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在平日忙碌的工作生活中,人们熬着最深的夜,或许还敷着最贵的面膜,但对自身身体机能的关注可谓少之又少,只有当身体亮起“红灯”的时候才匆忙就医,可往往就错过了最佳的医治时间。这时, 健康管理 或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近年来,“ 健康小屋 ”这一看似新鲜的物种在全国各地的社区、社康中心等悄然兴起,喊起了“在家门口管理全民健康”的口号。简单地说,健康小屋就是用于人们体检测量、干预指导、健康宣教等的场所。其主要目的通过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对慢病人群进行筛查,提供就医指导、就医预约,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让人们能就近将自己的健康“管起来”,是一项惠民便民工程。

可实际上,健康小屋对于人们健康的管理有多少效用?把自身健康交给健康小屋是否靠谱?为了一探究竟,亿欧大健康实地探访了北京四家健康小屋,分别是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左家庄社区卫生服务站、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国贸附近地图上显示“健康小屋”字样的地点。

实地体验关键词:冷清、鸡肋

值得注意的是,左家庄社区卫生服务站规模较小,并未设置健康小屋,而位于国贸的“健康小屋”也大门紧闭。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均是设置在机构内部,作为一个服务板块。 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导诊护士将亿欧大健康带领至健康小屋内,只见屋内摆放了身高测量仪、体重秤、血压计三样测量设备,但空无一人。

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与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同的是,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也是作为该机构内部的一个服务场景,并且这两个服务中心都是多楼层结构。

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不同的是,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小屋与其全科诊室相连,屋内器械较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 摆放了人体成分分析仪、微循环检测、动脉硬化检测、心理健康测试仪、中医体质识别、肺功能和心血管检测7台设备,分别对应7个检测项目。

据了解,健康小屋基本形态基本可分为三种:普及型、适用型和专业型,三种类型的健康小屋按照配置、使用地点的不同而产生分异。这样来看,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普及型健康小屋的典型案例,而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则是适用型。

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由于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所涉及项目较多,亿欧大健康进阶体验了“中医体质识别”检测。根据护士指引,这一项目在仪器上完成33道问答题后,便可以收到机器出具的“中医体质辨识测试报告单”。随后护士表示:“报告单居民可以打印带走。”此外还反复强调,检测结果“仅供参考”。

结束检测后,亿欧大健康又在屋内停留了十几分钟,观察到大约有三位老人前来就诊,在简单和护士打过招呼后,都径直穿过健康小屋,走向全科家庭医生诊室,均没有进行健康监测。

健康小屋大多是“摆设”,服务链条不完整

总结下来,亿欧大健康所走访的健康小屋,人员流动不多,环境较“冷清”,具体总结为以下三点。

1、铺设广,但多为“摆设”

据公开记载,仅2013年到2018年一季度,各级政府卫计委(局)统一采购的健康一体机就超过17万台,金额累计13.8亿元。在北京2011至2012年间,市级政府曾投入3000万元为全市正常运行的32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健康自助设备。

如此巨额的投入和超过300家的健康小屋布局,足以证明政府对这一服务形态的重视,但就亿欧大健康实地体验来看,健康小屋的使用情况并不如推出时所期望的那样:通过健康监测和健康教育,对慢病人群进行筛查、就医指导、预约等服务。 要涉及到这一层面的服务,离不开技术、数据和医疗服务三方贯穿的支撑,而这一支撑又是建立在大量的检测行为上的,这也是健康小屋多沦为“摆设”的一大原因。

2、服务频次低、链条不完整

这一特征表现之一在于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并且在亿欧大健康体验检测后,也并未有医护人员提出要针对检测结果进行指导和干预。 这就导致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场景里,即使已经完成居民的健康数据收集,也并没有再延伸到下游的医疗服务上,造成服务链条断裂。

由于西三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健康小屋是与全科诊室相连,这一情况会比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更好一些。然而,这一现象对于普及型健康小屋十分不乐观。由于引进的检测设备较少,国内例如建国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普及型健康小屋,最终沦为了市民“家门口的体检诊所”。

3、定位跑偏,供给侧和需求侧主动性差

在体验期间,健康小屋内的护士告诉亿欧大健康,屋内的检测并不是必须项目,一般居民提出想要检测时她们才会辅助进行,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引入仪器的时间也不长。另外据亿欧大健康所观察,进入健康小屋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这似乎符合了健康小屋定位“慢病人群”管理的角色,但从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落入了当下慢病管理“科学性差、依从性低”的怪圈。

服务方没有动力提供“一揽子”服务,而是往往只专注于例如“问诊”的单一环节;需求方也始终弄不明白:健康小屋内的几件仪器,如何能辅助医生更好地管理我的健康?

