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药创新往何处去?
【编者按】随着中国新药审评审批及监管等政策的改革,推出创新药物的数量将大增,预计中国大陆的新药数量将以每年大约33%的速度增长,五年内将占全球市场的16%,跨国公司将加大中国市场的投资。
本文首发于E药经理人;经亿欧大健康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日前, 科睿唯安 发布了《亚太地区制药创新报告——基于定量指标的企业排名和未来前景分析》。这是科睿唯安首次发布专门针对亚太地区制药行业的报告。其目的,在于呈现亚太地区制药行业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和地区、领先的创新 医药 企业和未来有可能引领创新的企业。以及,探讨在创新方面的投入将如何影响企业发展。
显然,调研的规模赋予了这项榜单以权威性。从数量来看,此次研究的原始数据就包括了来自14个国家/地区的近5万家企业,其中更是对929家已经或正在研发创新的制药/生物制药产品的企业进行了研究。从维度来看,其主要从早期合作、 新药研发 和成熟度三个主要指标维度,广泛分析并概述国家和地区层面以及企业层面的创新驱动因素与不利条件。
此外,榜单也按照上市新药数量的多少,将企业划分为: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并一次来评估企业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已上市10种或更多新药的企业为“大型企业”,已上市的新药少于10种的企业则被归为“中小型企业”。
这毫无疑问也是行业最为关注的内容。尽管这种排序难以全面反映一家药企的综合创新能力,但至少从新药数量这一个维度上,非常直观的展现了亚太地区各国家医药企业创新发展的力度。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亚太地区共计41家入围“大型企业排名”的企业中,仅有一席来自中国,而其余行业中备受瞩目、尤其在创新领域被视为行业标杆的如恒瑞医药、百济神州等,则仅列席于“中小型企业”之列,并且,也未坐上龙头的位置。
中国:创新“大型企业”严重缺乏
此次榜单中共公布了前41位大型药企的排名。在前十名中,前三位分别是第一三共、武田和卫材,另外在前十名中超过一半的大型企业是日本企业,其中只有来自澳大利亚的CSL这一家非日本企业跻身前十。
就大型企业榜单整体来看,中国大陆的代表性不足。报告显示,尽管纳入的企业样本中,中国企业的数量比其他任何国家或地区都多,但只有一家中国大陆企业得以跻身“亚太地区最具创新力大型企业”榜单。复星医药一枝独秀,在“大型企业”榜单中排第18位。
在科睿唯安的筛选数据中,中国大陆拥有数量最多的制药/生物制药企业,在研究中有36%的企业的总部设在中国大陆。其中,总部位于中国大陆的企业有335家,其次是数量为150家的韩国和140家的日本。
而在“中小型企业”榜单中,中国大陆企业的表现则与“大型企业”形成明显反差。
整体来看,在中小型企业排名前25位的企业中,有30%的企业总部位于中国大陆,而日本、韩国和澳大利亚的这一比例分别为21%、16%和15%。
当前市值已超过3500亿元的恒瑞医药在亚太区制药创新中小企业榜单中只排了第三,但其“新药研发”指标在前十位中拿到了最高分。科睿唯安指出恒瑞评分项在于:拥有包含60多个活跃项目的强大研发管线;临床项目尤其是自主研发项目;拥有11项授权引进交易和9项销售的交易数量。
8月29日,恒瑞发布了2019年半年度报告,营收和净利润均表现良好,创新成果的逐步收获对业绩增长起到了拉动作用。恒瑞在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达100.26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大关,同比增长29.19%,;净利润24.12亿元,同比增长26.32%。在新药研发得高分的恒瑞在研发投入上依然大笔投入,2019年上半年累计投入14.84亿元,同比高增49.13%。
创新氛围依然浓厚
科睿唯安根据研究结果将中国市场定义为“一个追求更多创新的仿制药市场”,创新产品只占市场的3%,且大部分来自外资企业,此外还有药价受到管制等因素都一定程度影响了中国创新的发展。
尽管有待完善,但毋庸置疑的是中国市场创新氛围仍然火热,创新药的市场的巨大潜力空间尚待被发掘。
在科睿唯安进行分析的这些企业中,有5893种药物管线正处于积极研发阶段,另有1549种已经上市。日本目前正在积极研发的药物数量最多,有近2000种,其次为中国大陆,正在积极研发的药物数量达1598种。
但相较而言,中国的新药研发还有很多需要突破的点。例如在研发投资组合方面,这些样本企业平均有14种新药处于研发管线中,而中国大陆仅有5种。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已在跨国药企的亚太区市场布局中越来越重要。报告以辉瑞、默沙东、赛诺菲、阿斯利康为例进行分析,辉瑞、默沙东、赛诺菲2018年来自中国大陆的收入占其总销售额的6%~8%,中国大陆市场在阿斯利康的收入占比更是这三家跨国药企的两倍以上。
四家全球领先药企在中国市场的收入正在迅速增长,日本医药市场则呈现增长乏力趋势,报告指出主要由于受日本医药行业负面压力的影响。
另外从新药项目交易活动的角度来看,中国市场呈现出了明显优势。虽然交易活动数量还远低于全球第一大药品市场美国,但中国大陆的交易增速要比美国快得多,并且中国大陆企业“买方”活动的增长尤为明显。
科睿唯安预计,随着中国新药审评审批及监管等政策的改革,推出创新药物的数量将大增,预计中国大陆的新药数量将以每年大约33%的速度增长,五年内将占全球市场的16%,跨国公司将加大中国市场的投资。正在试行的国家带量采购等新招标程序,可能会加速传统仿制药业务的整合。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陆在癌症细胞疗法方面的巨额投资,会随着新产品上市获得回报。目前,中国大陆肿瘤免疫项目中近一半是细胞疗法,占比高于欧美市场,并且中国肿瘤免疫疗法大量涌入市场可能会压低全球价格。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