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东方俞敏洪:中国孩子需要什么样的素质教育?
【编者按】时值2018年年末,资本环境远不如前几年火热,在很多的商业领域也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巨头,因此创业也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作为今年最火热的赛道,如果从用户和客户的层面去考虑素质教育的具体场景和生存状态,就引出了一个问题:当我们在谈论素质教育的时候,我们究竟要培养孩子的什么“素质”?
近日俞敏洪在自己的公众微信号上分享了自己培养孩子素养的一些心得和体会。在文中,他指出,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核心点是相通的。他提到,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唐诗宋词开始。第二就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一门艺术方面的特长会特别好。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老俞闲话”,经亿欧编辑,供业内人士参考。
今天是礼拜天,又是秋高气爽的日子,这样的周末,带孩子休息活动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式,所以更感谢大家来听我演讲。
我有两个孩子,他俩跟我关系相当不错,不管未来孩子成功不成功,当父母的难处,真是体会到了,到今天还在体会中。 因为孩子们现在的知识结构,包括英语水平都比我高了,所以我给他们做榜样做示范,指导他们学习越来越吃力。
比如昨天我儿子给我带回来一个历史题目,这样的题目是我在国内中学里看不到的。题目是,请根据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本书中提到的“平庸之恶”这个概念,来分析1965年和1966年,印度尼西亚为什么屠杀了大概接近百万的共产党员和中国华侨。到今天为止,这些刽子手依然还为当时屠杀中国华侨的行为沾沾自喜,请问这些人身上的“平庸之恶”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作者、书和历史我都知道一点,但要帮助他去做作业这个事情,真是太不容易了。我不得不把汉娜·阿伦特《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这本书看一遍,还要去了解她写的这本书里“艾希曼”是谁,还要去研究什么叫“平庸之恶”,平庸之恶这个概念体现在哪几个地方。还要研究当时印尼为什么屠杀了那么多中国华侨,紧接着还要进一步去研究当时的杀戮情况。10年前左右,美国的一个纪录片《杀戮行动》,里面每个刽子手都兴高采烈描述当时是怎么杀人的。有一个人最多杀掉了上千个活生生的人,妇女,孩子还有老人,一点内疚都没有。
我们发现人类过了几千年,文明的进步其实非常有限,愚昧和平庸不断重复出现。我们很多家长可能没有这样的知识结构,或者没有时间去研究这些东西,所以对孩子各类知识的培养多数只能交给教育机构,或者是听天由命。
讲到孩子成长问题,我想从下面几个点跟大家做一点分享。 孩子每个阶段的成长是不一样的,但是很多核心点是相通的。
今天来到学校,我非常震撼,因为一进校门就是艺术品。校长告诉我,整个学校两个方面做的特别好,一个是艺术方面,一个是体育方面,当然学校的学科成绩也非常好。
这与我对教育的看法高度一致,我认为对孩子最开始的教育,应该是美的教育。
在此前“中国徐霞客文化旅游大会”上,我讲到徐霞客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家、旅游家、地理学家,是因为他放弃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想要升官的道路。虽然这是因为家族受罚的一个被动选择,但也因此,这个家庭就流传了一个习惯,不参加科举考,就做两件事情,一个是读书、赋诗、旅游,一个是经商。所以徐霞客家里比较有钱,经济自由就可以精神解放了。徐霞客精神解放,同时还有中国文人的一个能力,就是文笔特别好,有记录的习惯,同时走过全国各地后,眼界开阔,游记自然而然就出来了。
