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金融外包”助力中小银行零售转型

亿欧网  •  扫码分享
我是创始人李岩:很抱歉!给自己产品做个广告,点击进来看看。  
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金融外包”助力中小银行零售转型

“我有个手机号从90年代用到如今,是深圳的号,整天都收到‘要不要贷款’这类电话,地铁、社区的这类广告比比皆是,这说明什么?反映了消费信贷的市场需求极为旺盛、且市场竞争并不充分,但为什么过去商业银行不愿意做呢?”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直言。

局座很想笑一笑,原来——他的烦恼和我一样也!!我也每天收到“要不要贷款”的推送,只是,银行老将就是银行老将,我就没人家想得多,看得深。

日前,长沙银行王礼博士一篇《 中小银行 的转型焦虑与迷茫》引发行业热议:中小银行普遍感染上了转型的焦虑和迷茫,找不到明晰的转型路径。

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发酵,中小银行的转型如何破题?局座了解到,前兴业银行行长、现陆金所董事长李仁杰曾于日前发表一场内部演讲,这位自2002年起出任行长、带领兴业银行从资产总额不足1500亿元发展至自营资产逾5万亿元,富有创新气魄的老牌银行家如何看待“中小银行转型”这一问题,华南金融局从知情人士处获得演讲全文,在此与同志们一同分享:

一、当前经济环境下,中小银行最起码面临这三方面的挑战:

1、中小银行异地扩张恐成“接盘侠”

在国家政策和市场环境的多重影响下,银行业告别近二十年来“跑马圈地”式扩张方式,通过跨地经营、开设分支机构直接带来规模上量的发展模式受到限制。

很多银行都有着天然的规模扩张的冲动,不少从业者把“贷款规模增长”视作是自己的一张成绩单,如中小银行在开设异地分支机构后,由于人生地不熟、对异地情况不了解,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糊,往往成了当地其他银行甩包袱时候的“接盘侠”,经营效果不如“老根据地”。

2、银行业务结构快速转型难度大

金融去杠杆政策主导,MPA考核日渐趋严,银监会严格整治“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行位,同业和表外理财业务发展受限,要求资金脱虚向实。持续推进减费让利,中间业务收费受到限制。传统贷款业务对资本占用和资产收益要求高,银行业务结构快速转型难度大

3、优质资产获取难度大

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转型升级,传统企业推进去产能、去杠杆,加速企业优胜劣汰,导致银行资产质量受损、不良率高企;而对于新兴产业、银行的了解度不够,难以快速渗透,获取优质资产难度大。

二、对中小银行而言,零售应该是被予以足够重视的业务板块。

1、相较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居民部门杠杆率存在提升空间

近十年来,国家加杠杆加在哪里?主要是加在企业和地方政府,企业部门和政府部门杠杆率持续增加,银行传统对公业务发展空间有限。

而对居民部门的加杠杆程度相对低一点,这几年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国际比较仍然存在提升空间;

2、中外比较,国内银行零售业务占比存在提升空间

我2014-2015年期间去跟摩根大通交流,其零售业务和社区银行仍然是利润构成中最重要的部分,最近三年数据显示,净利润第一大来源是消费与社区银行业务,占总利润44%。富国银行2006-2016年,社区银行在收入结构中占比保持在55%以上。整体来说,成熟市场中零售银行业务收入占比普遍高于40%。

3、P2P、小贷等行业的发展迅猛,反衬商业银行在个贷业务上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这些年,很多网络小贷公司、p2p风起云涌。我有个手机号从90年代用到如今,是深圳的号,整天都收到‘要不要贷款’这类电话,这说明什么?说明社会上这类业务发展得如火如荼。

如果打出来的电话99%都是无效的,我相信大家不会再接到这么多类似的“骚扰”电话,为什么这种营销会大行其道?你看地铁、社区里分布的贷款广告比比皆是,这说明肯定有市场,且市场空间并不小、市场竞争远未充分。

这些机构的资金成本肯定远高于银行,但是人家业务照样做的风生水起,为什么?因为消费信贷这块蛋糕很大,但过去我们看不起、不愿意做这些业务。为什么不愿意做?一方面可能是因为看不起,另一方面可能是想做、但是没有很好的方式方法、没有很先进的工具去做,导致成本高、不良率高。

相较全国性银行,区域性银行在本地区有较强的客户黏性,对客户更了解,特别是西部、农村等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利率敏感性较弱,通过植根于区域特色,有助于提升利差,在个人零售及小微业务上取得优势。如果区域性银行朝这个方向持续努力,必将形成独特的竞争力。

三、 金融科技 在中小银行零售转型中扮演什么角色?

