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商业航天30强丨专注星联网运营服务,国星宇航深耕遥感卫星商业化
近年来,航天商业化落地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火箭制造、卫星设计、卫星制造、卫星应用、卫星测控与运营航天产业链的逐步完善,民营航天的发展一路向好,当大家聚焦在民营航天的火箭发射、卫星入轨等硬科技的成果变现时,是否深思过民营航天的商业变现,是如何惠国利民落到实处?对于“通导遥”三种卫星类型,为何遥感卫星更受商业航天企业主的青睐?而遥感卫星所采集到的图像数据,又有什么样的商业应用价值?
成都国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卫星研制、星联网运营服务的军民融合创新企业,由原卫星及应用领域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创办。 成立以来研发了自主可控卫星多功能载荷、卫星AI大脑系统、“星时代”AI星座、星云平台、直播地球等众多核心产品,致力于为用户提供月级、周级、天级、小时级、分钟级更新,不同分辨率的全球影像数据服务,而这些数据服务就是航天科技商业变现的直接体现。
国星宇航CEO王磊告诉亿欧:“建立星座使我们自有的基础设施,有了星座以后,我们才会有数据的协调、分发、运营以及应用。”
打造影像数据入口,筑基“底层技术+星座建设”
遥感卫星,是用作外层空间遥感平台的人造卫星,用卫星作为平台的遥感技术称为卫星遥感。 据相关资料介绍,遥感卫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覆盖整个地球或指定的任何区域,当沿地球同步轨道运行时,它能连续地对地球表面某指定地域进行遥感。而所有的遥感卫星都需要有遥感卫星地面站,从遥感集市平台获得的卫星数据可监测到农业、林业、海洋、国土、环保、气象等情况。
10月29日,国星宇航设计研制的星河号(型号为Scorpio-1)卫星搭载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并实现星箭分离,随后,卫星成功入轨太阳同步轨道。此次商业AI星座首星的发射成功标志着国星宇航正式拥有了卫星数据自主获取能力。
国星宇航立志成为宇航时代的影像数据入口,让全球地面变化可感知、可追溯、可利用、可共享。因此,国星宇航将从遥感影像、星座管控、星上处理和天地协同四个方面深度推进遥感和AI的融合发展。
因此,国星宇航主要研发了以下产品:
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卫星 :智能卫星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星载AI模块及软件系统、具有相当规模星上逻辑与浮点运算能力、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第三方卫星应用程序,具备独立于地面测控系统的自主应变工作能力的卫星。
卫星AI大脑系统 :具有“自记忆、自识别、自处理、自适应”能力将更多的工作在太空完成,在星上对遥感数据进行及时识别与处理,减少无效星地数传,提升任务调度管理效率。
星云空天地数据自融合平台 :包含两大服务板块: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等技术及分布式处理平台实现多渠道海量数据的生产、管理、加工以及分发应用,同时能够针对行业深度应用为客户提供全面、高效的数据,自有卫星产生的大数据能充分保障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提供一个天空地一体影像资料的交易撮合平台。
周级、天级、小时级、分钟级全球影像数据服务 :为政企提供遥感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整体方案,包括服务器搭建、网络布线、遥感数据管理平台、遥感数据定期更新以及遥感图片处理和加工平台,让用户可以快速搭建属于自己的遥感大数据中心,对所有遥感影像进行集中管理和分发。
防灾减灾、一带一路、美丽中国、单兵作战、处突维稳解决方案:通过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为国家对地观测感知能力提供强有力的补充,保障国家建设与资产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王磊告诉亿欧,目前来看,无论是火箭还是卫星,在技术的储备、经验、能力等方面,SpaceX、蓝色起源他们是全球领跑军,这点毋庸置疑。中国人对于遥感卫星的数据分析与运营,有能力且能优秀输出,基于经验与用户需求,遥感应用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
将AI边缘计算应用遥感卫星,航天商业落地事半功倍
国星宇航CEO王磊曾对人工智能的技术原理和发展浪潮进行了分析,并给人工智能的短期应用趋势进行了预判。他认为:“人工智能将优先在能够提供规模化、高频次数据支撑的应用场景之下,实现弱人工智能的技术突破与落地应用。”
早在9月5日,国星宇航在中国酒泉便成功发射两颗AI实验星“天府军融一号”和“成都高新一号”,这是民营商业航天企业完成商业卫星全流程作业的一次突破。
王磊说道,遥感从七十年代发展时,从行业应用角度来看经历了几个阶段: 看图说话 、 定量遥感 (可计算的遥感,例如同期对比林木的颜色、长势,并以数字的形式进行分数标注)、 小型卫星 (通过重访时间的改善可达低成本高收益,通过数量来弥补低效的不足)。
