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级医院加速跑马圈地,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问题暴露无遗
医联体 建设是2017年医改重点之一。
今年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6月底前,各省(区、市)都要明确推进医联体建设的工作方案,明确本地区医联体建设的目标及时间进度;10月底前所有三级公立医院都要启动医联体建设工作,综合医改试点省份每个地市以及 分级诊疗 试点城市至少建成一个有明显成效的医联体。
随后,各地陆续发布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医联体建设已是全面开花。据统计,2017上半年,全国有1764家三级医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工作,占全国三级医院的80%;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8个省份超过90%的三级医院参与组建了医联体;医疗机构下转患者239.6万例次,高于2016年全年水平,全国县城内就诊率达82.5%,较2016年年末增长2.1个百分点;三级、二级公立医院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病人占比由2016年的0.6%、0.5%增长至0.9%、0.7%。这些数据说明医联体建设有成效、分级诊疗制度有在逐步落地。
在三级医院加速跑马圈地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由于医联体建设还处于初步阶段,一些地方医联体存在“联而不通”“重形式轻实质”的现象。如何让医疗资源彻底动起来,切实解决百姓看病难问题?通过提高医联体内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信息互通互联,无疑是重要手段之一。
一直以来,割裂和碎片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医护服务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也难以满足以慢性病为主的老龄化时代民众卫生服务需求。我国的医疗与IT的结合度整体水平不高,多数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偏低,信息同步困难。一方面是多数医院的体量较小,进行IT建设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而中央和地方财政更多的是投入到医院的硬件建设,如病房、医疗设备等,在IT建设上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是大型三级医院资金充裕,进行了深度信息化建设,以福建省厦门市第一医院为例,今年8月底,该院通过了HIMSS EMRAM(住院)七级评审,成为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现有第5家通过HIMSS EMRAM(住院)七级的医院,这可以说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顶级水平了,但是在信息化的资源共享上,也更多是局限于本院内部。
要让医联体真正成为“服务共同体”,医联体内的各层级医院之间有必要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系统,共享病人档案、检查结果、用药、治疗等信息,实现双向转诊通道,减少病人奔波之苦,提高诊疗效率。比如,深圳罗湖医院集团成立医学检验、放射影像、消毒供应、信息、健康管理和物流配送等6个资源共享中心,整合集团各医院信息系统,实现健康档案、病历等互联互通、检查结果互认、处方流动、药品共享,实现“基层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共享资源、提升效率。
从更高层面看,建立区域性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服务本地各级医院,平台上的医疗和医药数据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向大型医院提交疑难病例,帮助转诊和补充具有学术价值的数据,从而推进“ 智慧医疗 ”。比如陕西省宝鸡市,该市建成了市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实现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医疗卫生机构和卫生主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12个县区卫生信息平台和34个乡镇卫生院、10个县级中心、1个市级中心远程会诊系统全部建成投用。推进心电、影像、病理、检验“四个云中心”建设,网上挂号预约、电子病历系统、移动查房与护理、掌上医疗等系统逐步从三级医院扩展到二级医院,构建“互联网+健康医疗”新模式。
公立医院改革提出四梁八柱的战略方针,其中医疗卫生信息化是一大支柱。信息化手段,不仅能方便群众、减少医药负担,更可以提高医联体内医院的联动水平和诊疗效率,可谓益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