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志华 等:供应链金融赋能小微金融发展
随着经济转型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进而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迫切需求,以及居民收入和消费能力的提升,中国 消费金融 市场快速发展。目前,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产业化企业及电商平台都成为了消费金融行业的重要参与主体。 各主体在业务模式和服务群体上各有特色,由此衍生的消费金融产品种类繁多 ,从一开始的手机分期慢慢衍生到如今主流的白条、花呗、借呗等。
消费金融的繁荣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譬如过度借贷、重复授信、高利贷、校园贷、暴力催收以及P2P的连环“爆雷”等。对此,国家进行了严格监管,2017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与银监会联合发布《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清理整顿现金贷行业乱象,划定从业机构应遵循的红线监管机制,加强监管力度。但消费金融的繁荣和过度发展并没有完全解决 中小企业 融资 难、融资贵问题,小微金融模式的发展还面临着更多的突破和普及。据测算,2020年前我国将新增 小微企业 近1500万户,小微企业融资覆盖率有望从2017年末的20.75%上升至2020年末的30%〜40%。单户贷款余额按200万元估算,未来3年,全国小微企业的新增融资需求总额将接近9万亿元,小微金融市场呈快速、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传统的线下供销模式——供应链上中下游的模式在互联网时代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面临着变革的巨大需求和机遇。随着产业信息化、数据化和供应链上下游越来越线上化,以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加入中国中小企业的改革创新,新的一年,国家在政策上加大对实体经济和对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扶持,面向B端服务的 供应链金融 势不可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小微金融三大模式的优势与弊端
自2000年以来,为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诸多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研究并提出了不少解决方案。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是: 以民生银行为代表的“圈链”模式,以泰隆银行为代表的IPC模式,以平安普惠为代表的“信贷工厂大数据”模式 。
“圈链”模式: 从“商贷通1.0”到“小微金融2.0”,民生银行对一圈两链中的中小企业大胆地采取批量营销、集群授信模式,通过联保互保的方式弱化个体的信用风险,实现了信贷业务的工厂化、低成本运作。但联保互保的方式会带来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风险不够分散,容易产生连锁风险,实际贷款资金挪用,以及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旧很严重。联保互保把贷款人绑定在一起,不符合风险分散的原则。在经济下行期,“圈链”模式陆续爆发了一些风险的连锁反应,如客户因联保一方违约而被套入债务危机,客户串通内部套取银行资金,但又因过度扩张和投资失败而造成逾期等。
IPC模式: 这一模式是21世纪初从德国引进,在国开行的支持下在多家商业银行试点。该模式重视实地调查和信息验证,销售人员通过尽调进行一系列标准化的信息收集和交叉验证,深度了解小微金融客户的实际经营情况,从而防范信用风险。泰隆银行通过实行“一对一”服务,深度了解客户的人品、事业、生活等,建立起比一般业务往来更深的感情维护。虽然加强了客户的忠诚度,解决了信息获取的全面性问题,降低了信贷风险,但同时IPC模式也增加了自身的运营成本压力,降低了审批贷款的时效和审批质量。该模式需要大量的人力,并需要对人员进行为期2个月以上的专业技术培训,但人工对于风险识别的能力有限,并且还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
信贷工厂“大数据”模式: 平安银行和平安普惠基于有房或有保单的客户群,并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的筛选给出客户相适应的融资额度,审批效率很高。截至2018年6月末,平安普惠累计贷款金额达7925亿,贷款余额3137亿,累计借款人数量达到了879万。尽管平安普惠的模式解决了上述“圈链”模式和IPC模式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大数据模型也降低了一定风险,但该模式仅涉及客户层面,未深入实际经营层面。给予融资后,资金用途的不确定、经营场景的不明确、外部数据源的不完整性和质量无法确保,很难提供一个完整而全面的客户画像。如果加上一些中介的介入,导致底层客户的信息缺失,也会带来一定风险。因此,该模式还有提升的空间。
供应链金融精准切入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是小微金融新的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面向C端的服务市场已趋于饱和,下半场的互联网发展将聚焦于为B端提供更好的服务 。2018年中国供应链金融市场规模为18万亿元,预计2020年增长到27万亿元,市场巨大。供应链金融具有真实的交易场景和经营场景,以受托支付为主,客户为了促进销售或者为了更多地采购而进行融资。在掌握了客户真实交易经营情况的同时,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发现真实经营场景中存在的风险,防范了中小企业通过融资做不合适的事情,杜绝了很多欺诈性客户。而且资金一般都会运用到实体运营中,这增加了资金的流通,减少了资金脱实向虚的情况。
以阿里为代表的“电商平台”模式是一个典型的供应链金融模式。 阿里以网络数据分析模型为骨架 ,以淘宝和天猫中沉淀的海量客户交易和信用数据为血液,获取大量中小企业客户流量和采购、销售、财务等数据,将客户行为数据映射为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价,更好地掌握了客户实际经营的情况, 其融资模式主要分为订单融资和存货融资,风险表现良好 。
电子商务平台上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仅仅是行业中的一部分,此模式可应用到更广的行业中去。一般来说,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缺口经常会发生在采购、经营和销售三个环节,与这三个环节相适应,当前融资的切入点分三个主要模式: 采购阶段的供应链融资(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如电子商务平台上的卖家采购备货; 运营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动产质押融资模式) ,如将物流服务、金融服务和仓储服务三者予以集成的新式综合服务; 销售阶段的供应链融资(应收账款融资模式) ,如卖方将赊销项下的未到期应收账款转让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为卖方提供融资。三种模式的不同在于供应链金融需要面向不同的交易模式,并且需要线上化经营和交易数据的支持。另外,供应链金融对科技的要求很高,需要和客户的经销系统、物流系统、仓储系统等对接,因此需要对接开发和加大科技的投入。
产业互联网给供应链金融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以BAT为代表的商业机构对B2C的开发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顶峰,而产业互联网还在开发探究中,各种模式经营和交易的数据还未完全线上化,线上数据尚不完整,如大宗原材料的采购、农产品的采购、器械设备的采购等,但是,基于这些经营数据将会催生供应链金融的大力发展。因此,可以预见, 随着更多B2B的线上化,供应链金融将迎来新的春天 。
与此同时, 供应链金融也有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供应链金融不能仅根据采购量或者交易经营情况来给出额度和授信,在整个企业经营过程中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导致信贷逾期,例如,过渡采购带来的经营风险,背后经营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下游产品的销售不利,税务不合规、法务的纠纷等导致的信贷逾期。因此, 需对中小企业进行全方面的了解 ,借助对外部信息如工商、税务、法院、发票、税金、行业研究等各方面的了解,对客户进行总体评价,补充和完善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
结论
在以B2C服务为主的消费金融大力发展的同时,小微金融面对中小企业的B2B服务才刚刚起步。大量企业之间的行为仍通过线下的传统方式进行,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微经济经历了深刻的变革,这些变革广泛涉及运营理念、经营主体以及经营方式等各方面。这极大地拓展了小微金融的发展空间,带来了小微金融的变革。小微金融经历了服务对象的扩展、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和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当正处于金融技术创新的阶段。
目前,产业互联网化已经进入下半场,近几年企业交易的电子化和互联网化催生出大量经营类数据。这些数据可以被金融所挖掘和利用,从而衍生出更高效、更便捷的供应链金融服务。供应链金融精准投放滴灌式的融资方式,避免了原有的大水漫灌方式,从而可以更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痛点,输血实体经济,真正助力中小企业和小微金融发展。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