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0/1科技成果转化,高端圆桌论坛共探创业新思路
8月10日-12日,2019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在沈阳举行。本届年会以“与人共融,智造未来”为主题。在10号下午,“工程与创业论坛”正式启幕,在优质主题分享后, 0/1科技成果转化主题高峰圆桌论坛举行 。
圆桌环节由王田苗教授主持,参与人员包括:新松机器人事业部总经理王金涛、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孙海涛、上海交大教授高峰及中国农大教授、博田农业自动化创始人李伟老师。大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展开了激烈讨论。
目前我国95%基础研究、90%论文专利、80%重点实验室、80%科技成果奖等都来自高校院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一般转化成应用示范20-30%,然后再成从应用示范转化成产业化不到20%,所以我国科技成果转换率总体不到10%左右,与发达国家60%左右水平相比相差甚远。
学者创业应具备哪些气质?气质天成还是后天养成?
创新创业,最终是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应用,为客户提供产品与服务。王田苗教授围绕科技成转化、创新创业角度提出疑问,学生和科学家创业应该有哪些气质,他们在做创新创业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目前国内,为什么做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慢,效果差?
气质,在《辞海》里释为:人的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和风格气度,是根据人的姿态、长相、穿着、性格、行为等元素结合起来的。性格决定命运,能否成为成功的创业家,和自身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学者和科学家创业应该有哪些气质,他们在做科研时有哪些优势和不足?王田苗教授抛出第一个问题。
孙海涛表示,“我认为创业第一个需要明确的是,你的技术是不是符合市场需要。另外, 创业成功的标准很难界定 。不同的人对于成功有不同的理解,那成功有什么标准特征?我认为是爱折腾。”
对于创业成功的标准,高峰提出不同看法,“科研人员创业,如何证明是成功的?我认为是带领团队连续做六件事。你要做成功一件事,需要从小到大、连续的做。第二个观点,越勤奋的人往往成功率越低。 因为做事太细不太容易成功,那些懂禅的人、什么也不干的人、 做没意义的事才觉得有意义的人更容易创业成功。 第三个是, 青年人要做创新,必须确定方向是对的。人最难的创新是道路选择,你到底要干什么?
由此看来,具备领导力,方法科学,有一个不安分的心,目标明确且专注是创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那么领导力,到底是天生气质还是后天培养的呢?
李伟指出,“创业最重要的在于你团队里的年轻人,我认为一个人能不能创业,能不能做企业家是天生的基因,后天是培养不出来的。 一定是天生的,他就有这个能力做帅才 。第三个气质, 出来创业的学生应该是情商高、格局高的人 。如果我要是现在有选人的机会的话,我会从这三个方向方面来考证。”
综合来看,创业最重要的气质是发现精英和领袖,下一步是培养人才,然后才是技术创新。
王金涛表示,“我认为创业,创始人首先得有想法,或者说有梦想,他总是想着要干些什么事,或者是遇到什么问题,能有办法解决。第二个是这个人要有可信力,这个我认为是很关键的。他能取得投资人、客户和下属等各方面的信任。
从0到1,科技成果转化新方法
从0到1,或者说从无到有,意味着企业要善于创造和创新,通过技术专利、网络效应、规模经济、品牌等形成壁垒,从而实现质的垂直性层级跨越,由此开辟一个只属于自己的蓝海。然而,创新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具备相关创业者气质以后,还有更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
“在从0到1的创业过程中,学者、科学家创业的机会在哪里?科学家/学者思维,存在哪些局限性? 王田苗引出了第二个问题。
高峰表示,“我认为 学者的第一个优势是学习能力 ,创新的早期需要学习积累经验,而科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学习能力是有目共睹的。第二个机器设计想要实现高精度、优性能,那么你必须明确应该如何设计模态,如何达成目标。第三个是 有底气,就是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成一件事的底气 。但我认为,我们民族普遍缺乏这个气质,因此很少见到机器人是由我们中国自己原创。另外,学者和科学家创业有什么弱点?弱点就是如果做1到100的时候,这就是他们的弱点,因为这类创业者对产品理解是不到位的”。
事实上,学者之所以为学者,已经有了突破性科技成果,而且具有超强的学习能力,这对于科技研究者来说,是天生的优势。但 学者的逻辑思维惯性,对于创新所需要的不断突破来说,或许又成为一种限制,从而造成学者创新创业过程中,往往是发散的,多元化的,往往远离市场的痛点需要,这个产品还没有完成,就想到那个产品研发,甚至认为自己突破的技术,其产品一定能够服务很多领域或者服务10亿中国人。
李伟说,“我个人认为,科学家创业实现0和1,主要有两点标志。第一个标志是,你能不能做到,自己的技术产品在一段时间内是别人做不到的。博田下决心要解决0和1的问题,我们研究采摘机器人长达十年,至今国内也没有出来第二家。另一个标志是,你所研究的技术产品是不是市场真正需要的,具体可以看你的产品专利和标准在国际上是不是有地位。另外, 科学家做科研,不能只追求0到1,还要做产业化 。”
“学者思考主要依赖逻辑思维,但是科技成果转化,再往下发展,再用以往的经验,需要情商的销售能力,就会是学者的一个弱项。而现实是,不同的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不同阶段应该用不同的决策方式。在决策执行的过程中,创业者要记住,不能依靠以往的逻辑思维做决策。”孙海涛强调。
就以上分享观点来看,创业从0到1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对基础知识的学习积累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创业后期,敢想敢干思维决策方式才更加适合。
王金涛也表示,“0和1是一个从技术到新产品的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我认为教授研究生学者更擅长零和一,因为它本身具备这个能力。但是他在做1到100时候,就不能再用0和1的规律来做1到100的规律。“
“那么什么阶段能形成0到1的过程?”现场观众提出了疑问,“我认为0到1肯定不是一个跳变,它应该是一个过程性的变化。从0到1的过程是更多的在研究机构大学里把它发展到0.9,然后跳到1还是应该在0.1或者0.5的时候就应该放到公司里去?或者是针对每一种情况,根据产品的不同用不同方式对待?”