更为重要的是,健康小屋本身、屋内的医疗器械、所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和患者,没有在医疗产业中构成完整的服务和产业闭环,最终落成了政府“单方投入”而效果不达预期的局面。

未来:“鸡肋”实有用武之地

从打造健康小屋的出发点来说,政府层面希望通过基层医疗服务机构这层介质,完善诊前闭环。而据多位医疗从业者和亿欧大健康的反馈,并不太了解健康小屋,甚至不知道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一形态——健康小屋成了一个“冷门”的服务场景。

据报道数据显示,仅2013年到2018年一季度,各级政府卫计委(局)统一采购的健康一体机就已经累计超17万台,政府所投入采购金额累计约14亿元。

但如此巨额的投入,在亿欧大健康的实地体验和其他媒体的报道反馈下,所得效果并不匹配。此前有媒体曝出,常见情况是健康小屋里的设备大部分都被放在了村卫生室的设备科(仓库)里,成了“面子工程”。

政府投入近14亿元打造的“健康小屋”,不应该成为行业口中的“鸡肋”。

若从健康小屋向上游延伸,可以看见由上游健康一体机生产制造、销售、下游服务构成的产业链,而这条产业链所衍生出的发展空间,对于医疗行业发展,并不“鸡肋”。

超10亿资金投入,健康小屋成了“鸡肋”?

经盘点,国内共有33家健康一体机生产厂家。通过与政府合作打造健康小屋,对于上游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能够起到带动作用。此外,健康一体机正在不断朝着智能化、云化的方向发展这一趋势,也能够为产业链发展助力不少。

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健康医疗大数据市场增长速度预计为77.9%,增速远高于医疗信息化整体水平及其它行业,未来三年预计保持60%以上的增长率。同时 ,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延伸到的基层医疗市场,占据了中国医疗界“大半壁江山”。 因此,亿欧大健康认为,在当下看来“冷冷清清”的健康小屋,存在着三大潜在机遇。

1、居民健康数据的应用,还远没有充分被调动。 首先是居民健康数据采集仍未规范化,其次是数据采集和应用的断层。上游的器械生产企业成为了医疗健康数据的入口,下游的医疗服务机构以及监管服务方,则是医疗健康数据的应用角色。不管是居民健康数据的横向流通,还是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到上级医院的流通,由此导向的精准用药、医保精准控费等服务均是海量的市场空间。

2、健康小屋将成为中国基层“智慧医疗”的起点。 就中国目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状况来看,虽然已有较长时间的信息化基础,但从信息化向智慧化跨越的尝试却屈指可数。而这一风向,在近年却越演越烈。在新技术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应用仍未深入到基层的背景下,健康小屋或许可以朝着智能方向升级,从而切入整个基层医疗服务环节的智能升级,最终推动医疗服务行业效率的提升。

3、健康小屋有望改变社会卫生服务格局。 新医改背景下,国家大力倡导基层首诊、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和分级诊疗。回归健康小屋的核心价值,在于抓好疾病前端的管理和预防环节、统筹居民医疗健康数据,最终离“大健康”更近一步。更重要的是,这并不是单单一间健康小屋能够在一朝一夕实现的,从长远看,这给具有技术壁垒的科技型创业公司,开放了入局的机会。

健康小屋虽然是政府引导的“民生工程”,但并非不能延伸市场化。健康小屋的“能量”不可小觑。只是,在这一形态的前进路途中,政策和监管层仍然是“背后的手”。

编辑:郭铭梓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随意打赏

支付宝用户超10亿健康管理机构鸡肋鸡肋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