我一直说,孩子的教育应该从唐诗宋词开始。 因为唐诗宋词中包含了你能想象到的几乎所有对于大自然美的描述、对于人性美的描述。读唐诗宋词,不是让孩子死记硬背地去读,而是去理解其中那种美的境界、美的意识、美的表达,这些特别重要。如果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一开始就经历了美的训练,那对这个世界就多了一份好感和希望。
对于古诗词的喜欢,也来自于老师本身拥有审美能力后的讲解,而不是让孩子去背。通过这样的讲解,能够对孩子心灵有一种冲击。对语文老师审美能力和教学水平进行大大的提升,是中国教育真正的难点。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人生不管做什么事情,总会碰到很多不容易的事情。人生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有两个事情特别重要,一个是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不如意的事情,所以我们要教育孩子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乐观心态。人是必须要有预设的,艰难困苦是为了让你成长,并且你要从内心产生这样的感觉,而不是说遇到问题就颓废放弃了、对人生绝望了。
第二个是,能够给自己心灵上一个退身之所,这个可以是精神上,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比如说中国古代的文人侠客,当遇到挫折绝望后会退隐山林,这是物质上的隐居,但更加厉害的是他们精神上也有一种退隐,并且在精神退隐的时候,能写出非常伟大的文学作品。
比如说苏东坡,从宰相的位置下来后,被贬谪到黄州后,写出了非常经典的前后《赤壁赋》。因为他们从小有对文字的美感,一旦退身精神可以投射在文字上,最后成为不朽。包括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白居易的《琵琶行》等,都是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写出来的。
如果你的孩子小,我推荐两个APP,一个叫“凯叔讲故事”,里面有对唐诗宋词的朗诵、讲解,配上美好的音乐,值得孩子一听。还有一个叫“婷婷唱古诗”,就是一个叫婷婷的母亲,把所有的古诗词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出来,唱出来听。
一个人要拥有能够把心中的感受描绘出来的本领。 一个人心理上有问题,有两种出路,第一种出路是倾诉,这就是为什么鼓励孩子要跟父母多进行交流。到了初高中跟父母进行交流这个路径常常就断了,那怎么办呢,只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碰上一个十三不靠的老师,这个老师愿意跟孩子平起平坐,学生们也愿意什么都告诉他,这种老师帮助解决大量的心理问题。
另一种就是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要鼓励孩子多交朋友,能够一起说真话的朋友,能够发泄心里的情绪,能够一起吐槽的朋友。 但实际上还有一种更好的方式,就是可以把所思、所想、所感,写下来,这样不光能够提高语文成绩,其实也是一种心灵倾诉,可以对你的生命轨迹进行记录。
我非常庆幸,虽然我母亲不认字,但她给我提出一个特别高的要求,要我长大了当个先生,先生这个概念就是乡村老师。所以我从小就有一个规矩,家有零钱不能买玩具,玩具都由身为木工的父亲做,只要有零钱就买书。
