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何必道德绑架特斯拉
作者丨周到
编辑丨张嫣
在宣布“捐款500万元抗击疫情”之前, 特斯拉 正在中国经历一次“舆论讨伐”。在数十家车企捐款、捐物的背景下,“为何特斯拉不捐款?”的疑问声出现在网络与部分媒体上。
事实上在1月28日便有车主发现,该公司开始为所有中国特斯拉车主提供其超级充电网络的免费充电服务,当时,特斯拉官方微博、官方网站此前并没有特别宣布,只在车机上进行了推送。于是一部分舆论声音认为:一群企业“掏出真金白银”,而特斯拉“只提供免费充电”属于“讨巧式捐款”。
有些文章不仅拿特斯拉与已经官宣捐款的企业进行对比,甚至指责其提供免费充电的措施是“蹭热度”、“为人员流动提供便利,阻碍传染隔离与病毒防控形势”。
但事情很快翻转。
在1月30日下午,微博企业认证账号@特斯拉正式发布消息称,该公司宣布捐助500万元人民币用于疾控机构对抗疫情,并拨付500万元补贴超充费用。此举总算是为2020第一场“逼捐”风波,画上了一个句号。
(企业认证账号@特斯拉截图)
一家企业的慈善行为,是需要进行充分评估讨论的结果。这其中,不同企业需要经历的流程节点不同,最终肯定会导致时间长短不一样。因此,有些人也不用争辩说“特斯拉迫于媒体压力捐款”。 毕竟稍有常识的职场人就知道,在一家大企业里,要在2天内拨付几百万的巨款有多难。
尽管道理大家都懂,但在过去一段时间,向企业、明星进行“逼捐”与道德绑架的行为并不罕见。12年前的汶川地震,“某某明星才捐了几万元”等嘲讽至今不绝于耳。至今在百度上搜索“周杰伦 汶川地震 捐款”等关键词,依旧能看到不少自媒体和个人,言之凿凿地声称这位为地震捐款超过4000万元的华语乐坛巨星,“只捐了5万”。
对于很多人来说,监督明星、企业(尤其是民营、外资企业)所带来的门槛与成本,远低于去监督高高在上主管机构与近在咫尺的地方政府。 但他们往往忽略了,一家公司存在的意义,并不是承担慈善机构的职责去“兼济天下”。
亿欧汽车倡导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履行社会责任,但我们更一贯主张: 在合法合规的经营活动中,一家汽车领域公司为其员工提供合理的报酬,为其上下游企业和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并依据自身能力提供科技出行领域的创新——便是其最大的社会价值。
有意思的是,不少人对于特斯拉这家公司的情感十分复杂。这一次矛头指向特斯拉或许也并不出人意料。
在看到了其获得了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在土地、政策和银行资金方面的支持后,一部分评价认为:中国“有恩于”特斯拉。面对疫情形势,特斯拉需要捐款“报恩”。但这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朴素情感放到企业经营活动乃至国际贸易中,就显得有些太过简单。中国政府引进特斯拉,一方面是基于汽车产业对外开放的承诺,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培养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的考虑。 正所谓在商言商,大家明明在谈钱,怎么突然就变成谈感情了?
尽管过去的2019年中国汽车产业被认为已经“见底”。但开年的 冠状病毒 疫情告诉我们,“地狱不止18层”。
目前,各大车企不仅推迟了复工时间,遍及全国的汽车4S店、展厅的开业也已经被无限期推后。事实上这些门店开业后,到底能迎来多少顾客尚属未知。同时,围绕汽车新品发布,促销的一系列媒体活动,也都延期。因此可以预见,2020年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中国车市,成绩单一定不会好看。
由此继续推断,不仅限于汽车企业,整个汽车产业链条上各类公司都在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是依附汽车产业链而生存的中小型企业,如何熬过未来几个月是今后一段时间工作的核心目标。 如此看来,相比较去道德绑架一家已经落地中国的外资车企,值得我们关心的事情还很多。
编辑:张嫣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