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急于吹响裁判哨:“安卓禁令”后华为手机的变数与新机
在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中,科技产业一直是一块很显眼的靶子。尤其华为,更是身处于漩涡的中心。
5月20日路透社报道称, 谷歌 已经暂停了与华为的部分业务往来。除了通过开源许可获得的服务外,谷歌已暂停与华为的部分合作,包括硬件、软件和技术服务的转让。
换句话说,华为手机将只能使用开源Android系统,而要和Gmail、Chrome、Google地图、Google Play、Youtube等等一系列热门软件服务说再见。
消息出来之后,国内很多媒体,以及网友们都第一时间出来断言:“华为的海外市场完了。”
这种说法的根据是,由于限制了 安卓 系统,尤其是谷歌系软件的禁用,将让华为新机在欧洲等市场丧失竞争优势。
但是这里需要厘清的是,从安卓禁令开始执行,到华为新机投放到欧洲市场,再到市场反应生效。这是一个并不短的周期。从此至彼,真的已经是确凿无误的因果关系了吗?
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这其中的变数并不在少数。更何况如今的谷歌与华为,只是中美贸易争端大舞台上的两位小小配角。剧本走向的重点本不在他们身上。
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欧冠半决赛,巴萨首回合3:0击败了利物浦。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巴萨的得冠赔率时,第二回合利物浦4:0完成了“安菲尔德奇迹”。当然我们不是说“奇迹”必然会发生在手机市场上。
只是希望能提醒大家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回合才刚刚开始。比赛终场的哨声,先别着急吹比较好。
第一个变数:谷歌真的愿意失去华为吗?
“卡脖子”这三个字我们可能听的太多了,有点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意味。
而至少今天在谷歌和华为之间,并不是单方面“卡脖子”的关系。对于谷歌来说,华为不仅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安卓客户之一。同时也是最积极的安卓底层能力贡献者。我们知道安卓是十分在意开发者生态反哺本体的,而华为在这个生态中的地位,已经足够稳固。
比如说著名的安卓卡顿问题。2005年时,被谷歌所收购的安卓系统,自身路线是极度灵活、极度开放和超强的适应性,让这一系统可以适应任何一种硬件条件和开发环境。这就注定了安卓系统会更多的开放接口、加载软件垃圾,加之安卓执行Java代码所采用的虚拟机转换机制,都导致了安卓系统为人诟病已久的卡顿问题。
而安卓卡顿问题很大一部分解药,最终是华为贡献的。从文件系统格式的统一更换,再到GPU Turbo和li nk Turbo对图形中间件、内存管理和通信模块的更改,在对安卓系统的一系列“魔改”的过程中,华为已经为谷歌贡献了不少安卓核心技术。
而或许是早就预示到中美之前的博弈压力会下传到手机厂商与安卓系统之上,华为最近还推出准备近十年的了方舟编译器,从基础规则上解决开发者的转码负担,让他们不再需要从Java和C语言两种语言中来回转换,继而让安卓系统的流畅度提升了24%。如果说UI和Turbo技术的出现,还是针对华为自身产品,那么方舟编译器就直接通过全体安卓开发者来为华为加码。
据我们了解,谷歌和华为今天在安卓生态上保持着高效的沟通和频繁的技术交互。而一旦禁令落实,华为必将转向自研系统,对安卓的战略认识将一步步调整。这整个流程下来,华为面临的是损失+变数。而谷歌面临的却是技术盟友和商业盟友的同时丧失,只有损失,没什么变数。
这种局面,真的是谷歌愿意看到的吗?
第二个变数:90天之间会发生什么?
除去华为与谷歌双方在技术上的互相裹挟以外,影响这一事件的更多因素还取决于政策本身。
毫无疑问,如果没有中美之间的贸易争端,谷歌是万万不会做出这种“杀敌未知自损八百”的事情。安卓系统就和那条装满的大豆的轮船一样,是大国博弈中一个任由摆布标识而已。
从2018年到今天,相信大多数人也看出了大国博弈的拉锯过程:列出筹码、喊话对方、打打停停、边缓边打……可以说这时候任何一种信号都会被放大,同时任何一种信号的执行可能性也会被大打折扣。
就像今天,美国方面又宣布对华为禁令推迟90天实施。在政策的不稳定因素之下,我们很难对华为未来海外市场的表现进行直接推论。
而且政策的变数不仅仅存在于中美之间,在美国科技巨头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愈发趋于微妙。像 特朗普 在硅谷间名声本来就不算太好,加之如今利用反垄断法拆分科技巨头的风声愈来愈烈。科技巨头与美国政府之间可能存在的博弈抗衡,同样也会影响华为禁令的未来走向。
第三个变数:硅谷讨厌连锁反应
在政策反复横跳之下,市场心理的变化也将对这一事件走向之中再加一分变数。
从中美贸易争端开始,移动终端市场就立刻成为了话题中心。从高通、英特尔芯片断供的可能,再到安卓系统的收费趋势,直到如今对于华为的禁令。即使只是风声,也会不断敲打中国科技企业,告诉他们如今的全球产业链分工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如此以来,会极大的削弱中国市场对于海外科技 企业服务 和产品的信任。
虽然“外部环境倒闭内部技术能力增长”的论调并不一定成立,但我们确实也看到,在这种威胁之下国内对于自研系统、自研芯片等等问题的关注正在走高,相应的资本和人才投入也与日俱增。今天有消息称,华为在今年秋天到明年春天就会推出自己手机系统。
如果谷歌和华为真的走到“分手”这最后一步,华为全面启用Plan B,相信其他终端厂商也很可能在系统上进行迁移储备,以防事态进一步扩大。接下来很可能会是中国硬件厂商,到泛科技企业,更多走向对“迫不得已”的关注与思考。
这个连锁反应,是硅谷很讨厌的。度保持现状的普遍期待,或许会倒逼手机市场的一幕分合。
第四个变数:欧洲用户到底喜欢什么?