我大概从4岁开始,我母亲就开始给我买书,当时是连环漫画。我不认字,但老天给我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姐比我大五岁,所以我读连环漫画的时候,我姐已经上到小学三年级了,所以她能读,她读我就坐在边上看,不知不觉到五岁的时候,我就已经认识了六七百中文字,这样我就可以自己读了。我在小学二年级就把《水浒传》读完了,尽管没有任何人指导我,读书这个习惯就留下来了。而且从小学到高中毕业,我的作文经常是范文,这种鼓励进一步促使我愿意去写去读。
直到今天,我写作的习惯也没变。平均一年出一本书,我的读书笔记、游记、心灵思考,都会在书里呈现出来。这又带来另外的收获,我的每本书销售量,至少是20万以上,我能拿到100万的版税,我再把版税捐给贫困地区的孩子,觉得自己做了一件特牛的事情。
这样一个习惯,其实就是源于母亲对我的一个要求。父母提出要求以后,不能随便变,我母亲要求不高,就是想让我未来当一个乡村老师,所以她希望我读书。
如果你的孩子有一门课,老是在班内第一名,他对学习是不会绝望的。 我从初中开始到高中,数学一直都是在五、六十分中徘徊,不及格的时候多,及格的时候少。所以我对数学到今天也特别绝望。当时的高考分成三支,一支是外语考试,一支是文科考试,一个是理科考试,文科考试和理科考试都要考数学,我其实最想考的是中文系,因为我当时英语水平根本就没有,农村孩子怎么可能有英文水平。
但外语考试,数学不记入总分,这就是为什么我选择学英语的原因。一部分是我喜欢,英语毕竟是文科的,跟语文有相通性。我连续两年高考失败,也失败在外语考试上,因为我等于从零学起,第一年英语考试考了33分,江苏师范学院当年的录取英语单项分数线是40分,我差了7分;第二年,录取分数线到了60分,我考了55分。但是我看到外语水平的进步,我料定第三年坚持考的话,英语分数一定能上去,结果第三年我的英语考了92.5分,满分是100分。当年北京大学英语单项分的录取分数线是85分,就这样我到北大学英语去了。
今天我依然没有放弃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语言的兴趣,因为这是从小喜欢的,真的会喜欢一辈子。为什么我要告诉大家让孩子学唐诗宋词?如果从小真的喜欢上了这个东西,一辈子的中文功底,和中国文化功底会极好,对于他未来的生存发展和社会地位会起到极大的作用。如果你的孩子是初中或者高中了,有兴趣,依然可以重新拾起来学的。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要让心灵自由放飞,要让精神自由放飞。
我觉得有两种家长是不对的,一种是告诉孩子长大了必须去做什么,另一种是告诉孩子,每门课的分数必须到前面去,根本就不管孩子的兴趣,能力,爱好所在。孩子最后有可能每门课都考到一定分数,上了名牌大学,但孩子一辈子的兴趣爱好、个人情怀、自由精神都被毁掉了。
第二个要素就是,在孩子长大的过程中,有一门艺术方面的特长会特别好。这个特长不是说去比赛拿奖,而是真正的爱好。我不能把它叫特长,应该叫爱好,不管是绘画书法,还是唱歌跳舞,总而言之,根据孩子的特征,选出一个让他从小就训练,这个训练千万不要当做考试进级,而是当爱好来训练。
如果孩子到了一定程度,参加一定的比赛,让他有成就感也是很好的。因为人是在不断的成就感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小小成就感都要鼓励。任何一个孩子都是有特点、有特长的,这个特点你要进行鼓励,就会慢慢发挥出来。
我来讲一个美国老师的故事,这是一个黑人老师,她所在的学校是黑人区,最乱的地方,是被放弃希望的地方,但这个老师居然培养出很多名牌大学的学生。
她是一个小学老师,她的学校从小学一年级到八年级,所有这些孩子,她都鼓励着来教学。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孩子的一份卷子上有12道题,有10道是错的,一般老师的习惯就在10道错题上打10个叉,但她的做法是10道题全留白了,只在两个对的题目上边打两个勾,并在下面画一个笑脸。
学生拿到卷子后很感动,在一次次激励下努力学习,后来上到了美国不错的大学。这个老师不光教学,还把她认为值得培养的孩子,一个个送到最好的私立高中或者公立高中去读书。她成了美国一个在贫民区,培养出了很多大学生的老师。
