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网银行行长赵卫星:在线信贷将从数字化、共享化到智能化演进
近日, 新网银行 行长赵卫星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部举办的“ 金融科技 与科技金融:中国的业务模式、市场结构与监管实践”研讨会介绍了新网银行在 数字信贷 领域的探索与阶段性成果。
亿欧据现场材料整理赵卫星发言要点内容如下:
1、在线信贷等金融服务将沿着数字化、共享化、智能化的方向分阶段演进;
2、在金融信贷层面,大数据、云计算、 人工智能 等数字技术,正在快速改变信贷的申请、办理、风控等流程;
3、金融科技产业链条发展过程中,不管在哪一个阶段,合作大于竞争;
4、总体来说,数字信贷市场空间广阔,且处于成长培育期,跨机构之间的合作随处可见;
5、海量数据在开放平台的交汇、沉淀后,又生成崭新的价值判断维度,为其他合作伙伴提供了数据支撑,逐渐形成一个基于数字信贷的金融生态圈;
6、不管是“单点突破”还是“万能连接”,数字信贷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大数据风控;
7、对数字信贷而言,监管持续加码,数字信贷合规化也将成为长时间的主流趋势;
8、数字信贷将沿着“1.0数字化”、“2.0共享化”,再走向“3.0智能化”。
以下是赵卫星演讲正文(有删减):
移动互联网正在快速改变大家的生活方式。
今年4月20日,在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要发展数字经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依靠信息技术创新驱动,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用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要推动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新应用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释放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农业、服务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上个月,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年)》,我们看到这5年来,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大数据产业、“互联网+”、 消费升级 等多方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网络信息技术加速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
在金融信贷层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也正在快速改变信贷的申请、办理、风控等流程。 信贷数字化已成为普遍趋势,而数字化之后,我认为还将沿着共享化、智能化的方向持续演进,但不管在哪一个阶段,合作大于竞争。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阐述这个观点。
第一部分:数字信贷发展现状
数字信贷市场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参与者众多,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各类产品依托自身资源禀赋以及差异化定位,满足了消费升级下的金融需求,根据提供数字信贷产品的主体不同,逐渐形成了四大类:
第一类,传统主流银行。 以招商银行“闪电贷“、工商银行“融e贷”为例,主要以银行存量客户为主进行拓展,其优势在于利率成本低、存量客户风险低、政策合规性高。
第二类,互联网巨头。 以蚂蚁金服借呗、微众银行“微粒贷”为例,这类产品的客户主要以支付宝、微信的海量客户为基础,其优势显而易见:大流量入口下的获客成本低、场景闭环下数据丰富、风险相对较低、审批效率高。
第三类,消费金融公司、网络小贷公司。 以招联消费金融“好期贷”、马上消费金融“马上贷”等为例。这类机构的客户来源相对比较多元,包括股东渠道、银行、其他互联网平台等等,这类产品的优势在于风险容忍度较高、数据维度较为多元、审批效率高。
第四类,P2P网贷机构。 比如宜信的“宜人贷”,其主要是互联网线上获客,尤其是主流银行机构辐射不到的“长尾人群”,这类产品的优势在于风险容忍度高、申请门槛相对较低。
虽然各参与方存在一定竞争,但总体来说,数字信贷市场空间广阔,且处于成长培育期,跨机构之间的合作随处可见,共同促进了数字信贷市场的蓬勃发展。
第二部分 :新网经验
新网银行作为2016年年底才成立的互联网银行,可以说是站在各位巨头与前辈的肩膀上,吸收各自的优势与经验,开启了不太一样的“数字信贷”探索与试验。
为什么说是试验,因为新网银行没有传统银行的客户基数与网点基础、没有互联网巨头提供的大流量入口、也没有依靠股东方的资源。有的就是中国银监会允许新网银行开展在线信贷业务试点资格,并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大胆创新。
先跟大家汇报一下,这一年半下来我们的试验成果:
截至2018年5月底,新网银行用户数超过1400万,累计发放贷款笔数超过3000万笔,累计放款规模超过700亿,人均借款金额3300元,笔均借款周期75天, 99.6%以上都是机器自动审批,最快7秒,平均40秒,日批核贷款峰值超过27万笔。
在大数据风控层面, 2017年新网银行有效阻断了60万次欺诈攻击。
这样的数据不算中国互联网银行里面表现最好的,但确实也创造了不少业内记录,我们总结了3条经验:
第一,方法论层面——用互联网思维,集全力聚焦“数字小微信贷”,单点突破、做到极致。
小米创始人、也是新网银行股东雷军,告诉我们一定要用互联网思维,“单点突破,做到极致”。确实,新网银行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坚定执行“集全行力量单点突破”。 作为一家有全业务牌照的银行,我们没有做理财、外汇、票据、债券、银行卡、保险代理、投资等等业务,我们全力集中在数字小微信贷业务上。 很自豪的说,累计放出去的700亿元,都是平均3000多元的个人小微业务一笔笔累加起来的。