此前,卫星都面临一个问题,下行通道的带宽有限,卫星从上往下拍一定会形成数据积累,而在传输过程中的信道有局限性,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可通讯时间有限,因此传输数据非常有限。而卫星在轨道上可连接时间基本固定,不可延长,如何将带宽加大是重点。但是频段的要求限制很大,可提升的带宽幅度极其有限,而数据依然存在。
因此,王磊说:“我们通过边缘计算的方式,在星上开发AI功能,对我们的特定目标无效的数据可以直接替掉,优先选择传输我们需要的数据。”
而人工智能算法是不断迭代的,传统卫星通过上行的测控指令来控制卫星的开关机,国星宇航则在优先级的体制中,在上行通道内增加了一些其他数据来对卫星上的AI算法的参数配置进行更新,这是国星宇航的技术优势。
王磊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得益于外部环境的支撑。 人类在算法上的改变不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基于新的数据可能会代替一些。此外,芯片行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包括存储、算力、以及不断验证算法等方面。另外,资本的投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遥感卫星来看,其商业价值体现在哪里?王磊提到,首先这套系统价格不菲,但是它不会存在重复建设。因此遥感卫星的星座建设中,数量不会多,头部效应非常强,资本力量也会助推领域前三去建设遥感星座,马太效应是存在的,后起建设意义不会太大。
王磊提到,国星宇航计划一个星座192颗卫星,年内将有5颗卫星入轨,预计五年之内国星宇航的星座骨架基本形成。王磊告诉亿欧,对于商业遥感卫星的运作有以下几个阶段:载荷段、卫星的研制段、发射段、卫星的管控、数据应用。在短期、中期、长期阶段,能形成比较好的现金流的阶段是应用段即数据运营商。
聚焦“减灾+环保”、城市运营,将遥感数据应用服务落到实处
在应用方面,王磊提到,遥感往往是解决人不能短时间到达的场景下的需求,以及具有宏观态势的把控作用。
王磊举例说明,金沙江堰塞湖7:10塌方,我们的卫星刚好过境,我们协调到了7:20的数据。我们拿到地图影像之后,通过塌方的范围、影响范围等做初步的分析,并将数据交给四川省相关部门。有关部门能够第一时间掌握现场实时情况进行决策,因为在灾情面前,时间就是金钱,这些数据所发挥的价值作用是巨大的。
王磊提到,中国特有的国情与地理环境的复杂性、应用场景的多变性是国外多数国家接触不到的。北美地区有大量的平原与树林,环境单一人员少,不会有多种多样的需求,但是中国地理环境复杂造成了很多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多样性,因此会出现很多他国不曾遇到的问题。
例如,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经常发地震、火山爆发,而且只会有这两种灾害,像旱灾等其他自然灾害不会发生。而中非地区只会发生旱灾,其他灾害不会发生,美国西部比较关注飓风,南部地区关注洪涝灾害,国外国情是分散式、联盟制。而中国的地质条件,除了火山,其他自然灾害都会发生,且会不断地重演,中国的举国体制下任何灾害都会监管。
因此,国星宇航通过对地理形态、大致范围的数据把控与分析形成了防灾减灾、环保监测、处突维稳、勘察设计等“太空+行业”解决方案。
在遥感数据服务落地方面,国星宇航可以将一个地区过去一段时间每个时间片上的数据全部进行分析。观察地形地貌等变化,获得一个地区在时间维度上的变化。因此可以在农业、金融与商业情报、灾害预警、地图测绘、教育、科研等领域发挥作用。而国星宇航就一直致力于推动我国卫星遥感产业的商业化和军民融合发展,为各个行业提供优质的遥感数据服务。
得益于政策与资本的支持,“连接人与星空”是国星宇航的愿景,致力于让遥感能与人的生活产生关系。相信未来,国星宇航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无感知惠利服务。
推荐:亿欧&未来宇航“2018全国商业航天30强”
2018年的航天发展正处于商业化落地的上升期,随着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各大科创企业自主研发力增强,涌现出大批具有航天竞争力的优秀民营企业。为此,亿欧携手未来宇航研究院共同发起“2018全国商业航天30强“评选活动。
我们将采访30家商业航天领域优秀企业。如果您有合适的企业推荐,请先填写亿欧“2018全国商业航天30强”问卷调查表: https://www.wjx.cn/jq/26978403.aspx ,填写完成后,请及时联系亿欧记者杨阳(微信:ShinyYang1221)。
一直以来,技术都是推动商业环境进化的重要因素,而目前最热的技术升级趋势,无疑是人工智能。当下,尽管人工智能行业本身已经进入了一个平稳的发展期,但它对于各行各业的赋能却正在以更热烈的姿态进行。
2018年11月30日上午,亿欧将在北京国贸大酒店举办“新技术·新动能创新者论坛”,以技术为核心要素,从行业角度出发,探讨新技术趋势下,企业如何把握升级机会、跟上时代节奏,在诸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详情及报名链接:
https://www.iyiou.com/post/ad/id/730
版权声明
凡来源为亿欧网的内容,其版权均属北京亿欧网盟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