这个老师只做了两件事情,一个是对学生的爱,第二是对学生的鼓励,就这么简单。所以大家做家长也一样,不光要对孩子投入,还要理解孩子,要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步进步。
再回来讲艺术问题,我刚才讲人最重要的是锻炼自己的心灵广阔度,精神的广阔度,和审美能力的广阔度。这三个比学任何学科都要重要。 艺术能力,会使孩子对于世界的认知,从审美的角度出发,同时对自己产生一种能力认知。他觉得这个世界上的美是可以被我展现出来的,可以被我描绘出来。
除了艺术,孩子还有另外一件事情要做的,就是有一项体育是比较不错的。因为人的健康就是身与心的健康,我们刚才讲的是心的健康,那身的健康呢,就是靠运动而来。一个弘扬运动的国家,这个国家老百姓整体的健康程度,一定比一个不弘扬运动的国家要高很多的。
现在我们对孩子身体的锻炼,还是非常功利性的,也就是说并不是为了孩子的健康开展体育运动,而是为了组织几个运动员去参加比赛,为学校获奖。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最多是在课间稍微打打篮球、跑跑步、在操场上打打闹闹,就算是体育完成了。可以说,学校给予孩子体育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给孩子培养一个体育爱好真的很重要。
这个体育爱好培养到什么地步呢?培养到他跟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不差,能参与,就算好,当然如果真的能引领,那就再好不过,这样孩子很多方面就可以得到更加完善的体现,包括朋友交往等方面。
我女儿在文艺方面和体育方面,从小就挺关注的。我女儿在音乐方面是有点天赋的,钢琴弹的非常好,现在带来一个极大的好处,晚上回家没事干,就可以弹钢琴,这样她就有一个心灵的出口。她的绘画也相当不错,我过生日的时候,她就把一张我跟她小时候的照片画成油画送给我。体育方面,她六七岁的时候,开始练花样滑冰,但非常遗憾,在12岁的时候,练习中一不小心骨折了,从此花样滑冰就跟她无缘了,后来又跟我学滑雪,滑雪单板也滑的非常好。
在冬天,如果在家待着很闷,我和孩子扛着滑雪板就上山了。除此之外也是一个父母和子女之间交流的渠道。所以凡是孩子喜欢的体育运动,我一定也会努力学会。现在我都50多了,孩子扛着滑雪板去滑雪,我都是跟着一起滑的。他们喜欢潜水,我就跟他们一起潜水,那是要冒着生命危险的,但就觉得特别好,陪伴孩子的成长。
我儿子弹钢琴和绘画不算好,但我也依然要求他,至少有一个艺术才能。我和他说,男孩子长大后,你可以拿个乐器,然后把女孩子吸引过来。所以你可以选择吉他,也可以选择萨克斯,最后他选择萨克斯,现在也在学校的爵士乐队了。
我儿子的运动,滑雪没有问题。但他有另外一个运动,打篮球,不算高手,昨天我还跟他一起打了半小时篮球。他原来是不会打篮球的,后来我发现,他不喜欢那种跟人在一起的体育运动,唯一的运动是打网球。他怕跟人发生肢体冲突,一个男孩如果怕发生肢体冲突是很麻烦的,我差点把他送到李连杰那去学武术。我说必须参加一个冲突性的运动,毫无疑问,不是足球就是篮球。这个时候他已经快14岁了,从来没碰过篮球。但他长到1米85了,肯定能打篮球,当时我儿子很宅,宅在家里做作业或者打游戏,或跟同学微信,碰到任何冲撞性的运动就不愿意去。
我在孩子心里还比较有威望,尽管他开始不想去打篮球,但还是被我说服了。我并不期望他变成篮球明星,但我希望他克服身上两个问题,第一是不敢跟人去撞,一是不能在家里一个人闷着,到最后连朋友都没有。他知道我是坚定的,决定不可更改的,就每个礼拜去跟教练打,打了一年有点感觉了,然后学校篮球队招新去试了一下,就进去了。尽管不是篮球队主力队员,但是没关系,至少已经跟一群人在跑了,慢慢就能抓到球了。打了两年半,到现在已经16岁了,我家门口,刚好有一块空地,我给他装了一个篮球架,就可以自己玩玩,有的时候晚上回来跟我玩玩。更加重要的是,他有了一帮篮球队朋友了。篮球队员们周末没事的时候,去三里屯逛逛,一起吃吃饭,同学们聊聊天,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变成了小男孩很好的一种生活方式了。
