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等教育中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与挑战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关于高等教育中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趋势与挑战

国际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简称NMC)发布的《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 版)》已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与革新的指南,影响着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与发展。《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的发布,再一次吸引了国内外学者的眼球。 该地平线报告采用德尔菲法,预测高等教育未来5年所采用的六项关键技术、六个发展趋势、六项挑战。

六项关键技术: 自适应学习技术、移动学习、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 人工智能 、自然用户界面。

六个发展趋势: 混合学习设计、协作学习方法、日益注重学习测量、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推动 创新文化 、 深度学习 方法。

六项挑战: 提升数字素养、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成就差异、数字公平、管理知识老化、重塑教育者角色。通过解读报告,分析了新兴技术影响高等教育的教学、学习和创新等问题,并对未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做深入的讨论。

一、概述

自2002年起,NMC从全球视角出发预测和描述未来5年影响高等教育的关键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在时间序列上被划分为:近期(1年以内)采用的技术、中期(2-3年)采用的技术和远期(4-5年)采用的技术。

从2005年开始,NMC所发布的《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与美国高校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合作出版,用来描述高等教育环境中的新兴技术对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所产生的潜在影响。参与NMC咨询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拥有大量的资源和丰富的经验,极大地充实了报告的内容。

另外,该报告采用德尔菲法(Delphi)进行研究,以便专家组达成共识,从而确定讨论的主题。此报告不仅预测了新兴技术,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近期趋势、中期趋势、远期趋势)和所面临的挑战(可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严峻的挑战)做了预测。

2004年,NMC公开发布第一期《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至今共发布14期(2004-2017),预测关键技术达60项,具体技术如表1所示。根据已有研究,这些关键技术可归类为8个类目:移动技术、社会网络技术、三维计算技术、智慧技术、娱教技术、数据分析技术、数字化学习技术以及综合技术。通过将这些关键技术做了归类统计处理,其中预测次数最多的为三维计算技术(15次),主要包括境觉计算(2004、2005)、虚拟现实(2005、2016)、可视化(2006)、境觉环境与设备(2006)、虚拟世界(2007)、可穿戴技术(2013、2015)、虚拟助手(2014)、增强现实(2005、2006、2010、2011、2016)。

其次是移动技术(14次)和智慧技术(14次),移动技术主要包括便携电话(2006)、移动电话(2007)、移动宽带(2008)、移动个人终端(2009、2011)、数字地理(2009)、移动计算(2010)、移动应用(2012)、平板电脑(2012、2013)、自带设备(2015、2016)、移动学习(2011、2017)。智慧技术主要包括矢量图(2004)、多模态界面(2004)、快速原型(2004)、姿势计算(2010、2011、2012)、物联网(2009、2012、2015、2017)、情感计算(2016)、 机器人 技术(2016)、人工智能(2017)、自然用户界面(2017)。

综上所述,三维计算技术、移动技术和智慧技术被预测的次数最多,反映了这三类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颇为显著。

2017年2月,NMC公开发布2017年《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与往期报告相同,该报告采用三维立体方式来描述技术、趋势和挑战三者之间的关系。该报告提到6项关键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移动学习、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人工智能、自然用户界面。

同时,该报告还提出了6个发展趋势: 混合学习设计、协作学习方法、日益注重学习测量、重新设计学习空间、推动创新文化、深度学习方法。其中,混合学习设计和协作学习方法属于近期趋势,日益注重学习测量和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属于中期趋势,而推动创新文化和深度学习方法属于远期趋势。

另外,该报告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6项挑战划分为三类:可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严峻的挑战。 其中,可解决的挑战包括提升数字素养、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困难的挑战包括成就差异、数字公平,而严峻的挑战则包括管理知识老化、重塑教育者角色。

二、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与往期报告相同,该报告同样预测了高等教育未来三个阶段所采用的关键技术:自适应学习技术、移动学习(1年内采用);物联网、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2-3年内采用);人工智能、自然用户界面(4-5年采用)。除了物联网在往年的报告中有所提及,其他技术均首次预测。

1、自适应学习技术(Adaptive LearningTechnologies)

