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50家企业在路上,工业智能风口追不追?
人工智能作为极具前瞻性的技术,促进了教育、医疗、工业、金融等各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在金融领域,银行开户需要对个人身份进行确认,而人脸识别技术可以通过摄像头检测出人脸所在位置,提取人脸的特征,并将特征数据与人脸库中的样本进行对比,判断是否为同一个人。在医疗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将图像识别、大数据处理、深度学习等AI领先技术与医学跨界融合,进而辅助医生进行疾病筛查和诊断。
当人工智能与工业深度融合时,工业生产则变得更为智能 ,工业大数据、机器视觉等技术的出现,赋予了冰冷的机器以“智能大脑”和“火眼金睛”,智能化的工业生产模式不再是纸上谈兵的工作计划,转而成为了推动工业智能前进的利器。
近年来,以制造业强国为目标的国家,对工业智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助推制造业转型。其中,德国依托雄厚的工业基础,积极推进工业4.0进程;美国提出制定先进制造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互联网。而我国早在2015年,国务院就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方案,制定了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战略。
工业智能顺势崛起
工业是我国经济的根基, 伴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工业不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工业互联网”、“工业4.0”、“智慧工厂”等国家方针的推动下,工业智能逐渐被业界推崇,工业界深知只有进行智能化升级转型才能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智能技术可以让工业实现自动化生产,加强人和机器之间的协作,助推智能工厂落地,使工业生产系统变得灵活。智能化的工业生产设备的大幅投入,降低了劳动力的密集度,危险性高的加工过程能够让机器人代替,在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如海得控制、天准科技一样 扎根于工业智能的企业 ,为工业智能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为此,亿欧新制造盘点了50家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以期对工业大数据、机器视觉、声纹检测等工业智能有进一步的了解。
数据表明, 在盘点的50家企业中,位于北京的企业有14家,广东有12家,江苏有7家,上海和浙江分别为6家 ,不难看出,工业智能企业主要聚集在北京、广东、长三角三地。北京拥有丰富的人工智能人才资源,在工业智能的发展上占据了极大优势,据中国广播网统计,北京有近4万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占内地人工智能人才总量的60%。
而广东、长三角则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工业上下游产业链。此外,广东在政策红利的助力下,工业智能发展业迎来了新的征程,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就明确指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优化发展。
从融资轮次来看,大多数工业智能企业都已完成了B轮、A轮或Pre-A轮融资, 其中已完成B轮融资的企业占17%,A轮融资占31%,Pre-A轮占19%。 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工业智能发展短板,尽管人工智能在1956年就被提出,以工业大数据、机器视觉、声纹检测等为代表的工业智能技术已落地,但其在我国工业领域的发展历程还较为短暂,工业智能的整体应用水平还处于偏低状态。
此外,工业智能主要集中在机器视觉、工业大数据两大技术。
机器视觉技术应用在工业检测领域,可以节省产品的检测时间,缩短机器停工期,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由此企业也越来越重视机器视觉检测。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不断向工业领域融合渗透,为工业大数据应用的实施奠定了技术基础,而企业的智能化生产,为工业设计和生产储备了海量数据,由此促进了工业大数据在我国工业智能领域落地。
可见,工业大数据和机器视觉,成为了拉动我国工业智能发展前进的两驾马车。
火眼金睛—机器视觉
在图像采集、深度学习、3D视觉等技术的支持下,机器视觉驶入了发展新赛道。据中国机器视觉产业联盟统计,2015年至2017年,机器视觉行业增长迅速,销售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36.4%。