我觉得这就是家长应该安排的。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的孩子很内向,你就应该让他学唱歌或者跳舞,因为唱歌跳舞能激发孩子的表演欲,表演欲出来以后,就不那么内向了,这个也非常的重要。如果你的孩子太外向,太好动,你就让练书法,或者绘画,因为这是要坐着静下来才能做好的事情。
你一定要对孩子的个性很了解,根据你对孩子的观察,对他的个性做出某种纠正,或者发挥他个性中的特长。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文艺和体育,不能叫做才能,作为爱好对孩子来说就特别重要。学两个就行了,不用学太多,文艺方面选一个,体育方面选一个,跟孩子的个性比较吻合的就特别好。
第三个我想讲的要素,也是刚刚绘画老师告诉我的,说我们孩子绘画不是只在房间里画的,一到放假的时候,就跑到大山里,跑到陕北去画画的。 这个恰恰就是我想说的第三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一定要带孩子行走世界。这个行走世界可以有钱的走,也可以没钱的走。现在就算到美国去,在淡季的时候,在不奢侈的情况之下,飞机来回票几千块钱就够用。在中国就更加方便了,没有必要把钱花在没用的地方,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最大的刀刃是什么,是带着孩子旅行,给孩子买书。
我每年一般全家旅行两次。这两次旅行是什么呢?不是去度假,尽管也算度假,但主要是出去文化历史考察去了。我一定会带他们到某个地方,让他们对那个地方文化习俗,民情产生了解,包括去当地的博物馆、文化遗址看看。
为了让他们学到更多的东西,我就要自己先做研究,到任何一个地方之前,我都会提前一个月把那个地方所有的历史文化典故的资料看完。我带着孩子旅游十几年,基本没有碰上导游能够给我讲到心服口服的。通常的情况是等导游讲了一天以后,第二天导游就说,我来安排车,俞老师路上就你讲。
目前我只碰上一个特别棒的导游,他原来是国家运动员,有一天到西西里岛去旅游,突然就爱上了那个地方,从此就没回来,在西西里岛开始做导游。他本身对当地的文化历史特别了解,所以我到了西西里之后,他给我讲整个西西里岛的历史,文化,宗教,黑手党。我就觉得这个很牛,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东西。结果两个孩子也喜欢这个导游,喜欢的不得了。你看,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极致状态,就一定会有人喜欢。这个导游,后来我专门为他写了一篇文章,放在我的“老俞闲话”里,结果他的订单都来不及做了。
我到一个地方就给孩子做讲解,写心得记录,比如说今年2月我带孩子去了埃及,一路过来,我自己写埃及的感悟纪录写了两万多字。夏天带他们到了希腊,驾车一点点去考察古希腊文明遗址,孩子就自然学到东西,他们对历史文化就非常感兴趣。今年十一,我带他们去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不丹,六天时间我带着孩子把不丹走了一遍,写出了一万九千字的旅游笔记。这些笔记之所以能写出来,是因为我上边写的内容,其实都是我给孩子讲的内容。
带着孩子旅游,亲密接触,文化交流,还能扩大他们的眼界。 当然你孩子还可以交给别人去行走世界,比如说你可以参加夏令营、游学营,让孩子更加独立。我女儿15岁的时候,她要参加一个非洲的组织,这个是组织志愿者到赞比亚的山区去教书,我一查那个地方离野生动物园很近,据说狮子会跑到村子里去,我想我要不要放她去,而且路上要坐三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我老婆死活不让去,说一个小女孩,坐三十多个小时飞机,下飞机就是非洲,那么乱,也不知道那个组织到底怎么样。我说孩子想去,就让她去,跟她讲清楚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剩下就是她自己的运气了。结果我女儿就去了,孩子出去一个月以后回来,真的能明显看到她的成长,我女儿现在身上有一种独立精神,展示出来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跟同龄人相比,的确要高一些。