未来一年内,自适应学习技术将在高等教育中被普遍采用。在2015、2016、2017连续三年预测自适应学习技术,可见,自适应学习技术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地位。自适应学习技术使学习系统能够自动调整课程、学习材料或学习活动以符合学习者个人情况、性格和需求,从而能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自适应学习不仅受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还与学习者的学习情境、学习环境有着密切联系。

伴随新兴技术的革新与应用,学习者的学习范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泛在学习、移动学习、普适学习、微型学习等逐渐成为学习的主流范式,学习发生的情境和环境也正成为自适应学习技术考虑的重要变量。

综上所述,自适应学习技术不仅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还能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满意度,在高等教育的未来将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关于自适应学习技术的研究较少,自适应学习系统未在高等教育中普遍使用。未来,如何将自适应学习技术大规模地应用于学习环境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移动学习(Mobile Learning)

早在2011年,移动学习作为1年内采用的关键技术而被预测,今年也一样。移动学习又被称为“M-Learning)”,是指学习者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并在适当的情境下通过移动技术实现教与学的丰富交互,随时随地进行的数字化学习形式。可见,移动学习是移动计算技术(Mobile Computing)和数字化学习(E-Learning)相结合的产物,能够为学习者带来随时随地的学习体验。总之,移动学习是未来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学习范式。

移动学习的价值包括融合校内校外的学习;推进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融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于一体化的无缝学习环境中;创建开放、灵活、便捷的学习环境,关注移动学习对终身教育的意义。国内外高校应用移动学习的案例较多,例如,清华大学的“明德e学”、西南交通大学的“青书PAD”、斯坦福大学学习实验室(SLL)开发的M-Learning原型等,这些项目的开展再一次验证了移动学习对高校教学的积极影响。

3、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物联网在2009、2012、2015年的报告,均作为4到5年采用的关键技术而被提出,但在2017年的报告是作为2-3年采用的关键技术,共计4次。“物联网”这一术语的提出,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物联网是一个理念,指的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让所有的物品都与网络连接在一起,方便识别和管理。可见,物联网的实质是通过信息传感设备和互联网将物品与物品相连通,并智能化地处理和控制物品。

通过物联网,不但使得现实世界的物品互为连通,而且实现了现实世界(物理空间)与虚拟世界(数字化信息空间)的互联,能够有效地支持人机交互、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交互。另外,物联网有利于丰富学习者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能够将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有机地整合起来。这样,不但丰富了课内学习资源,优化了学习环境,还增强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者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

最后,物联网在教育管理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国内已有3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联网专业,有超过400所高校建立物联网实验室。 未来,物联网技术在高等教育的应用与拓展将越来越普遍。

4、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Next-Generation LMS)

下一代学习管理系统的英文全称为“Next-Gener¬ation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s”,也被称为下一代数字学习环境(Next-Generation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s,简称NGDLE)。下一代LMS是高等教育未来2-3年采用的关键技术,在报告中是首次提及,是一项全新的技术。

LMS是对所有支持在线学习平台的统称,其实质是一种应用软件或网络技术。LMS集学习、教学与管理的功能于一体,不仅为学习者提供适应性课程内容,开展辅助教学活动与管理活动,还能跟踪、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管理等。总之,LMS为自适应性学习环境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国内外高校普遍采用的LMS软件有Moodle、Sakai、Blackboard、Claroline、Canvas、Edmodo、Desire2Leam等,这些软件在增强教学互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然而,一些学者认为,与学习自身相比,当前的LMS功能有限,过于强调学习管理。下一代LMS是一个更加灵活的空间,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满足通用设计标准,并且在形成性评价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 综上所述,传统的LMS与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不相适应,在技术的支撑下发展为下一代LMS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目标重心也要从管理任务转移到深化学习。

5、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人工智能作为4-5年采用的关键技术在报告中是首次明确提出,往期报告所预测的姿势计算、情感计算、机器人技术、多模态界面等均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人工智能的英文缩写是AI,有时也称其为AI技术。人工智能是由计算机科学、控制论、信息论、神经生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综合而成。

为了更好地发展人工智能,近期,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发布了两份重要的报告:《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发战略规划》。而我国的人工智能也进人了新的发展期,纽约时报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军备竞赛上正在赶超美国”。

目前,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金融、医疗健康、安防、电商零售、自驾等社会领域,而教育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个重要领域。 人工智能应用教育领域称之为教育人工智能(Education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是人工智能与学习科学相结合的一个新领域。

