时,联合在线教育服务商光慧e课堂、启迪之星,共同发起创立了国内首个互联网教育技术联盟,通过开放各自的优势技术,让初创类教育机构和教育行业创业者跨越技术鸿沟,快速实现在线化。
虽然教育的信息化由来已久,但多数工具仅能覆盖学校某些单一环节,例如教学、作业等,并不能从整体解决所有的环节,不同工具间的兼容和打通是一个难题。另外,不同的工具都需要较长的使用学习时间,反而会增加教师的工作任务。钉钉的全面、系统化能力,天然适合作为在线教育的基础设施。而且钉钉本身不会涉及to C的教育业务,对于采用钉钉的教培机构来说,也不用担心生源被抢走。
钉钉的爆红,给了阿里加大对教育业务重视的信心。
2020年3月,淘宝教育事业部正式成立,由发展14年的淘宝大学团队作为整个团队的骨干和基础架构,与聚划算、淘宝行业、C2M、内容电商等部门平行,向淘宝天猫总裁蒋凡汇报。目前淘宝上有新东方、好未来、VIPKID、厚大教育等数万家机构,已经集合300万门课程。
6月22日,淘宝发布“一亿新生计划”,正式宣布进军教育领域。淘宝方面表示,依托淘宝8亿活跃用户和直播、营销、小程序等工具,及“猜你想学”的能力,淘宝将搭建全新的在线教育基础设施,未来三年帮助超1000家教培和知识付费机构获取10万名以上新生。
在阿里推进教育培训的新基建中,钉钉是当仁不让的主力部队,淘宝教育的交易平台会成为服务B端机构营销获客的工具,阿里云和其他的服务将提供必要的支持。
这既是乡村教师马云振兴教育的夙愿,也是阿里流量战略的选择。
淘宝教育负责人黄磊对外表示:
我们短期不考虑赚钱,沿用淘宝的商业机制,主要是做好基础设施的复用和定制。另外流量上,我们在打通淘内各种流量场景,诸如聚划算、淘宝直播、猜你喜欢等,也不会像抖快那样给一个所谓的几亿流量,但是相信商家是可以看到转化率,商业化率的。
再造流量,深度绑定用户,阿里的教育新基建才刚刚开始。
下一个十年
在成为中国互联网的两级后,腾讯和阿里的业务重合领域越来越多,竞争也越来越不可避免。
过去二十年,他们在各自的赛道上狂奔,并远远甩开对手。腾讯独享社交和游戏的版图,阿里引领了电商的发展,庞大的消费者基础和互联网的技术变革带来的市场红利被牢牢把控。但这一切,正在慢慢改变,当腾讯和阿里不约而同将发展目标投向to B市场,更激烈的竞争将快速到来。
而这样的选择,又几乎是注定的。
王兴曾在一次演讲中说:
美国科技业的一半是to C的公司,他们占了一半的市值,比如Facebook、亚马逊、Google。to B的公司占了另外一半市值,比如Oracle。中国to C的公司都很牛逼,最大的是阿里,然后是腾讯、百度,to B的公司居然找不到。
过去数十年,中国企业的发展,多是靠市场驱动,庞大的人口和市场红利,驱动了很多企业的高速发展。在这个阶段,企业不太需要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创新服务的工具,他们需要的,只是在广阔的市场中赚钱。当市场红利枯竭,企业就需要向内关注效率、成本和创新,对各种新式的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工具开始产生需求。to B公司的机会已经到来,这将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之一。
腾讯和阿里,有生之年,狭路相逢,终不能幸免。
在to B服务过程中,腾讯和阿里的策略都是,首先要深耕垂直行业,了解垂直行业,在零售、医疗、教育、出行、智慧城市等领域扮演好数字化助手的角色;同时要打造出完整的、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提升数字化应用的便利性与可操作性,切实为行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
他们只做连接器、做底层的基础设施,只要将各行业的生态连接起来,就可以加入金融支付、云计算服务和其他业务的版图,这是对主业的最大助力。在成为社交和电商的基础设施之后,腾讯和阿里,正迈向全行业的基础设施。
2019年报,腾讯在战略进展和展望中写道:
我们的战略重点是进一步深耕消费互联网并巩固领先地位,拥抱产业互联网机遇,以及为企业文化注入新活力。
阿里在2019年报中写道:
我们不追求大,不追求强;我们追求成为一家活102年的好公司。阿里巴巴的终极目标,就是为社会创造价值,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变阿里巴巴的能力为中小企业发展的能力、为整个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育仍然是一个庞大和充满想象力的市场。
国家财政教育经费4万亿,家庭在教育上的消费支出约为 2万亿元,除了非义务教育阶段支付学费书杂费或者私立学校费用,还有大量消费分布在学科课外辅导、兴趣班和教育软硬件工具等上。整个教育市场极度分散,头部机构的市场占有率依然很低。新入场的在线教育公司全力侵蚀线下市场,传统教育巨头被困在在线教育的缠斗中,所有人都专注于to C的市场,而腾讯、阿里在给所有人提供弹药。
互联网巨头布局教育,多数虎头蛇尾,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核心的主业务,而教育并没有形成和主业的强关联,最后大多不了了之。
而这一次教育新基建的竞争,对于腾讯和阿里都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下一个十年已经开启,腾讯和阿里能否携手,在竞争中创造出更好的教育?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