“我认为这个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而且从0到1的过程是非常痛苦的。创业也要看你个人的运气。一生中你能遇到她,而且你还爱上她,最后你要陪着她,才能认识到我是不是要放弃哪个环节。”高峰风趣回应到。他表示,技术一直在迭代,像放大器由原来的一个大盒子变成一块小芯片,这个过程就经过了无数次迭代,我们更应该关注这里的算法是什么。随着时代的变化,相关技也在改变,我们的产品也会改变。另外,智能机器人最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视觉,另一个是抓取。把这两方面都做好了,机器人智能就能实现。
针对从0到1哪个时期实现转化问题,李伟直言,”科研什么时候走到怎么走出实验室?实际上是一个互逆的过程。我们做科研的时候,立足点是做完一个科研项目,马上去试那个项目。这是从科研到转化。反过来,所有的科研项目也应该回归产业上在明确产品需求后,再确定研究方向。事实上,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零一和一和零没有严格的界限。 “
在最后的问答环节中,王田苗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我作为技术类学者和创业导师双重身份,我更加能够理解创业者思想,创业者的优势与不足,他们怎么成长路径?他们处于发展的哪个阶段?需要哪些资源等。 ”
“学者创新创业的优势在于科技创新的技术突破,奠定了未来商品的技术壁垒与门槛,而且往往对新技术有很强的执着追求,也有超强学习能力。要尊重学者与科学家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在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承认并保护他们的价值与贡献。另一方面,也要承认在一定发展时期,科研人员群体成果转化有一定的短板,一流科研的学者与科学家往往可能是三流的企业管理者。因为学者与科学家创新创业往往理想化、超前化,而且往往思维与行为也是发散性的。另外学者创新创业从0-1,再从1-10,再从10-100,往往靠学者是很难实现的,他需要不断的学习修炼与升华,从学者科学家转变成商人,再从商人转变成企业家,一般人做不到。所以现在美国、以色列、欧洲等,开始出现专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的经纪公司,根据发展不同阶段,设计、整合与配备不同的资源包括CEO、融资、供应链以及不同科学家等。”
未来30年,科技产业创新颠覆将重构我们的社会结构、改变我们的制造模式、便捷我们的生活方式。因此,0到1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是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与新时代伟大公司诞生的源头种子,也是我国科技强国的重要一个环节,更是我国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相关阅读推荐:
独家丨2019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沈阳启幕,工程与创业论坛暴风分享
攻克科技成果转化难点!相约2019中国机器人学术年会之工程与创业论坛
活动推荐:WRC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 大湾区机器人生态协同发展论坛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的明珠”,作为机器人产业聚集地的大湾区,利用高新技术、高效资本等优势,推动了我国机器人事业前进,备受全国瞩目。为了洞悉机器人发展态势,促进大湾区机器人产业融合共生, 2019年08月22日下午 ,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工业与信息化部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机构指导下,由亿欧公司主办的 大湾区机器人生态协同发展论坛 ,将以“融合共生·迭代加速”为主题,在 北京市亦创国际会展中心 拉开序幕。在本次大会中,业界大咖将聚焦机器人的 新技术 、 新场景 、 新资本 和 新模式 等亮点,发表主题演讲并进行圆桌讨论,深入解读大湾区生态环境,从“新”定义大湾区机器人,共同探讨大湾区机器人的 创新融合发展之道 。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