第一点唐诗宋词,第二点是体育文艺,第三点是行走世界。你看我都没讲到学习呢,这表明了什么,学习不是最重要的。学习重要吗?我用了三年时间考大学,第三年我考上北京大学,考上北大有用吗?当然还是有用的。其实,考试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即使考到全班最后一名,还依然有自信,这最重要。我们不能期待孩子在学校成绩都是第一第二第三名,中国的孩子到第二名就开始自卑了。教育最大的失败是什么?家长和老师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满肚子的怨气和抱怨,班内十名以后,很多老师就会把孩子忽略掉。
有句话说,伟大的老师是关注全班最后十名的老师。你看就算最后一名,其实也没什么。我跟孩子们说,重要的不是名次,重要的是你看到自己的进步。比如说你从倒数第一名结果变成倒数第二名,第三名,一个一个再超过去,这个感觉很好,你的成绩是不是这次考了25分,下次考到30分了,那是不是有进步了,总而言之,不能让孩子们感觉到,只要成绩不好,就一切完蛋。这就是我刚才讲的另外那几个要素重要的原因,至少有一门课或者说一项特长,他是可以抬起头来的,这个抬头很重要。
你看中国很多富人的孩子,没什么特长,唯一能抬起头就是有钱有跑车,那就麻烦了。 这种物质性的东西抬起头来,是害死孩子的事情。你要让孩子厉害的是,打篮球最好,打乒乓球也行,能拿出一个最好来坚定自己的自信心。有了对生命的热爱,个人的发展就有了根基。
在学习方面,让孩子循序渐进在学科方面,不断去努力成长。当然学科方面努力成长,一个是要培养孩子的好学心态,其实要从小培养的,第二就是家长给予示范指导。我从来不要求孩子成绩好,只要在班里达到中游水平,确保不被学校落下就行。这是一个家长心态问题,孩子在我身边是没有压力的,因为我不对他们有成绩上的过分要求。这是另外一个话题,我的重点不是讲成绩,是培养孩子的个性。
刚才讲的包括你带孩子出去旅游,让他们读唐诗宋词,还是文艺体育,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一个能力,叫做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有时候还需要家长参与。
比如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有多少次曾经带孩子跑到太湖边上,专门去看十五的月亮从太湖里升起来?我们有多少家长带着孩子扛着帐篷,跑到草原上,然后在草原上搭上帐篷,晚上在草原上看繁星满天?这些东西其实都是为了培养对生命的热爱。
我常常带着孩子去看大自然,所以他们对大自然是有热爱的,对大自然热爱,对生命也会有热爱,尽管他们也会有迷茫。我女儿到现在还在问,爸爸我后半辈子到底要干什么?我说没关系,人总有迷茫的时候,爸爸已经迷茫到了56岁还在迷茫。实在没事看看星空,看看大海,背个包到非洲走一趟,到贫困地区支教一年半载,这都是你们能做的事情。
我要讲的下一个要素,是从小培养孩子守规矩的能力。 有没有发现中国现在出那么多事情,是因为没有规矩意识,没有规矩意识又想占便宜,各种事情就发生了。我们现在社会上的行为规范是很缺失的。但是不管怎样,你要让孩子未来在社会上,不管国内还是国外,有一个好的生活,有两件事情必定要做。
第一是自律和守规矩的能力,当然不是不讲道理的规矩。 自律守规矩的能力,比如在家里,该自己把房间收拾干净,父母坚决不去收拾,该几点起床,该几点睡觉,一定是规矩。每天或者每个礼拜玩多少小时的游戏,这也是规矩,这都是自律。帮助父母该干什么,洗碗也好,买菜也好,该做的就做,还有要求孩子遵循一些礼仪规矩,客人来了要让座,要有礼貌;早上起来,晚上睡觉一定要问父母好。
你要知道,你对孩子要求越严格,孩子会越孝顺。当然这个严格不是说不讲道理,不是说乱发脾气,也不是说高兴的时候孩子什么都能做,不高兴什么都不能做,而是一种真正严格意义上的自律行为。
