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配送:大型医药集团仍具优势
【编者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达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医药配送逐渐成为物流“大佬”们争抢的肥肉。不过,由于医药的特殊属性,医药物流也有了不同的要求和门槛。后来者如何居上?本文带来相关分析。
本文发于广州日报,作者为张露; 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行业人士参考。
医药物流领域竞争日趋激烈,近日动作频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邮政、顺丰、京东等第三方物流相继介入药品配送业务,让医药流通企业独占江湖的时代一去不复返。
政策支持快递物流企业进入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医药物流分会公布的《2017年中国医药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医药物流总额达3.02万亿元,同比增长11.3%。预计到2020年,中国医药物流总额将达到3.8万亿元。
医药配送这块“肥肉”吸引快递物流“大佬”切入。
这背后离不开政策的支持。此前,国务院发文规定取消从事第三方药品物流业务批准,这意味着凡符合药品运输的要求者,都可入局抢市场。国家邮政局局长马军胜在2018年第5次局长办公会上强调,引导快递企业加快冷链、医药等高附加值业务。
医药集团具卖方市场优势
但医药配送这块“肥肉”并不是那么容易吃掉。有专家表示,由于药品对温度非常敏感,需要全流程冷链配送,前期投入巨大。像顺丰、邮政第三方物流企业面临专业化能力不足问题,在硬件设施、管理系统等方面都面临挑战。
据2017年报显示,顺丰控股全年冷运食品与医药业务不含税营业收入达22.59亿,仅占总收入的3.2%,占比并不大。
“目前医药物流市场的竞赛,不只是运力网和管理等优势,还要打生态协同战。”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表示,医药分离及打破医药流通“两票制”政策推行,并不意味着传统医药物流的“蛋糕”就一定会掉入顺丰、中邮等物流企业中。因为药品生产门槛高于一般商品,大型医药集团仍具有卖方市场优势并主导供应链,所以像顺丰、中邮等服务优势在B端却无C端订单话语权的医药物流企业,仍属被动者。不过,他也表示,“像京东等企业,因为占据在线消费入口优势,能凭借规模化消费订单赢得与医药生产或零售企业的谈判主动权,进而为其物流企业导流业务。”
也有专家认为,第三方物流加入药品配送,不但可以带动传统医药配送企业提质、增效、降费,还能帮助他们做大市场,实现全国配送。
“目前医药物流市场化竞争还不够充分。”快递专家赵小敏告诉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现在国内比较有竞争力的是国药、华润、上药和九州通这四家,剩下近五成的市场份额由物流企业或者其他药品流通企业来争夺。
物流业大佬争食“医药配送”
1.2006年,宁夏药品配送便指定由宁夏邮政中邮物流公司和宁夏医药集团总公司承担。
2.顺丰在2016年便单独成立了医药物流事业部,两年后又正式成立了“冷运事业部”。
3.今年4月8日,京东医药物流与安徽华源医药在安徽太和华源物流园区签署医药云仓合作协议。
4.近日,华润温州医药与佳吉快运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5.广东飞来医药供应链有限公司也与中集冷云(北京)供应链管理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
医药配送难在建立医药的仓储管理体系
那到底医药冷链物流配送难在哪里?业内人士许鸿认为,它难在如何做到药品在“最后一公里”内温度不出现断链,特别是在广东这种地方,夏天很热,在搬运转车或者入库出库中,只要出现让药品暴露在室外,药品温度不在规定范围内就会“断链”,这样就不符合国家的规定。
“医药配送难在建立医药的仓储管理体系,其中包括冷库的结构、自动化和信息化的管理。”赵小敏建议,由于药品的特殊性,物流企业进入医药领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物流企业可以先从医药器械做起,之后再涉入普通的药品,再到疫苗运输。
往期文章推荐:
「科技医疗100+」专访妙健康副总裁谷书锋丨健康管理“行标”的从0到1
“糖宁”完成赴日临床试验,但贵州百灵走出国门尚有“长征路”
首发丨晶云药物获拾玉领投超1亿元B轮融资,持续深耕药物研发平台
「医药新势力」阿康健康王李珏:小B端+云药学院,撬动医药供应链变革
创投大寒冬?基因迷茫路?精准医疗时代正在来临
康立明生物发布首款商业化产品“长安心”,助力大肠癌早筛辅诊
两个多月前从新三板“撤退”的复宏汉霖,这回向港交所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