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金融对产业的赋能
其实大家都更熟悉金融对产业的赋能,把资金精准引导到产业链的环节中,对过剩的产能进行压降,对不足的产能进行扶持,辅助供给侧结构改革,实现供给需求的平衡发展。
如今, 网络金融 或科技金融在工业4.0和BANK4.0的融合下,寻求产业平台OR 产业互联网 的发展,又是什么样的逻辑呢?
这个问题不好找到答案,主要原因是,对于“产业”的定义实在过于虚无,不同的人对产业有不同的定义,比如:
1、产业就是B端
2、产业是工业互联网物联网
3、产业是B2B贸易采购
4、产业是消费者与工厂直联直销
……
大家都在服务产业的发展,而金融服务产业的路径似乎也在跟着社会对产业的认知而不断变化,金融机构在产业互联网化的赋能方面,或许也变成了:
1、B端线上融资,以普惠方向为主
2、 金融科技 对SAAS的软件赋能,以科技方向为主
3、B2B电商支付清分的服务嵌入,以支付收单清分为主
4、零售平台的企业场景入驻,以运营输入为主
……
然而这样就是网络金融对产业的赋能吗?
当我们总听说网络金融/金融科技服务能产业的时候,对于产业来讲到底是缺少整合能力,缺少市场信息,缺少服务工具,还是缺少资金等等,其缺少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似乎很少听到有详细的论证。这样的产业赋能终归有点过于粗放。
自然这样的产业发展,暂不说对产业扶持的力度能有多大,对金融机构的收益来讲也几乎不可预期。
产业是一个特别庞大复杂的体系,它与互联网不同,绝大多数的需求不是标准化的需求,因此很难形成标准化的服务产品。
一些SAAS类工具软件或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但是也仅限特定类型的长尾,中间+头部的企业级客户,仍然存在着千差万别的需求,而且这种需求可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的规律也未必可循。
这只是在工具层面的差异化,在真实的产业链方面,则更加复杂,这种差异不是大与小、行业之间的差异,即便同一行业,不同的企业也有不同的产业链需求,更不用说属地区域因素的差异。(就像下面的广告主一样,你能看的出来它背后的产业链条有多复杂吗?)
不同的产业链又是由不同的企业节点构成,其数字化程度的差异,也决定了产业链在信息化服务方面的质量,就更决定了金融或者网络金融在产业链服务中的深度和质量。
产业链服务之难,确实有很多原因,比如数字化基础设施,数据上云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当前普惠目标企业),导致链路服务很可能在某个节点中断,无法形成闭环,仅靠传统私人信任关系维系。而这种非闭环的链路基数又极其庞大,因此很难找到一个批量的产业服务基础,也就不太容易找到产业服务的切入点。
软件开发企业以软件采购关系作为切入,头部企业以自身链条作为切入,产业协会以资源整合能力作为切入,金融机构以财务服务作为切入,大家切入点不同,但是普遍市场割据,难以具备大而全的突破入口。
反倒是一些互联网巨头,借用其在零售领域的触点和知名度作为切入,似乎具备更大的切入截面,毕竟社会分工都是靠人组成的。
另一方面,从参与者角色来说,当前在搞产业金融服务的主要两大波机构:
1、金融机构企业
2、产业联盟协会
3、行业软件公司
产业联盟说,我更懂产业,我更能运营好产业资源,把链做实在,链实产业才能兴旺。
金融机构说,我更懂金融,我更能运营好产业资金,把风险做好,风险做好产业才可持续。
软件公司说,我更懂行业软件,我更能把两端对接起来,把系统关系做好,系统对口味数字化才好推。
显然产业联盟、金融机构、软件公司开展合作似乎是更好的方式,产业联盟做好产业平台把更多资源整合起来,提升产业的数字化水平,金融机构做好输血和风险把控。软件公司做好衔接和那些脏活累活。看起来逻辑自洽,道理通顺。
但是其实矛盾始终存在,就好像一个感性的人和理性的人在一起,一个往前冲,一个往后拉,这种拉扯的结果是把产业联盟、软件公司预期的速度降下来,为了打破对速度的限制,产业联盟与软件公司的关系更加紧密,平台化属性变的越来越明显,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争相成为参与支持者,共享平台上的金融服务需求。
说到这里,是不是感觉很熟悉?
在这条新型的网络服务链路上,金融机构仍然不会是产业服务的主导者,就如同银行在消费互联网领域一样,平台参与以及运营模式几乎没有发生改变。
而与此同时,消费互联网的数据红利,在产业端能够形成更深,更长的闭环。
所以很多人说产业平台是金融尤其是网络金融未来更大的机会,但如果看到当前金融机构在消费平台的角色模式,几乎就能够预测到未来在产业平台中的角色以及参与模式,除非在SAAS服务领域,金融机构改变了当前的服务格局。
但是头部与长尾,核心与普惠的选择,仍然限制着平台发展的方向。
这么看起来,很多金融机构从零售消费到企业产业的策略,在本质发展模式和方法上似乎并没有太多变化,当年在零售领域的诸多尝试,现今在产业领域正在不断复制,却没有意识到新兴企业在“自营+运营+体验+长尾”方面的服务价值,以及这种服务价值在产业市场的蔓延。
网络金融在产业中的参与,不是只有一种角色模式,大型银行有大型银行推动产业发展的担当,自然有攒局整合资源的责任,小银行有小银行区域发展的优势,自然有深度参与的能力,其他金融机构有差异化金融产品服务的能力,资源禀赋不同,对产业平台的服务模式自然也有差异。
或许简单的“开放”两个字,并不代表高度趋同的产业服务(赋能)模式。
从零售到产业,相比改变了服务的主体,改变服务的思维模式可能是产业服务平台化发展中更重要的一步。
银行与金融科技融合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是银行即服务。
2019年6月14日,亿欧智库研究院将在“2019丨全球新经济年会·金融科技峰会”上发布《 2019开放银行与金融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深度解读金融科技赋能开放银行的融合与落地应用——上海·虹桥·世贸展馆邀您见证!抢票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818
本文已标注来源和出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