我从上小学开始,我母亲对我和我姐的分工就是,我姐洗碗,三顿饭的碗都是我姐洗,我扫地,每天早上不扫完地不许上学,一直到18岁。我上大学也没停过,到了大学后,我看到扫把手就痒痒,所以我大学四年宿舍的地,大部分是我扫的。到今天为止,在家里收拾屋子,我也一定会参与,干净整洁变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和自律。
我母亲从小要求我,做事情几点你就应该去做什么,比如说放学回来要去割猪草,割羊草,那是不能偷懒的。晚上吃完饭后,要读书,要写字,写作业;我母亲纺纱,我跟我姐在两边写作业,所以我跟我姐的成绩还是不错的,因为母亲管着,这就是规矩。
有句老话叫三岁看小,七岁看老,就是指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行为习惯,基本上到七岁就已经定型了。我常说中国家长有两种家长,一种家长是孩子从小到十八岁,过得比较辛苦的家长,一心一意要把孩子弄好,家长方法也比较正确,所以等到孩子十八岁上了大学后,后半辈子就无比幸福,因为孩子一切都好。
生个好孩子,把他培养好特别重要。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你能不能培养好。很多家长从小对孩子各种宠爱、没有规矩,孩子个性各种爆发,家长的脾气也常常失控,到最后不光是一到十八岁累个半死,关键是十八岁以后,更要你的命。
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例子,小时候,孩子到邻居家偷了个橘子,回来以后母亲说,偷的好,赶快吃,孩子就形成了偷的习惯。长大后越偷越多,最后被抓起来,官府要把他斩头,这个人说我再见一次我妈妈。过来以后,孩子说妈妈你能不能让我吃一次你的奶,母亲还真把乳头拿出来想让他吃奶,结果他一口就把妈妈的乳头给咬掉了。妈妈说,我一辈子对你那么好,你为什么要这样。儿子说,你要是从小对我严格要求,让我不去偷人家东西,偷了东西,你第一次把我打个半死,我就绝对不会有上刑场的这一天,我一生都是你害死的。
我认识的一个家长,是一位母亲,她跟老公离婚了,我问离婚孩子能带好吗?她说:当然能带好,她就把握两个规矩。第一告诉孩子,爸爸是个好人,爸爸之所以跟妈妈离婚,是两个人很多生活习惯不一样,她从来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句前夫的坏话,尽管心里把他恨得半死。很多人会怎么做呢?天天在孩子面前嘀咕爸爸的不行,孩子在爸爸那边的时候,爸爸又倒过来说妈妈怎么不行。结果让孩子无所适从,心理崩溃。这个妈妈一直说爸爸好,爸爸那边也知道妈妈在说他的好话,所以爸爸也从来不说妈妈坏,所以孩子一路长大身心健康,最后考上了世界名牌大学。
相反的,离婚以后如果妈妈没事就天天在孩子面前骂她前夫,觉得跟孩子相依为命了,对孩子宠爱无度,要什么给什么,父母离婚,孩子心理本身就有些扭曲,这样一来,孩子一路长大过程就是一路走向滑坡的过程。
回头看,我特别感谢我母亲,因为我母亲特别宝贝我,在我两岁的时候,上边是有个哥哥的,四岁,结果得肺炎死了。这样三个孩子变成了两个,我母亲看我看得很紧,好不容易剩下一个儿子,很宠爱。但另一方面,因为农村生活条件苦,我母亲也非常在乎一碗水端平,不能太偏向我跟我姐姐之间的区别,会让我干很多农活,从小要求守规矩,这种规矩意识也在我心中扎下了根,结果就有了我的今天。
当然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让孩子学会什么叫做自律能力。自律能力中有一个特别大的要素,就是要让孩子变成一个愿意为别人服务的人。 我发现这个世界上,成为最好的人,就是愿意为别人做好事的人,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你身边有哪个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人是真正生活好的?真正生活好的人,常常是愿意为别人提供服务的人。
你如果做的事情,不是只考虑自己,也考虑别人的感受,有这个能力,一辈子基本上不会太吃亏。因为人与人之间是面镜子,心心相印的镜子。你对别人好,别人感觉到你这个人好,没有坏心,周围就会有很多朋友,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一定会愿意帮助你,没有人会不愿意帮助一个好人,但没有人会帮助一个自私的,斤斤计较的,背后满肚子坏水的人。
