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世界500强中国企业的“亚健康”
上个月新出炉的《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发生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变化。129家中国企业上榜,首次超过美国(121家),这确实是一个历史性的逆转。消息公布那天,朋友圈刷屏了。
同胞们喜大普奔,特别是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似乎我们获得了一次重大胜利。但如果仔细看看榜单,就得在高兴之余,保持几分冷静,增加几分谦逊。
中国企业犹如正迅速生长的少年,涨势虽喜人,却具有与中国少年儿童健康问题相似的特点——“小胖墩儿”、“小眼镜”、“豆芽菜”偏多,存在一定的亚健康状态。
现象一“小胖墩儿”:企业体量大,但是虚胖, 盈利 能力不强
从整体看,世界500强中,中国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较低。其中,销售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特别能体现企业经营状况的优劣。
有的企业甚至为了追求500强名次,快速扩张、收购兼并,但随着体量的增大,盈利水平降低,成长之痛日益凸显,企业“大而不强”成了通病,特别是某些央企、国企,由于缺乏有效的竞争环境,好似圈养的野生动物,吃多动少,缺乏战斗力。个别民企为了堆大规模,采用了左手倒右手、通过关联公司大量制造贸易流水的做法,2017年上榜的中国华信能源就是一例。华信已经倒下,但华信式做法并未绝迹。
平均利润低
500强的平均利润为43亿美元,而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是35亿美元。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没有达到世界500强的平均水平。如果与美国企业相比,则存在的差距更加明显。
不计中国台湾,上榜的其他中国企业共119家,平均销售收入665亿美元,平均净资产354亿美元,平均利润35亿美元。根据这三个数据计算,上榜中国企业的平均销售收益率为5.3%,低于美国企业的7.7%和全球平均的6.6%;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是9.9%,低于美国企业的15%,也低于全球平均的12.1%。
资源垄断性行业仍是主力
从行业来看,中国的上榜企业在相当程度上集中在资源垄断性行业及金融部门,如大家熟知的“两桶油”、国电、电信运营商、五矿集团、中国铁路等,今年共有11家银行进入世界500强,其中包括传统的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国家开发银行。500强的主角始终是TA们,地位巍然不动,格局少有变化。
500强榜单中“最赚钱的50家公司”,共有12家中国公司。除了平安、阿里、腾讯,剩下的是8家大型银行和中国移动。500强中共有54家银行业公司上榜,是上榜公司最多的行业,中国的11家银行赚取的利润占全部上榜中国公司利润的47.5%。
如果不计算11家银行的利润,其他118家中国上榜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19.2亿美元。而如果不计算银行的利润,美国其他113家企业的平均利润高达52.8亿美元。也就是说,就非银行企业来说,美国企业的平均利润是中国企业的近3倍。
亏损企业多
今年500强中共有31家公司未能实现盈利。在亏损公司子榜上,刚刚出了财务丑闻的通用电气成为亏损最多公司,亏损高达223.6亿美元。中国共有12家公司亏损,中国五矿、兖矿、鞍钢、大同煤矿、冀中能源、河南能源、阳泉煤业、河钢、中化集团、中国人寿、铜陵有色、京东。其中,中国人寿保险亏损最多,接近25.7亿美元。
已经连续四年上榜的京东集团,今年的排位升至139位,较去年升了42位,但总体亏损额为3.8亿美元。
现象二“小眼镜”: 传统产业 仍是主力,缺乏战略远见和长期主义
传统产业比重大
中美两国企业都较多集中在能源矿业、商业贸易、银行、保险、航空与防务等5个产业,但是,中国有数量众多的企业来自金属制品、工程建筑、矿产冶金、汽车和房地产这几大领域,上榜美国企业在这几个领域的则极少。
在13家新上榜的中国公司中,一半仍是传统重工业。包括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山西焦煤集团、青山控股集团(钢材)、金川集团(冶金)、安徽海螺集团(水泥建材)、海亮集团(有色材料)。
另外,所有上榜的房地产企业,均来自中国。虽然地产公司都在积极转型,但多数尚处于迷茫期或摸索期。
民生、健康领域严重失位
500强中的医疗健康企业有23家。中国只有一家上榜(国药集团,169位)。
与美国相比,中国企业在民生关注度上稍显逊色。美国在保健、制药、食品等生命健康领域优势显著,且还在持续加强。包括默沙东、辉瑞制药、联合健康、CVS、强生、美敦力等。
国际化、多样性均不足
除了华为、小米、格力等新兴民营企业,大部分中国企业的主要收入都来自本土市场,国际化进程、全球性视野、包容性文化都相对欠缺。
另外,中国的500强企业只覆盖了35个行业,而美国则覆盖了72个不同领域,多样性显然差了一个级别。
现象三“豆芽菜”:涨势虽喜人,仍需健骨增肌,苦练内功
今年最亮眼的是成立才9年的小米集团上榜,列第468位,是2019年世界500强中最年轻的公司。我为小米的成长而高兴,也善意提醒一句:不必太在乎排名。这是一场看不见终点的长跑,苦练内功,才是重中之重。像华为那样管理扎实、内功过硬的企业,毕竟还是少数。
相比欧美企业,中国企业在管理、品牌等软实力方面的挑战,并不小于技术所面临的挑战。与苹果、Google、大众、奔驰等享誉国际的欧美品牌相比,不少中国企业的知晓度都非常低,甚至还没有建立起品牌意识。
MBA教育诞生于美国,已有100多年历史。这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和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领先于世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而产生的“两权分立”,即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对培养经营管理型人才产生了大量需求。
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评价,不仅是利润等硬实力,更要看品牌等软实力。因此,比“财富世界500强”榜单更具参考意义的是世界品牌排行榜,可惜品牌排行榜的“品牌”却做得远不如前者。
其中,稍有影响力的是“全球品牌价值500强”榜单,在其2019年排名中,来自中国的品牌一共有77家。我对中国企业的未来非常有信心,但相比129家,“77”这个数字更符合中国企业如今的真实实力,也更有利于中国企业保持清醒,认识差距。
因为,认识差距,才是缩小差距的第一步。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