作为工业智能的核心技术之一,机器视觉赋予了机器“双眼” 。其中,缺陷检测,是机器视觉应用得最多的功能之一。缺陷检测可以全面配合产品检测过程,在生产过程中,机器能够严格把控产品质量,实现全面监控,不仅可以检测肉眼检测不到的微小细瑕疵,更能实现产品检测的高效化,在短时间内对大批量的产品质量进行反馈,大幅度地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次品率。
此外,缺陷检测还能收集并分析已出现的产品问题,利用数据库信息对残次品进行批量化处理,有效地保证了产品质量。
前不久在科创板上市的天准科技,则通过领先产品帮助工业企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是将机器视觉核心技术应用于工业领域的典范。其主要产品为工业视觉设备,旗下的天准UMD-G是一款针对3C产品的玻璃曲面检测设备,通过非接触式检测技术,可对曲面产品实现全尺寸检测。
目前,机器视觉系统在3C电子制造、汽车制造、包装等行业已被广泛应用。 随着视觉与成像技术的发展愈加成熟,制造业对机器视觉的需求则更加迫切,在核心技术的带动下,机器视觉必将促进更多应用场景落地。
智能大脑—工业大数据
如果说机器视觉赋予了机器“火眼金睛”,那么工业大数据则赋予了工业“智能大脑”。 随着智能生产的深入推进,工业所储存的大数据越来越多,海量的工业大数据充实了数据库。工业大数据是指在工业领域信息化应用中所产生的大数据,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下,工业信息技术已渗透到了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如工业传感器、工业自动控制系统、工业物联网等技术,目前在工业生产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9月4日,工信部发布了《工业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推动5G等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到2025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工业大数据资源体系、融合体系、产业体系和治理体系。
随着工业智能的应用愈加广泛,工业企业所拥有的数据也日益丰富。通过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技术的连接,工业信息数据和工业系统正在深入融合,企业的研发、生产和管理方式都被冠以“智能”的头衔。
工业大数据的典型应用包括产品创新、产品故障诊断与预测、工业产业链优化等诸多方面。 工业大数据能将海量的隐形数据转化为显性数据,并将信息及决策建议实时提供给产线工人、主管部门和企业管理决策层,帮助企业及时了解产线状况。
若不能及时了解产线、设计等数据信息,企业为了保证良品率则需要反复检测、修改设计,容易错过产品的最佳出货期,实际损失将难以预估。据悉,锤子手机之所以“难产”,是因为在设计时生产人员并未实时了解情况,导致实际生产后发现原本的设计会导致良品率低下,最后只能重新设计。从设计到量产花费了大量时间,再到正式发布时,锤子手机已经错过了最佳发布时间。
过往的生产制造中,产线往往需要定期进行设备检测,企业不仅要聘请专业的维修师傅上门检测,还要停工配合检测。 在工业大数据的支持下,生产产线则由“定期体检”转换为“预警监测”,提升了企业生产效率,降低了企业的维修成本。
然而,应用在工业生产领域的工业大数据需要达到极高的准确率,倘若工业生产上的数据出现误差,将给企业带来难以估计的损失。此外,数据采集困难、网络安全性不足等诸多挑战,也是我国工业智能前进路上的绊脚石。
在智能化发展战略的推动下, 以机器视觉、工业大数据、深度学习等为代表的技术,正悄然改变我国工业格局。 尽管与德国等发达工业大国相比,我国的工业智能应用技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在政策、技术等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工业智能正跑步前进,未来工业智能将不局限于机器视觉与工业大数据等技术,更多工业智能应用场景和技术必将应运而生。
为了洞悉未来工业智能发展趋势,促进大湾区工业数字化的稳步发展,亿欧将于2019年10月18日上午,在深圳举办 「势能·工业数字化论坛」 ,与业界精英共同探讨工业智能新格局。更多详情,欢迎点击活动链接查看: https://www.iyiou.com/a/gyszh_shenzhen_2019/
推荐阅读
工业智能跑步入局,融合共生成新常态
智能工厂助力工业智能化发展
由亿欧公司主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广外)联合主办的“2019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BATi)”结合湾区科创和青年特色优势,将第二届大湾区国际科创峰会的主题定位于“科技赋能、青年引领”,将围绕5G生态、硬件创新、工业数字化、AI企服、科技出海等热点展开探讨,欢迎科技创新的观察者参与!
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75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