新东方成长的过程,就是一路互相帮过来的。做新东方后,我希望我的同学来跟我一起创业,今天新东方的CEO,也是我中学的同班同学,因为大家互相信任,年轻的时候就互相帮助。
朋友之间如果没有互相帮助,都死了十回八回了。我跟自己有一个要求,你可以笨一点,你也可以少赚一点钱,但是一定不要做对不起周围朋友的事情,不要做对不起社会的事情。这个也是从小培养出来的。我小时候,有一次下雷阵雨,母亲带着全家把邻居的稻谷收了,结果我们家稻谷还没收雷阵雨就下来了,稻谷就被淋湿了。我问母亲为什么不先收自己家的,她说远亲不如近邻,肯定是先把人家的弄好,以后有什么困难,邻居都会帮忙的,说的多实在。
我们村东头有一户人家,家里5个儿子,夫妻两个,加上爷爷奶奶,一家九口人,他们家的粮食永远是不够吃的,所以我母亲每年都会拿簸箕,让我把家里剩的粮食给他们拿去。我父亲是个木工,他有个习惯,穷人家造房子,过去一碗酒,大梁架好,走人,从来不收工钱,但有钱人一定是要收工钱的,区别很清楚。
我觉得父母传给孩子再多的财富,都是不管用的,你必须把品德传给孩子。像我这么忙的人,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已经很多了。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的事情。我抓住一切机会和孩子进行交流沟通,除了微信沟通外,还要当面沟通。我带他们去旅游,也是为了沟通,不管怎样,非要跟他们打成一片不可。打成一片,最重要的是用我的行为、理念,来影响他们,让他们变成比我更好的人。我的孩子很有善心和爱心,我觉得这个就很好。有没有出息没关系,有善心,有爱心,这个世界上就会有人保护你,有人保护你,就不怕受到太多的伤害,这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我今天只是从我个人作为父亲,跟孩子打交道的角度,以及从我父母身上学习的角度,来跟大家分享交流。至于说你的孩子未来到底是在国内读大学,还是在国外读大学,其实区别是不那么大的。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高中毕业后可以选择国际上优秀大学去读本科,算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因为未来孩子的两个平台特别重要,中国平台,懂中文中国文化。一定要尽可能读到高中毕业再去,因为中文水平好。
中国平台不能丢,但是西方平台现在也不能丢,英文和西方文化,如果出去读四年本科,基本就学到手了,这样未来就有了一个世界的平台,在世界舞台上能够拥有自己的能力。这是我觉得孩子可以选择的方向。
但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好,我不建议非要到国外去读书,你可以在中国上感兴趣的学校和感兴趣的专业,等到大学毕业后,再去国外读个研究生、博士生,这是是有奖学金的。
不要为了孩子,无限量地去支持孩子。过分宠爱孩子,孩子有的时候是不会感激你的。一定要量力而行,告诉孩子,我们家庭就是现在这种状况。我发现有些家长会出现问题,因为孩子说,你看我的同学出国了,我也要出国,父母跟他说,咱们家没钱。孩子说,没钱是你们的事情,反正我要出国,家长就开始到处借钱。
我觉得这是家长的失败,什么叫钱是你们的事情,你懂不懂父母的辛酸,你懂不懂父母为了你,已经付出了全部的努力,你懂不懂这个世界是有不公平的,父母不是说不去挣钱,而是父母已经尽全力了,你必须体谅父母的辛苦。一个不懂得体谅父母的孩子,既不成器,也不用指望他未来有什么出息。所以父母不要无限制宠孩子,要根据家庭情况,量力而行,让孩子跟你们一起共同成长,让孩子最后长成一棵独立的大树,这才是作为家长真正重要的东西。
相关推荐阅读:
【专题】素质教育50+
在线K12遇冷、素质教育兴起,教育行业风口已悄然转向?
梳理23篇研究报告,我们总结了一份素质教育风口冲浪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