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灵奖”唯一华人得主姚期智:中国不缺人才,真正缺的是什么?
科学与艺术交融将激荡出怎样的火花?
回溯历史至19世纪40年代,埃达·洛夫莱斯(Ada Lovelace)便从乐谱和艺术符号中找到了灵感。
她提出计算机操作不仅可以改变数字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改变任何逻辑相关符号之间的关系。“加入和声学与乐曲当中音调之间的基本关系,那么这台机器或许可以做出精妙的乐曲。”她写道。
这正是埃达式的“诗意科学” 。这种远见将成为数字时代的核心概念:任何内容、数据或者信息(音乐、文本、图像等)都可以采用数字形式来表达,并由机器进行处理。
事实上,几千年来,科学与人文艺术裹挟前进的河流,从未停歇。这一进程中,孕育了大量改变人类命运的理论和发明。
在中国,谈及为计算机科学基础研究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 姚期智 。 他是“图灵奖”唯一华人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他在清华创立的“姚班”和“智班”享誉海内外,他在西安、南京主持建立了研究院,支持高端人才科学研究。
近日,姚期智主导的期智研究院落地上海,并入驻西岸国际 人工智能 中心,目的是汇聚多校尖端人才,开展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工作。西岸的定位是艺术(ART)和人工智能(AI),这里不仅有“AI双子塔”,还有集聚的美术馆群落。在入驻仪式上,姚期智向现场观众分享了人文艺术对科学发展有着怎样的帮助和启发。
科学与文艺相得益彰
人文艺术在科学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世界上众多理论、发明的出现,科技发展的“初心”都与人文密切相关,比如为了自由、为了分享、为了抵抗强权等。
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共同特点是追求创新。姚期智分享了毕加索的一句名言:“ To copy others is necessary,but to copy oneself is pathetic.(模仿别人是必要的,但模仿自己是可悲的。)”
在艺术领域尚且如此,在科学研究中,亦是如此: 如 果始终停留在某个阶段,总是做实践性工作,就没有办法真正进入科学最高创造力的殿堂。
姚期智表达了对青年科学家成长的期望:“ 我认为科学家早期应该在多个领域涉猎,多产出论文,随着研究深入,产量逐渐减少。最后能够在一个全新的领域,从原始材料和现象出发,研究出他的传世之作。 ”
谈到人文和哲学对科学研究的影响,他分享了英国数学家,诺贝尔文学家罗素一段话:An individual human existence should be like a river — small at first, narrowly contained within its banks, and rushing passionately past rocks and over waterfalls. Gradually the river grows wider, the banks recede, the waters flow more quietly, and in the end, without any visible break, they become merged in the sea, and painlessly lose their individual being.(个人的存在应该像一条河流,开始很小,被紧紧地夹在两岸中间,然后热情奔放地冲过岩石,飞流直下。渐渐地,河水变宽了,两岸向后退去,河水流动平缓,最后,融入大海,毫无痛苦地失去自我。)
姚期智认为,这段话虽然讲述的是人的一生,但将这一思想贯穿到科学研究中,将有全新的感悟。“ 个人的工作和视野,一定是由窄变宽的,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姚期智表示,“很多人认为交叉学科就是学科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从罗素的观点中得到启发, 交叉学科并非产生更多的学科门类,而是产生新的融合,让科学在这个世界慢慢相互统一。 ”
谈及人文艺术对科学家有怎样的影响,姚期智表示:“对顶尖的科学家来说,文学艺术对他的工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与吃甜食、看卡通片和逛美术馆等其他爱好所获得心灵的享受是一样的。 ”
钱学森爱好弹钢琴,他曾说过:“音乐里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丰富了我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广阔的思维方式。音乐让我避免死心眼、避免机械唯物论,想问题更宽一点、活一点。”
“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是科学家,都是艺术家,譬如我看毕加索的画,和职业的艺术家相比,我肯定看不到同样的感受,但基本的感觉是一样的。”姚期智认为,“ 无论是做科学还是文艺,必须要有时间能够恢复到我们从儿童开始就有的,对自然的探索和好奇,这样才能够真正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
人类的创造力与价值观、美学判断、情感、个人意识息息相关,这些是艺术和人文所培育的。科学与人文艺术交融,能够滋养人自身的想象力、独创性,使得科学家成为时代中最具创造力的创新者。
创新是集思广益的成果
创新是协作的过程。在科技创新史上,这样的案例数见不鲜。
以贝尔实验室为例,它除了长期作为实用工程学基地,还诞生了众多基础科学理论和发明。
在这里,理论家、材料科学家、冶金学家和工程师,甚至包括AT&T的电话线路维修工人,面对面坐在一起进行长时间的头脑风暴。乔治·斯蒂比兹在这里利用机电继电器制作计算机,克劳德·香农在这里研究信息论。1947年,贝尔实验室中诞生了20世纪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晶体管。
这充分证明,各个领域的人才协作,可以实现持续性的创新,尤其是这些人才都在同一空间内工作时。
期智研究院成立的初衷,便是为了给各领域人才提供思维碰撞的空间,开展前沿交叉科学研究。
今年6月,研究院发布了招募学士后研究员的通知,主要面向想要推迟博士入学、读了几年博士想要换个心情或是想体验不同科研氛围的优秀学生。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现代密码学、高性能计算系统、量子计算、物理器件与计算等。这份工作以半年为周期,最短周期可为三个月。目前,研究院录取的学士后研究员包括国内外计算机、现代密码学、大数据、天体物理等领域的人才。
对于研究员来说,关于“跨学科”也存在一定困惑。有一位刚被期智研究院录用的学士后问道:“一个人攀登一座山峰已经不容易,而跨学科要做出成绩,必须在两座山峰上都有所建树,那么应该如何通过良性的方式去做研究?”
姚期智对此表示:“做研究的人需要保持接触不熟悉东西的习惯,要多去和不同学科的人接触。建议多听其他学科的演讲, 目的并不是了解它里面很多具体内容,而是像小孩学习语言一样,深入新学科的语言环境 。”
亿欧科创主编常亮问及研究院采用此套标准选拔人才,以及采取这一工作制的原因时。
姚期智表示:“ 中国缺的不是人才,缺少的是将高端人才放在一起产生反应的环境,期智研究院能够提供这样的环境 。科学研究不同于大厨做菜,大厨烹饪时每一步放多少盐都是恒定的,但科学研究需要把人才放进‘一口锅’里,让他们相互交流切磋。在这一环境下,我们不用做太多事情,他们其中一些人就能做出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
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在《创新者》中提到:与孤独天才的灵光一闪相比,创新更多是集思广益的成果,而最高效的团队能够将拥有各种特长的人才聚集在一起。
上海期智研究院能够汇聚最顶尖的人才,在西岸“双A”(ART&AI)环境的浸润下,我们可以预见,这里有望诞生影响人类未来几十年命运的理论和发明。
本文来源于亿欧,原创文章,作者:马诗晴。转载或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