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汽车的风口在哪里?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健康汽车的风口在哪里?

【编者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场疫情成为了催化剂,一些潜在的行业发展机会正在被催熟。因疫情而起,“健康 汽车 ”的概念一再被提及。我们有必要认真思考一下,“健康汽车”这一潜在风口的脉络究竟是怎样的,有可能张网已待吗?

本文转自“童济仁汽车评论”,作者李梦晨,原标题《健康汽车的风口在哪里?》经亿欧编辑,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汽车,本质上仍然是满足用户需求的一种商品。

如果问消费者,对于一辆汽车有着怎样的需求。一千个消费者,会有一千个眼中的“哈姆雷特”。

但汽车制造商能够满足的产品需求,是一步一步演化来的。先满足眼前的、临时的,再着眼于长期的、未来的。

健康,是被疫情催化出来的汽车新需求,但也可能成为改变汽车消费观、解决汽车同质化的未来切口。

我们需要怎样的健康汽车?

汽车要加上“健康”的标签,也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我们简单追溯一番,无车到有车,汽车承载了用户最朴素的实用主义。从A点到B点,有一个独立空间,遮风挡雨,四季如春,不狼狈,也不易生病。

这个时候,汽车解决了最基本的出行问题。

当与汽车接触的时间越来越久,消费者的产品需求也变得越来越细化。

比如,消费者开始关注汽车材料有没有异味,会不会挥发出有毒物资。这里有一个社会背景,装修材料有毒物质危害健康的事件逐渐被重视,人们也更加重视车内材料健康安全。

中汽研 主导定义了一个概念,“中国汽车健康指数”。

在官方的测定范围中,包含了五个评价维度,分别是车内挥发性有机物(VOC)、车内气味强度(VOI)、车辆电磁辐射(EMR)、车内颗粒物(PM)、车内致敏风险(VAR)。

显而易见的,“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所关注的,正是车内材料的健康安全问题。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健康汽车”的第一阶段需求。

之后,雾霾问题成为热点。那个时候,能够过滤PM2.5的高规格口罩已经成为“硬通货”。

汽车制造商也随着用户的即时需求应时而为,适时推出了可以过滤PM2.5的“健康汽车”,主推的产品点正是营造一个空气清新的车内环境,其本质上,仍是升级了空调滤芯。

相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了疫情期间。当新冠病毒猖獗之时,“防疫”成为了最即时、最爆款的产品需求。

汽车制造商“借力打力”,此时为消费者升级更高级别的空调滤芯,是一件讨喜的事情。

不过,围绕着CN95概念上的争议是另一个话题了。愿意为消费者做一些事情,终究还是值得鼓励的。

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健康汽车”的第二阶段需求。从拒绝车内材料危害,到抵御车外环境污染,用户的健康需求在升级,也在丰富。

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点,以上产品进化方向皆与“热点需求”有关。

当雾霾或病毒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话题时,汽车制造商才开始行动。这并不是说汽车制造商行动迟缓,而是需要直面一个问题,“健康汽车”的概念一直被动着踽踽前行。主动进化,快速发展的时机似乎还没有到来。

这次疫情对人们的认知冲击,会不会为“健康汽车”提前打开一条快速发展的通道呢?机会是存在的,而且蓄势待发。

毕竟,如果跨越到第三阶段的产品需求,“健康汽车”的概念还将极大丰富,可想象的空间将进一步放大。

汽车与大健康行业的一次握手

在第三阶段需求中,“健康汽车”应该是汽车与大健康行业的一次跨界大融合。

用户的需求不止于“消除有害物质”,对车内乘员身体健康的关注与监测,更符合“ 万物互联 ”的未来趋势。这又让健康汽车与智能汽车、网联汽车密不可分。

一句话总结,汽车未来承担的一个身份是“健康管家”。

让我们推倒约束、尽情想象,“健康汽车”未来进化的发展趋势可能有如下趋势。

1. 带自洁功能的汽车内饰

过去消费者对于内饰材质的评价标准可能是“软不软、用了多少皮、是不是有精致缝线”。但是,当内饰材质带有抗菌抑菌功能时,消费者评价内饰的维度将会发生根本改变。

汽车内饰材质的变革,是从源头出发,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抗菌剂,让汽车内饰中与人体密切接触的部位,具备抑菌或者杀灭表面细菌的功能,对于驾乘人员的健康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不是豪华,可能不再是消费者关注内饰的首要条件,是不是具备抗菌能力,会成为新的关注热点。