假如说前面的几个问题,影响的是华为会不会最终长时间触发“安卓禁令“。那么最后一个变数在于,如果真的触发了,结果是不可收拾的吗?
我们知道,华为的海外市场,可以大致分为欧洲市场和亚非拉美市场。后者对硬件性价比要求更高,真正发力的是华为的规模效应、推广能力和硬件优势。真正让人担心的,是相对高端化的欧洲市场。
那么“安卓禁令“的最终矛盾就在于,华为为代表的中国手机厂商,一定要通过谷歌生态,才能够踏入欧洲吗?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华为为什么能够在欧洲市场取得进展。
在华为手机欧洲成绩斐然的2017和2018年,同样也是华为在移动AI和手机摄影中取得重要进步的两年。也就是说,华为手机显然是因为软硬件创新上的优异表现而获得了欧洲市场的欢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洲用户开始“努力“购买华为手机,不只是为了和往常一样在Youtub上看看视频,用谷歌地图查找路线,而是看中了手机摄像和移动AI这些有差异性优势功能。
华为手机在摄影和移动AI上的差异化优势,显然不以谷歌的意志为转移。所以这一部分护城河一直都会在,能够帮助华为抵抗住一部分风险。
同时也要考虑的是,谷歌生态在欧洲占据优势,却也并非绝对优势。
在“科技企业霸权”被硅谷牢牢霸占的二十年间,随着硅谷科技企业的一步步壮大,欧洲本土的科技创新生态无疑受到了相关压制。欧盟推出严苛的GDPR法案,被广泛看作是对谷歌生态霸权的一种反击。
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Gmail、YouTube等谷歌系应用,都可以用各种方案装到手机里,不一定要通过谷歌服务。“安卓禁令下“真正难以避免的,只有Google Pay等业务——恰好也是欧盟在努力压制的那些业务。
二者相加,结论是谷歌服务在欧洲很重要,但绝对不是一道手机里的必需品。反而欧洲市场的增长必需品,是欧洲用户展现出对有创意、低隐私风险的新技术,尤其是AI技术高接纳度。
借着欧洲被压抑已久的科技创新能力,结合华为的新软件服务需求,华为在欧洲尝试重建软件服务生态并非绝无可能。
最后还要考虑的是,5G可能带来的洗牌效应正在逼近。
即使看似江山牢靠的安卓,今年的一大任务也是适配5G。在华为与谷歌割裂仅仅只是风声的时候,华为在5G,尤其是欧洲5G上所取得的优势已经是既定事实。正如任正非所说,华为在5G上的领先是别人两三年追赶不上的。对比通信技术的全面更新和手机软件服务生态,两者应该可以形成一种对冲,为华为重建软件生态带来一定的缓冲区。
加上华为日渐浮出水面的“Plan B”,我们也能发现华为对于今时今日这种状况并非毫无准备。而且在两国博弈的背景之下,国内对于华为的支持正在呈现出上扬趋势。而即使做最坏的打算,我们也仍然能看到华为在欧洲市场仍然存有生机。
无论如何,接二连三的“科技禁令“对于我们都是一种惊醒。一直笼罩于和平之下的全球科技产业,如同在玩“两人三脚”的游戏,即使曾经捆绑,也不意味着解绑之后无法独立行走。风浪之中的华为已经尽人事。而看客不是裁判,未来才是裁判。
安菲尔德的欧冠半决赛第二场,也许才刚刚开始。奇迹不奇迹的,言之尚早。现在的任务只有一个,就是把球朝门里踢。
利物浦的那首歌是这么唱的:With hope in your heart,And you'll never walk alone。
产业互联网如同大基站,在“新政策,新技术,新理念”三新战略的倡导下滋养更多新兴项目落地应用,在传统行业、互联网行业的转型之路上扮演了助推器角色,正值亿欧2019全球新经济年会期间,特此设立产业互联网峰会,力求从全球视角解析IT服务智能发展,邀请国内外一线企业分享行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
您在本场论坛可以了解到软件、硬件、物联网、5G、ABC的服务进化史,了解到新资本新市场的走向。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技术,或许整个全球市场、服务商、用户都应该对之有更深的思考。
峰会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02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