围绕着“在线小微信贷”这个核心,我们要做的就是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与客户体验,优化大数据风控、确保信贷质量。所以,新网相应的组织架构、人才、资源都要做相应的匹配。新网跟传统银行不太一样,没有“总分支”三级结构,组织特别扁平,一共15个一级部门,还有很多根据业务运作情况而成立的小组灵活作战。而人才结构层面也非常多元,超过50%的员工来自于科技行业做技术出身,比如数据科学家、网络架构师、建模分析师、反欺诈研发工程师等等。
第二,路径层面——用开放平台,“万能连接”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合作大于竞争。
现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可能走得快,但绝对走不远,要一群人一起走才走得更远,新网银行没有客户基础,也没有场景大流量入口,更没有依托股东的资源与力量,如何拓展业务?新网的核心打法是依托金融开放平台,“万能连接”资金、资产、流量、场景、数据等等。
基于这个金融开放平台,合作伙伴接入进来非常便利、高效。我们把信贷、支付、风控、征信、大数据全部变成一个个的模块,针对不同类别互联网渠道和场景的特点,将业务元素抽象化、信贷流程标准化后,通过SDK/API以组件化的形式对外输出,以满足不同合作伙伴快速接入、批量接入,又能个性化定制的目的。就像搭积木一样搭出合作伙伴想要的样子,快速拓展数字信贷业务。
这样的平台支撑之下,新网银行在一年半的时间里,连接了蚂蚁金服、中国移动、中国银联、IFC、陆金所、京东金融、美团、滴滴、今日头条、优信、美利等多家流量、场景平台,实现了用户的快速拓展;也与上百家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合作,源源不断满足用户资金需求;另外,也与超过80多家P2P机构连接,合作网贷资金存管业务,获取底层的基础性的数据,来提升风控能力……
可以说, 海量数据在新网的开放平台上交汇、沉淀之后,又生成崭新的价值判断维度,为其他合作伙伴提供了数据支撑,逐渐形成一个基于数字信贷的金融生态圈。
第三,技术层面——“打铁还需自身硬”,用金融科技,提升大数据风控核心能力。
不管是“单点突破”还是“万能连接”,数字信贷的基础和核心都是大数据风控。
目前, 新网银行通过设备指纹、生物探针、星网关联、模拟器识别等识别欺诈风险,目前已可完成当前业务量下,数百条规则的并行执行,可以做到毫秒级输出结果。 这个反欺诈体系,对用户进行时间、空间、行为的多维度判断,以识别“三个真实”理论的用户信息,是真实的设备发出网络请求、是真实存在的人进行操作、是真实的意愿表达借贷诉求。
在风险计量领域,新网银行自主搭建了个人信息分析系统,对借款用户的身份、关系、职业、资产、黑名单、操守、意愿、教育八个维度进行分析,并构建了包括信用评分模型、恶意透支指数模型、消费倾向模型、社交活跃度模型、游戏沉迷指数模型等九大模型在内的风控系统,对借贷用户进行风险画像。当然,这样的分析是完全建立在对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我们会对用户数据进行脱敏处理。
实时决策系统里,通过机器学习模型、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模型,提供精准和高效的信贷风险分析和决策。这个系统不仅用于贷前的在线信贷决策,贷后潜在高风险客户挖掘管理,催收管理,都使用该决策系统。
整个大数据风控系统用到了目前业内较为前沿与通用的技术,同时也有一些自研技术正在申请专利。另外,我们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合作时,还运用了区块链技术,实现资产生成、购买、流转、交易对账和实时清算等等。
第三部分:趋势展望
以上是我们在实战过程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分享,而对于数字信贷的趋势,我有两个判断:
第一,监管持续加码,数字信贷合规化也将成为长时间的主流趋势。
参与机构需持牌经营、对用户数据隐私的保护、资金应进入实体经济等目前热议的问题,都会在监管的规范之下,越来越正规、有序、平稳发展。
第二,数字信贷将沿着“1.0数字化”、“2.0共享化”,再走向“3.0智能化”的阶段。
市场上的每一个参与者,节奏不太一样。这几年,很多中国的传统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正在走“1.0数字化”的阶段,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也好,自建数字化系统架构也好,实现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
而新网银行,我们已经完成了“1.0数字化”,正在走“2.0共享化”的阶段,即利用金融开放平台,用“万能连接”的方式,把数字能力赋能给合作伙伴,一起共享数字经济红利。
而3.0的智能化阶段,将伴随着人工智能的深度运用提前到来。在座的行业佼佼者,其实在智能化方面都有一些涉猎和探索。新网银行目前主要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信贷决策,来提升效率与精准度。 未来,人工智能还会在智能客服、智能催收、智能运维、智能营销层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前不久我们也与一些高校达成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的意向,将在智能领域深入探索研究,期待成为一家最了解自身、最了解客户、最了解竞争对手、最了解经营环境的“智慧银行”。
在“3.0智能化”的阶段,我相信各个细分环节都会诞生“专业级玩家”,各自在擅长的领域做深做透,而到时候连接与合作更是大势所趋,最终让每个人都可以享受到便捷、高效、安全的智能金融服务。
以上观点,欢迎交流与探讨。再次感谢在座各位的聆听,期待与各位产生深度连接与合作。
「2018全球AI领袖峰会——智能+新金融峰会」 聚焦银行业创新、金融科技创业,推进金融业务智能化及新一代智能金融的基础设施和应用版图 。上海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指导、20多位重量级嘉宾邀您一起头脑风暴!提升自我攻略戳: http://t.cn/R3brFsG 6月15日,上海长宁·区世贸展馆,等你来!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赵卫星;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