2. 车载生命健康状态监测系统

借助车规级健康体征传感器,实时监测用户的各项健康指标,诸如体温、心率、血压、体内酒精含量、大脑疲劳程度等。

这类基础监测十分有必要。体温、心率、血压,甚至于血糖等指标,可以帮助车主进行自我健康管理,而车内座椅这样的结构,也适合于安装一些传感器,使用场景的技术性落地并不难。

同时,将所有的监测指数通过特定算法整合成为“身体能量指数”,让用户直观了解并快速调节身体状态。

也可以包括酒精含量监测,当驾驶者饮酒过度时,车辆可以自动锁止,不予发动。

此外,如果监测到驾驶者过于疲劳,车辆可以发出警报,主动提醒驾驶者休息,甚至于当驾驶者出现短暂瞌睡的情况时,也可以即时接管驾驶。

3. 与专业医疗机构网联化

除了车辆本身具备的健康监测与管理功能以外,汽车必然是未来“万物互联”框架下的重要角色之一。

汽车再不是一个孤立的点,而需要实时与外界进行信息沟通。

针对车内用户的健康情况,车辆既可以直接给出建议,也可以远程连线专业医生,还可以与家里的健康监测设备“互通有无”,给予更全面的判断。

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时,车辆都可以迅速联系就近的医疗机构,并将实际情况即时地发送给接手的专业医生。

这个时候,已经不局限于“健康”的概念了,而是“救命”的关键作用。

我们可以做出判断,汽车与大健康行业需要打破壁垒、共享数据,而承托于汽车这一载体上的新兴服务,大健康将占有可观的份额。

由此催生的,起码有两大潜在市场。

1. 相关供应商的崛起

在汽车供应链体系中,与医疗、健康相关的材料供应商、传感器供应商、健康算法供应商可能会迅速成长。同时,在系统层级,在 智能座舱 的大盘子下,相关的内饰供应商、座椅供应商等,也会将健康监测功能,作为增强溢价能力的重要卖点。

目前,这一领域几乎还是空白,机会很大。

2. 相关增值服务的崛起

在汽车增值服务领域,在车载大健康硬件监测背后的服务提供者,比如专业的医疗机构或医疗专家,有着较大的市场缺口,发展空间可期。

毕竟,因服务产生的价值,远比卖出一辆车的利润更大,更有潜力。

未来汽车有价值的点在哪里?

写到这里,一定会引出另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未来,汽车的价值点在哪里?

这几乎是一种焦虑情绪的贩卖,如果说“制造汽车”没有价值了,或者说,价值被挤压得越来越少了,汽车还有未来吗?

比如在宝马集团公布的2019年财报终,全年营收为1042.1亿欧元,而盈利是50.22亿欧元,这个比例低于5%。作为一个豪华品牌,这样的盈利能力,与其品牌价值、单车售价并不匹配。

在产品越来越同质化的背景下,纵使有品牌高度加持,但制造汽车、出售汽车的利润仍在不断被挤压。可以想见,在更低价位段,又没有品牌支撑力,为单薄利润的厮杀只会更加惨烈。

随着电动化趋势的加速,汽车同质化的情况还将越发突显。因为电动车的结构更简单,行业的技术瓶颈也更清晰,但凡供应链有所突破,整个行业都将受益,几乎是齐步走、共进退的。

但我们一定还会努力追逐差异化,这是利润的分水岭。

既然汽车的“下层结构”越发同质化了,那么彼此角逐的高地势必转移到“上层内容”。

至于上层内容提供的是什么?答案是衍生而来的服务差异化。

比如,在拉不开差距的“下层结构”基础上,发散开一些定制包,诸如健康包、娱乐包、科技包,对“上层内容”推进服务增值。

但变数就在于,汽车制造商的专业能力还是“制造汽车”。当衍生价值摇摆到不熟悉的服务领域时,那就需要面对复杂的变局与挑战,更大的蛋糕是制造商吃掉,还是被第三方承包商瓜分,这是个问题。

多数汽车制造商的转型逻辑是正确的,在未来,要将自己锁定为“出行服务提供者”,在服务中赚取更高的价值。

而在智能座舱的体系之下,为用户提供全面、专业的健康服务,是汽车产生差异化与增值的重要抓手。

从单纯的空气过滤净化,到用抗菌材质杀灭病菌源头,再到用智能交互与网联的思维对人体健康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直到将其放进物联网的体系下与大健康产业联动,我们真正需要的健康汽车,才能一步步实现。

本文经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亿欧立场。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随意打赏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