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24林捷:无人便利店先验证再扩张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简24林捷:无人便利店先验证再扩张

距离林捷创立的第一家无人便利店“简24”开业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

据了解,尽管目前只有一家门店,林捷在今年年初还是获得了资本 千万美元级别的投资 ,他选择不透露具体金额是因为后续还会有资本跟进。眼见着同样打着“商品识别”的其他无人便利店迅速复制落地,或者动不动丢出要开几百家的豪言壮语,林捷倒也不慌张,他向亿邦动力网解释,这样的自信来自于他对于零售本质的理解,所以他坚持稳扎稳打。

一个重力感应器只要几块钱?一个无人便利店技术改造应该花多少钱?林捷讲述了他的简24以及无人便利店的逻辑。

对标amazon go:

商品识别与人匹配有多难

2017年亚马逊的Amazon Go无人商店引起关注,“no lines,no cash”的方案让业界大呼亚马逊将对线下零售业带来巨大冲击。

没过多久这一波风就刮倒了中国。

林捷很自信地告诉亿邦动力网, 简24是与Amazon Go模式最相似的无人便利店。

主要可以从三个维度对比:

面积: 目前简24第一家门店占地面积为100平方米,这与目前市场上5平方米、10平方米的无人便利店不同。Amazon Go的面积为160平方米,其中有还包括一个30平方米左右与卖场隔离的坐席间。

SKU: 简24目前共有1500个SKU,其中生鲜产品占比40%、酸奶、盒饭、关东煮等品类占比40%,剩下的为常规商品。目前市场上的无人便利店品类仅为200个~300个SKU不等。

技术: 视觉识别。林捷介绍,目前国内的无人便利店普遍还是使用RFID技术或者扫码购来完成交易。而简24不仅可以做商品识别,重点是做到商品与人的匹配。

林捷认为大众对视觉识别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刷脸”上, 实际上“刷脸”是视觉识别里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功能。

“对无人便利店来说,不是你刷一下脸进门,出门时刷一下脸就支付那么简单,还有很多难题:比如多人同时入场如何识别?消费者带个帽子怎么识别?消费者的脸和他拿的商品怎么匹配等等。”

林捷坦承要完成商品识别与人匹配太难了。

商品识别主要涉及计算机视觉,是对货架上商品信息变更的识别。

亚马逊Amazon Go是利用 感测融合技术 ,通过 手势识别、红外传感器、压力感应装置、荷载传感器 来判断用户 取走了哪些商品以及放回了多少商品 。

然而Amazon Go的技术成本太高。为了在有限的成本里完成店铺的改造,简24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技术的研发和升级上。

据林捷介绍,目前简24团队共有50人的技术团队,第二代店铺所有的技术从视觉到硬件都为自主开发。

简24第一家店铺内部共设有30余个摄像头,这些摄像头除了负责面部识别、消费者的体态识别以及商品识别。

商品货架上的重力感应器则是林捷在淘宝上几块钱买回来的,他说精准到毫克的重力感应器的确会贵一些,但是货架对于精准度的需求并没有那么高,经过技术团队的功能师测试组装,设计集成线路板后搭建自主的货架。“自主设计货架是要保证货架能容纳感应器的线路。”林捷解释。

所以消费者在拿起货品后, 可以通过货位与货架重量感应识别商品,这是第一道防线;视觉则作为第二道防线保证商品识别的准确性。

技术or运营?

无人便利店的门槛在哪儿

尽管技术的自主拥有看似给简24建立了自己的壁垒,但是林捷认为对于无人便利店来说真正的技术壁垒在于“思路”。

“匹配人和商品这件事有一千种方法,每种方法成本不一样、实施路径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所谓思路是指你能否找到一种成本最优、效益最高的方法。”

在当前技术的瓶颈下,林捷也不完全是个较真的“极客”。他认为有些问题如果技术暂时无法解决,就通过运营来解决。

比如困扰不少无人便利店的“多人场景”的问题,很多企业头疼如果很多人同时拿一个货架的产品无法识别怎么办,林捷说,这种场面问题亚马逊的200多位科学家花费3年的时间都没有解决,你为什么要纠结?

“我们让运营人员指导消费者排队就好了,大家排队拿东西最后在购物上的单位时间依然很短。"

这也体现了林捷自己对于“无人便利店”的理解。

他说无人便利店并不是“无人值守” 。“直白地说,我是个会卖关东煮的百平方米的便利店,一定会有打扫卫生、整理货架的工作人员,我只是没有收银员。”

林捷表示,目前简24店铺里共有5位工作人员,2人一班轮值(午餐高峰期时偶尔为3人)。

另外据林捷介绍, 简24拥有非常完整的用户浏览数据和视觉数据 ,这不只是一张用户的脸部画像,而是他的整个体态以及对商品的反应。“我们会根据这些数据慢慢做一些营销和推广, 同时我们还做了货架全面系统, 它会根据用户在每个货架前面停留的热力图,然后去调整货架上面的商品。”

成本控制:

无法迅速复制的理由

无人便利店听起来极为“高大上”,各种生物识别、视觉识别、重力感应技术让其感觉“很贵

但在林捷看来,现在做的无人便利店未来是要当作便利店的解决方案来复制和落地的,一个单价上百万的无人便利店并没有太大的意义。

在回应三个月仅开一家线下店时,林捷告诉亿邦动力网,如果不计算成本简24也可以快速复制,但是在控制成本的情况下保证准确率却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需要不断地进行算法迭代。”

“你用一个1.5万元的摄像头和500元摄像头效果肯定不一样,但是在零售店场景下动辄使用高价的硬件,根本收不回投资。”

同时RFID技术方案的每个标签需要约0.5元的成本,这让普通的便利店也无法承受。

林捷吐槽称,有同行为了做到更好的商品识别就把本应该是5-6层的货架设计成为4曾,这样层高高一些,能够方更多的摄像头与商品识别的硬件。“但这样非常损伤便利店的坪效,一个便利店面积本身就不大,少一层货架就会减少SKU,这种得不偿失的行为并不适合零售行业。”

所以在林捷的规划中, 在一百平方米的规模便利店改造成本应该控制在十万元以内才合理, 更小面积的店铺,如5平方米以内的店铺成本不应该超过四万元。

不过这也不代表简24注定“慢成长”,林捷表示, 2018年简24的目标是线下店200家 ,“我们要把技术和体验打磨到能够复制的时候去快速扩张。”

随意打赏

无人便利店加盟小便利店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