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无人零售”之比较与中国创业公司的机会
随着 Amazon Go 的推出,大洋彼岸的中国吹起了一股强劲的“ 无人零售 ”风,一时间各种无人零售解决方案纷至沓来,各种形式的无人零售业态纷纷落地。比起亚马逊一店独存的情况,中国无人零售的发展颇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美国的“无人零售”和中国的“无人零售”,其本质区别在哪里?为何“无人零售”在中国会飞速生长?无人零售是否最终会“美国生,中国长”?我们首先根据对Amazon Go的观察,尝试分析这家“无人零售店”鼻祖的意义。
美国:“无人”所不能代替的智能零售
2016年12月5日, 美国电商亚马逊正式对外发布无人收银,无感支付“黑科技”便利店Amazon Go,并开放给内部员工进行Beta测试。2018年1月25日,Amazon Go正式对普通消费者开放。这一颠覆式的无需排队结账、即拿即走的购物方式既为顾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与便捷,又省去了收银员简单、机械、高重复性的体力劳动,标志着自动化、 人工智能 购物结账时代的来临。
亚马逊作为一家电商公司,面临着所有线上公司都存在的增长放缓问题,到线下去已经是亚马逊的核心发展战略之一。 从结合Amazon Prime Membership推出Amazon Restaurants外卖送餐服务,到收购Whole Food,以及treasure truck流动卡车售货服务,都是亚马逊往线下拓展的一系列举措。显然,Amazon Go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为消费者提供与所有传统实体店所不一样的、梦幻式的实体购物体验,来驱动顾客口碑效应, 吸引更多的人加入Prime Membership,以Amazon Go作为线下流量入口导流,实现线下线上打通(OMO, Online Merge Offline)全渠道销售(国外叫为Omni-channel Retailing,中国称之为 新零售 )目的。
其实,亚马逊“无人零售”的特点不是表面的无人,而是背后的智能。 真实的情况是,Amazon Go的店里店外都有数量不少的工作人员,有的在门口提示顾客扫描ID,引导顾客下载安装APP,有的在整理货架商品。 除了没有收银员,该有的服务人员和理货员Amazon Go都有。 这里的“无人”实际指的是收银智能化与自动化,把以前需要排队结账的瓶颈去掉,使消费者从进店到出店的全部环节都能通过技术手段自动化处理,达到购物全流程无店员干预的新鲜的用户体验。
在美国大城市中,居民每日对于食品的购物需求很大,但是大部分超市人工收银环节繁琐且效率低下,大部分人在工作一天之后还常常需要在结账队伍中等待5-10分钟,甚至更久。所以无人零售店在美国一线大城市中的市场前景自然不错。
然而,Amazon Go把“买东西”的快捷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技术高度,却面临着无法快速扩张的挑战。首先,以亚马逊为代表的美国公司,客户至上永远是奉行的第一原则。如果自动收银导致结算错误,对于亚马逊这种量级的公司来说,声誉的负面影响是无法估算的。 那么亚马逊对于错误率一定是零容忍,这就意味着每开一家Amazon Go,都需要把这台“精密运转的仪器”调整到绝对稳定的状态,这个调整的过程可能是相对漫长的,这就是为什么亚马逊第一家无人店足足用了一年多的原因,当然以后这个时间可能会缩短。
可以推断,亚马逊短期内不会将此“无人便利店”技术对外授权使用。对于大型零售商和连锁便利店来说,由于和亚马逊存在零售业务上的竞争关系,考虑到核心技术和数据敏感性的问题,短期双方合作的可能性尚有待观察。
另一方面,“无人便利店”针对的客群更多是生活节奏快的年轻白领、中产阶级,区域性的便利店或者夫妻老婆店由于存在电子支付等技术门槛应用存在难度。 因此,Amazon Go能否以技术服务提供商的模式赋能实体店、快速拓展市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下一个 5 年,中国新零售将迎来红利期
中国正处于产业技术进步的关键阶段,经济转型的核心战略是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使之具备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自主无人智能系统作为关键共性技术更是国家经济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的重点发展目标。
京东、天猫、小红书、拼多多等电商的快速发展使得购物的便捷程度、商品的丰富程度和价格优势凸显,传统商超卖场由此受到巨大的冲击,销售业绩大幅下滑。 规模相对较小的便利店由于具有能满足顾客即时性消费需求,且商品平均利润率较高等特点而成为实体零售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方向。
2017年全球零售业的总销售额为22万亿美元,实体零售占比超过90%,其中来自中小规模零售店的贡献巨大。“无人便利店”因为全天候、无需雇佣收银员即可快速铺设、人员运营成本显著降低,以及方便快捷线下支付引流四大特点必将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相比美国无人零售的核心是顾客体验,中国无人零售强调通过一定程度上人力成本的节约来实现商品价格让利反哺消费者、增加顾客黏性。 从产业升级和技术转型的层面来看,“无人零售”更大的价值在于将线下场景数字化、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精准营销,并通过提供更便捷的结账方式提升用户体验,达到引流和增加营收的目的。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2017年中国无人零售市场调研报告》估计,2018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交易规模将过100亿元。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无人零售商店或将成为下一个零售巨头,预计2020年中国无人零售商店将实现爆发式增长,交易规模将达到2500亿元,同比增长率超100%,达150%。
中国创业公司,抓住穿越山丘的机会,引领全球潮流
相比Amazon Go对用户体验的极致化追求,国内“无人零售”模式对消费者体验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甚至对Amazon Go模式存在一些曲解和误读。 有的公司仅仅是看到了Amazon Go取消了人工收银的环节,却没有看到其幕后优秀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打造的优质尖端的技术和数据基础, 转而采用低技术含量的方案把繁冗的结算工作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比如要求顾客自己扫描商品条形码或者使用自助结算台结算,整个过程滞碍重重。
这种依赖顾客自觉性的自助收银模式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存在着盗损无法控制的情况。因为体验不好,顾客黏性也较差。有些尝试用人脸识别加RFID的方案受到技术本身的限制,准确度和流畅度都很难实用更无法媲美。人脸识别一再被证明在做基数较大的多人区分时准确性存在严重问题,技术本身还对任何类型的面部遮挡无解,因此用在和顾客的钱密切相关的零售场景里存在着极大的风险。
另一方面,平均0.3元-0.5元的RFID标签对于低毛利的预包装饮料食品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高成本,且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地撕掉标签免费将商品带走,低盗损率无法保证。同时,店内有多少商品就需要贴多少标签也造成了额外的人力成本增加。因此,这种过渡性的解决方案终将被更先进的技术替代。
虽然技术不到位,奉行先触达用户、后打磨体验的中国企业依然可以快速杀入市场占位,抢夺线下流量红利的机会。然而,这些企业O2O或强市场的团队基因决定了多数企业在规模化发展与技术升级的道路上会遇到挑战。
首先是人才关,真正掌握着类似Amazon Go高精尖技术的人员在国内本来就凤毛麟角,通常靠O2O优势起家“无人零售”企业很难接触和吸收到这类高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国内主流的计算机视觉服务商还处于深耕人脸识别技术阶段,“无人便利店”企业无法直接购买到先进实用的无人新零售解决方案。这给了有优秀技术基因的初创公司以机会。
一方面是“无人零售”市场很大,另一方面具有原创核心技术团队屈指可数。中国新零售市场呼唤以技术为核心竞争优势的“无人零售”初创公司,以技术提供商为路线可以快速铺开产品,更快地提高技术,建立技术壁垒。我们深信中国创业公司不久将来一定能够与Amazon Go相媲美,甚至实现弯道超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