教育人工智能重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更深人、更微观地窥视、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是如何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如社会经济、物质环境、科学技术等)影响的,进而为学习者高效地进行学习创造条件。报告特别指出,人工智能具有“增强在线学习、自适应学习软件和研究过程的能力,帮助更直观地响应并改进与学生交流的方式”。

总之,人工智能影响着教育的教学、学习和创新探索等方面,为教育的智能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6、自然用户界面(Natural User Interfaces)

该报告第一次明确预测自然用户界面,往期的可穿戴技术、姿势计算等也属于自然用户界面技术。未来高等教育将在4-5年内普遍采用自然用户界面技术,自然用户界面将对高等教育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自然用户界面简称NUI,是指一类无形的界面,相对于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简称GUI)而言。GUI要求用户必须先学习软件开发者预先设置好的操作,而NUI则只需要人们以最自然的交流方式(如语言和文字)与机器互动。譬如,用户細鼠标、键盘等输人设备操纵PC机,这是一种GUI交互;若用户通过触摸、语音、手势、眼动等输入通道与机器交互,就是一种NUI交互。

微软公司推出的Microsoft Surface、苹果公司的iPhone系列、三星GalaxyS4的眼动追踪等自然用户界面设计产品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广泛、影响深刻。

自然用户界面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已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 智能手机、智能手表、智能电视、平板电脑等设备均具有自然用户界面的功能属性,备受国内外大学生的喜爱。这些设备允许用户使用触、摸、划等身体动作及语言进行输人,使得用户与设备之间的交互更加的便捷、自然、直观和高效。

自然用户界面在高等教育的应用案例举不胜数,如斯坦福大学研发的“金刚狼(Wolverine)”模拟抓取动作、香港理工大学护理专业学生使用触觉反馈系统作鼻胃管训练等。自然用户界面让我们的高等教育变得更加直观化、智能化和人性化,其在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实践方面占据重要位置。

未来,自然用户界面与高等教育的联系将更加紧密。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与往期报告类似,《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预测了未来5年内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依据时间的变化,这些趋势被划分为近期趋势、中期趋势和远期趋势三类。近四年(2014-2017)预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比较,具体如表2所示。

三、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呈现的新趋势

伴随上述关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呈现新的发展趋势。与往期报告类似,《2017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预测了未来5年内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所呈现的发展新趋势。依据时间的变化,这些趋势被划分为近期趋势、中期趋势和远期趋势三类。近四年(2014-2017)预测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比较,具体如表2所示。

1、近期趋势: 混合学习设计(Blended Learning Designs)、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

2014、2015、2016、2017年连续四年把“混合学习”作为近期趋势预测。未来1至2年,混合学习将是高校学生普遍采用的主流学习范式。混合学习简称B-Learning,其实质是有效整合面对面学习与在线学习。

新兴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带来了传统学习方式的变革,传统面对面的课堂学习方式已不能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而在线学习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需求,二者整合而成的混合学习已然成为当前主要的学习范式。在混合学习设计方面,教师可以将国家精品课程、大学生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线上学习资源与线下学习活动有效整合,以满足高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2014和2015年的报告均将“协作学习”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近期趋势。 未来1-2年高等教育将非常重视协作学习。协作学习是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为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最大化个人和他人习得成果而合作互助的一切相关行为。由此可见,协作学习以异质小组成员之间的协作为主,强调小组活动;协作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小组共同的学习目标,体现了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协作学习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使得个人得到最大化发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社会性软件和各类数字化设备在高等教育中的普及,远程协作学习必将成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趋势。

2、中期趋势: 曰益重视学习测量(Growing Focuson Measuring Learning)、重新设计学习空间(Redesigning Learning Spaces)

近三年的报告均重视学习测量,2016年的报告将学习测量作为近期趋势预测的,而2015、2017年的报告是作为中期趋势预测的。未来3至5年,学习测量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将逐渐突显。学习测量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与学习结果进行客观量化的过程。在如今的 大数据 时代,学习测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刻。 云计算 、数据挖掘、学习分析、自适应学习、MOOC等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均以学习测量为前提,学习测量也已成为数据测量与评价的关键环节。