1、金融业的三次技术革命

从业期间,银行业经历了这么几个过程:第一个是手工记账到电子化运营,我入行时间早,经历过手工记账;第二个是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通讯线路带宽的加宽,逐步实现了从“线上到线上”、进入移动互联的年代;如今进入了第三次革命:数据的采集、使用、挖掘、分析越来越多,云服务、 区块链 等技术全面兴起, 人工智能 的普遍使用,更将为普惠金融的实现,带来很深远的影响;

每次技术的进步变革,都会为金融业在方式方法、组织架构、内部管理运作等方面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

2、新生代更愿意跟机器打交道

从我的观察来看,中国的老百姓是愿意改变、愿意接受新东西的。美国很多银行客户,还保留着使用各种支票,而中国从零售商业到零售金融,都产生了很有意思的变化:

过去大家习惯到实体店交易、现在都希望随时随地获取零售服务;过去大家多在线下办理业务,现在线上智能化已经很普遍;过去客户习惯由相熟的客户经理为其服务,但新生一代会更愿意接受自助式的操作,大家更愿意跟机器打交道。

愿意尝试新东西、愿意接受改变、习惯于跟机器打交道。这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将会为金融服务的业态带来深远的影响。如财富管理业务上,金融机构可以利用 大数据 +AI+智能投顾技术,更高效、低成本地帮助客户配置资产;又如在线上通过智能终端获客、线下根据客户需求铺设全渠道的“综合体验店”等。

3、金融服务外包的重要性

过去金融服务常被要求应该是“大而全”,思路一直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但现在随着技术的进步,整个业务流程、项目管理均可模块化,模块化以后完全可以实现外包。

实际上,现在很多业务流程,过去被认为是必须在组织体系里面严格把控的,现在都可以做到集中管理、乃至是外包。

我认为,新技术的进步,解决了过去做零售业务“点多、面广”、操作风险不可控等问题,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流程时效性得以硬约束。

打个比方,中小银行小微信贷业务的贷前、贷中、贷后,均可实现部分流程的外包,如贷中的审批,人脸识别、声纹识别,对资质存疑的客户进行微表情审核,基于心理学的原理、根据客户回答问题时的脸部微表情进行判断,相较过去信贷员审核技术,更有助于规避人为的道德风险、更精准、成本更低。

大家挂在嘴边的共享经济、社会化专业分工,实际上讲的就是这个理,自己做不划算,也不一定做得好,在技术允许的前提下,为什么不考虑外包出去呢?

“ 金融外包 ”近来是个热门话题,局座想起了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央行原副行长朱民日前在某论坛上的一次演讲,值得重温:

1、金融科技对金融机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其冲击在于把金融机构的生产过程---从内生变成了外化。如今金融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配置、销售已是成熟的产业链,但金融技术把产业链拉长、拉细,使得金融科技企业能够通过专业化和细分市场切入供应链。

这个链条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具体表现为:成本商品化、利润共享化、风险共担化、合作伙伴化。

2、前述的这种挑战发生时,就会出现大量的金融科技企业,以它的专业性、小而专、垂直性、对客户和市场的了解,开始介入传统金融机构业务,在一定程度上逼着传统金融机构把原生内在的、封闭的产业链剥离出来。

大量银行把消费信贷部分独立出去,当这种独立和外包不断发生的时候,传统金融业还将留下什么?传统金融生态正在变化,从内生变成外生、变成一个市场化的过程。

随意打赏

陆金所董事长计葵生陆金所 计葵生陆金所 董事长陆金所董事长陆金所ceo平安陆金所陆金所总裁
提交建议
微信扫一扫,分享给好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