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的主心骨:对公业务如何转型?
根据波士顿咨询的推算,从2015到2020年,预计 银行 业的总体收入将从4.7万亿元提升至7.7万亿元,其中对公业务收入预计将从2.2万亿元增长至3.5万亿。对公业务市场空间广阔。
然而,在 银行 业纷纷转型 金融科技 ,布局“大零售”战略、“大资管”战略等之际,对公业务作为传统银行业务的压舱石,却稍显落寞,尤其还面临着互联网机构的跨界竞争,今年上半年多家上市银行的对公业务利润同比呈现负增长。
未来已来,转型迫在眉睫。
传统的 银行 对公业务也开始学习互联网思维,转型“金融+场景”,构建对公场景、快速做大流量、嵌入金融业务,布局金融服务生态圈,成为众多银行对公业务的转型趋势。
而如何在银行和广大企业之间构建丰富、高频的非金融和金融场景,借助互联网公司进行赋能是一条捷径。
得场景者得天下
“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广为流传的这句话,凸显着银行业面临的内外竞争压力和迫切的转型需要。
一方面,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经济发展稳中趋缓等大背景下,银行业传统的对公业务普遍面临资产增速放缓、不良上升、净息差持续缩窄等压力。
同时,金融支持民营企业、小微企业、“三农”政策密集出台,银行成为了降低实体融资经济融资成本的排头兵,但如何寻求收益与风险的平衡是摆在银行面前的普遍性难题。
另一方面,互联网企业以良好的用户体验、丰富的场景快速渗透到金融领域,侵蚀银行传统的存贷汇业务。
近年来,传统银行纷纷开始向金融科技转型,比如布局电商平台、直销银行等。表面上看,银行缺乏的是互联网思维,实际上看,真正缺乏的是场景。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流量、数据是每一款互联网产品的三大关键词。一款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往往围绕某个场景建设并嵌入金融服务,利用场景的优势和良好的用户体验并结合一些营销来吸引客户,快速引入并做大流量,最终进一步实现流量变现。
而流量变现的重要手段之一,正是通过对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大数据分析,提供各类型金融或者类金融的服务。
银行正抓紧转型,布局“场景”。例如某城商行于2018年11月底发布“某管+”,通过拓展企业差旅报销、员工打卡、企业采购等具有高频属性的对公应用场景,仅半年时间就实现手机银行推广效率提升6倍,日均打开率提升30倍,足可见“金融+场景”的效果。
银行重塑对公业务价值
企业网银、企业手机银行、银企直联服务等,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银行对公业务的移动服务平台,正不断承担着越来越多的金融服务。
现实却是面临着诸多尴尬。
一方面,这类产品只面向企业财务人员使用,使用频率较低;另一方面,主要是提供查询、转账、对账等基本功能,门槛较低且各家银行同质化严重,无法满足快速融资等对公企业核心诉求,导致客户流失率较高。
因此,将金融需求融入到企业员工日常生活场景中,以场景为核心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成为银行提高客户粘性、推进产品精细化管理、降低服务成本的重要一环。
例如,某银行从2019年10月开始对企业手机银行进行重磅升级,在原有对公手机银行的基础上,提供了海量深入企业经营过程的高频应用场景,比如电子发票、电子缴税、差旅报销、费用报销、用款、借款等,解决小微企业无系统建设能力又希望有安全可靠的企业管理系统的问题,让企业受益,为银行获客、黏客、活客。
同时提供面向企业全员的服务能力,把企业员工纳入服务对象,发展为零售客户。
基于沉淀企业场景化数据,打造在线企业信用评级平台,打通企业的业务流与资金流,将支付融入到企业的各种场景和生产、交易环节中,精准为企业提供各类融资服务。可以说,“金融+场景”正重塑传统银行对公业务价值。
在银行和企业之间搭一座桥
银行构建对公场景,打造金融服务生态圈,对企业而言,同样意义重大。
场景是使用者真实需求的表现,银行构建对公场景能覆盖企业最高频的商务场景,包括企业OA中每天都需要使用的打卡、最高频应用的商务沟通、企业报销、请假、用款、外出等。
同时覆盖企业外勤中高频的商务差旅、企业物流、企业采购;以及更多的企业办公工具、企业业务、企业资讯等。让企业全员对银行提供的服务形成高强度依赖,同时帮助企业规范管理、降低企业费用支出。
此外,通过给小微企业提供的各类场景应用,解决中小微企业由于IT 能力薄弱,无力自建系统,单个企业针对资源提供方无有效议价能力的问题,降低小微企业基础办公 IT 投入。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银行构建的对公场景,有利于特别是中小企业积累银行信用,便于银行及时快捷提供各类投融资服务,告别融资难融资贵。
场景,是银行和企业之间的一座桥。
【五星级热文推荐⭐⭐⭐⭐⭐】
京东要开银行了,但还差临门一脚
双十一,花钱至死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