之,学习测量着重于学习过程中数据的收集,是进行科学化、精准化学习分析的基础,它关系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 伴随学习测量的日益发展,数据支持下的学习测量未来将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趋势。

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在2015年是作为近期趋势预测的,而在2016、2017年是作为中期趋势预测的。该报告预测,未来3至5年,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将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伴随技术的演变,学习者的学习空间也在发生变化,已从有限的物理空间向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网络空间拓展。从物理空间到网络空间,学习环境、学习策略与方法也有所变换,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就显得极为重要。

重新设计的教育环境将以更大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多种设备的使用,来支持基于项目的交互;通过升级无线网络带宽打造“智能教室”,以支持网络会议和其他远程协作交流。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如何重新设计学习空间,将成为国内外学者探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3、远期趋势: 推动创新文化(Advancing Culturesof Innovation)、深度学习方法(Deeper Learning Approaches)

从2015年起,报告连续三次将推动创新文化列为远期趋势,未来5年后才能在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实现。创新文化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末就有学者对其做了相关研究。

关于创新文化的内涵,吴金希认为创新文化主要体现在知识的创造和生产、知识的应用和商业化、知识的消费和扩散过程之中。创新文化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成为创新型国家,而创新文化的推动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促进作用,高等教育的创新文化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孵化基地,在创新人才发展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是推动创新文化发展的沃土,而创新文化则是高等教育发展之根基。

深度学习方法在2016年作为中期趋势被预测,而在本报告是作为远期趋势被预测,未来5年后才能在高等教育中得以实现。 20世纪50年代中期,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首次提出并阐述了深度学习和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这两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浅层学习,深度学习更关注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报告指出,威廉和弗洛拉休利特基金会(William and Flora Hewlett Foundation)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界定: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协作和自主学习来掌握学习内容。通过深度学习方法,学习者能够批判性地分析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从而获得对知识的全面、深入理解,最终完成学习迁移与创新。 深度学习方法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影响日益深刻,未来将成为我们深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四、新兴技术在高等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伴随新兴技术的日新月异,高等教育未来将呈现上述三大发展趋势,这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还将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包括可解决的挑战、困难的挑战和严峻的挑战三类。

可解决的挑战包括提升数字素养、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 困难的挑战有两项: 成就差异、推动数字公平。严峻的挑战有两项:管理知识老化、重塑教育者角色。其中,成就差异、推动数字公平和管理知识老化是第一次预测。

1、可解决的挑战: 提升数字素养(Improving Digital Literacy)、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Blending Formal and Informal Learming)

2014年的报告指出,教师数字素养偏低。2015、2016、2017年的报告连续三年把“提升数字素养”作为可解决的挑战,所不同的是本报告更强调高校学习者数字素养的提升。在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数字素养已经成为每个学习者的基本素养。对于学习者而言,数字素养水平直接关系到自身的专业发展、课程设计、问题解决、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 因此,学习者数字素养的提升亟待解决。

报告指出,数字素养超越了单一科技技能的获得,是对数字化环境的更深层次理解、本能适应新环境并与他人共同创造新内容的能力。学习者为了适应未来社会所带来的各种挑战,只有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

“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是报告提出的另一项可解决的挑战,这一挑战与2015、2016年的报告相似。伴随技术的变革与学习形式的多样化,正式学习已不能完全适应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也不能独自承担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职责。此时,非正式学习应运而生。

非正式学习不是作为正式学习的补充方式存在的,而是学习者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主流学习范式。另外,非正式学习具有个性化、多元化、社会性、随机性、共享性、参与性等特点,不受学习时间和场地的控制,是学习者自然选择的一种学习方式。

许多专家相信,混合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能够营造培育实验精神、好奇心,以及创造力的高等教育环境。 未来,高等教育机构将为学习者创造更多的非正式学习机会,并采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整合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以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

2、困难的挑战: 成就差异(Achievement Gap)、推动数字公平(Advancing Digital Equity)

“成就差异”作为困难的挑战在报告中是首次被关注。成就差异也被称为学业完成差异(College Completion Gap),反映了学习群体之间在人学与学业成就方面的差异,这些学生群体由社会经济地位、种族、民族或性别决定。新兴技术的发展与学习资源的开放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成就差异,但对于某些群体而言,还存在教育公平的问题。

要实现教育公平,就要解决成就差异。 教育成就的群体性差异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议题。除了群体自身因素外,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学校教育等均影响教育成就的群体性差异。

对于高等教育而言,高等教育面临的挑战是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求,除需要更灵活的学位计划外,也需要个性化学习策略和数据驱动的学生支持系统。

“推动数字公平”是报告预测的另一项困难的挑战,也是首次提及。 已有研究显示,关于数字公平的内涵界定并不多,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个术语“数字鸿沟”却很常见。数字鸿沟是人们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和利用信息所呈现出的信息贫富差距,而数字公平则是消除信息贫富差距。因此,大家一致认为,只有消除数字鸿沟,才能实现数字公平。

伴随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加快发展,信息技术在推动数字公平方面的潜力得到了普遍认可,是实现数字公平的有效路径。信息技术在促进低学历、低收入、偏远地区的学习者使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残疾学生使用网络学习的机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在实现数字公平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3、严峻的挑战: 管理知识老化(Managing Knowledge Obsolescence)、重塑教育者角色(Rethinking the Roles of Educators)

“管理知识老化”的英文也可译作“管理知识荒废”“管理知识过时”。“管理知识老化”是高等教育未来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在报告中也是首次提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技术与知识更新的速度远大于人们积累的速度,往往会出现技术落后和知识老化的现象。知识老化是客观存在的,技术发展越快,知识老化的速度也越快。当一种新的技术出现时,先前的技术将被淘汰,教师还需要进行新一轮的学习,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

对高校而言,如何应对技术知识的老化现象? 我们认为,高校在采用一种新技术之前,对该技术引入之后的教学效果、使用寿命、投入经费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值越高的技术,其被采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另外,在人才培养方面,高等教育应注重智慧教育,强调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才能应对知识老化。

“重塑教育者角色”是高等教育未来面临的又一严峻挑战。 国内外学者一致认为,教师的角色在发生变化。在移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台数字化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资源。大学生不仅获取资源,还创造资源,大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

因此,教师不再是学习者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教师的角色因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需求而适时转变。教师在未来教育中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我们无法预测的。但我们确定的是,教师的角色是值得我们重新思考的。为了探讨教师的角色,高校也需要积极寻找和创设教师的不同角色定位,教师如何在科研与教学之间保持平衡,抑或二选其一。

五、启示

综上所述,该报告详细阐述了高等教育未来所采用的六项新兴技术,以及所呈现的三类发展趋势和面临的三类挑战。 这些研究成果对高等教育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和定位人才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尤其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所面临的三类挑战,值得我们去做更深人的思考与探究。笔者在解读该报告的基础上,总结了高等教育未来发展三个方面的启示,亦可作为高等教育未来发展迎接挑战的对策建议,具体内容如下。

1、构建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促进非正式学习有效发展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可见,在倡导终身学习的时代背景下,非正式学习的作用日益突显,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也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

所谓非正式学习成果, 是伴随学习者的生活、工作而产生的、随意的学习,其成果形式可以表现为经验、能力、培训证书、资格证书等,其中经验与能力是隐性的成果表现形式。关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尚未成熟,还需要我们继续探究。总之,构建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制度,有利于高校或其他机构之间的学分互认与转换,以促进非正式学习的有效发展。

2、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引领教育均衡发展

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高等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一剂良药,也是高等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方法。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创新前沿……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

可见,无论是在国家政策上,还是在发展需求上,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是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带动高等教育的全面变革,从而提高教10育质量。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要在运用技术改善“教与学环境”和“教与学方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去实现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创建支持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环境与资源,提供多元化的教与学模式,协调好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数字公平,最终引领高等教育均衡发展。

3、注重开展智慧教育,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智慧教育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报告曾多次预测高等教育所采用的智慧技术,如矢量图、多模态界面、快速原型、姿势计算、物联网、情感计算、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和自然用户界面等,这些智慧技术为高等教育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在智慧技术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的时代,高等教育应注重开展智慧教育。 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从而提升成才期望,即培养具有高智能和高创造力的人。

通过开展智慧教育,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只有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学习者学会学习,才能应对知识老化现象。在我国,关于智慧教育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未来智慧教育的发展还将面临多方面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才能全面实施。

随意打赏

教育行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