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美APP刘迪:向年轻人贩卖幸福感的新商业模式
2017年6月15日,由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长宁区政府指导,上海市长宁区青年联合会和亿欧联合主办的“2017中国互联网+新商业峰会”在上海绿地会议中心拉开帷幕。
峰会现场,上海市商务委、上海市长宁区政府领导,中国生活性服务领域的商业领袖、投资大佬等齐聚一堂,论道长宁,共同探讨 消费升级 形势下生活性服务领域的创新创业之道。
会上, 更美 创始人兼CEO 刘迪 先生进行了《医美是移动医疗服务升级最直观体现》主题演讲。刘迪演讲的核心观点有:
1、本次消费升级的红利来自经济丰裕又年轻的消费者;
2、对比其他国家,中国整形行业还存在10倍的成长空间;
3、互联网+新商业的公司在帮助传统行业转型,更美APP让整形行业更简单、规范、透明。
以下为演讲全文(有删改):
大家好!我是更美的CEO刘迪。在座的绝大多数直男可能不太了解我们公司,但是在座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多少会对我们有一些了解。
更美现在是中国最大的医疗美容社区与电商平台。我们APP里面的功能包括两块,一个是目前最大的医美消费者的分享社区,大量的整形美容消费者在我们的平台上分享自己整形的经验。这个经验包括了自己过去的相貌,也包括了做完整形之后的样子。
新用户第一次打开更美APP,会惊诧于在案例中看到那么多女孩子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过程,正如我们Slogan,“人生不是天生“,非常励志。
老行业,新玩法
整形行业对于新商业来说,既是一个存在了20年的老事物,同时又是一个新事物。在过去的五年里,随着消费升级的浪潮,绝大多数年轻女性开始了解并进入这个市场。
我今天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更美作为一家垂直领域的公司,是怎么思考小公司和平台级别的大公司竞争中的一些竞争优势;以及介绍更美APP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对于我们所在的互联网+新商业的价值在哪里。
更美这家公司用三年半的时间,收获了2000万整形用户,他们在我们的平台上面生产了280万篇对于中国整形医院和整形医生的消费点评。
更美平台上面,现在有1万多个整形医生,我们链接了中国70%的整形诊所。更美把30%不太符合行业标准的医生和医院,排除在了我们的体系之外,以确保在更美平台上面提供的都是符合更美的标准,能给消费者带去比较靠谱的医美整形服务的机构。
为什么好看的人有更多的机会?
其次,向大家介绍一下整形行业。我非常同意刚才嘉宾所说的:“无论是整形行业,还是我们所代表的很多的消费升级的其他品类,真正的红利其实是来自于我们面向的消费者——一个生下来家里就有钱,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更有钱的经济丰裕的年轻一代。”
饱暖满足之后,才会开始在乎美不美,比如发达国家很多年前就有大量的科学研究在讨论外貌对人生幸福的影响。
举个简单的例子,这张图里右边的是凤姐,左边的是范冰冰。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两张脸的时候,就会在感觉上就会产生一些很难用文字表达的不同。
这些不同的感受来自于我们脑后部的下丘体。下丘体负责精神传导素多巴胺的生成,多巴胺负责传达人体的兴奋感和幸福感。当你看到一张漂亮的脸或美好的景色时,下丘体马上开始运作,让多巴胺生成,多巴胺会传导到人体的每个细胞,让你人进入到一个非常紧张兴奋的状态。美丽的异性还能刺激荷尔蒙的生成,让你的身体兴奋。这样的一种刺激只需要0.3秒的时间就能调动你的全部感官。这就是人类喜欢美丽、厌恶丑陋的来源。
这样的传导速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些社会研究报告表明:美的人比丑的人平均年收入高16%;第二个数字是好感度。一个长相普通的人,大家会认为这个人对自己的帮助概率是12%,但是换成一个漂亮的人,这个数字会涨到40%。也就是说不管这个人到底对你有没有帮助,你总会觉得好看的人对于自己的帮助更大,从而对他们好感度更高。
此外,好看的人犯罪的概率比其他人低22%。这个是为什么?不是因为好看的人不会去犯罪,而是好看的人更容易得到好的工作机会。不好看的人,如果你没有得到好的工作的时候,他当然有更大的概率去犯罪,通过别的方式去获取财富或者其他的利益。
前面的三点总结下来,就是从概率学上看,不好看的人收入少,好感度低,可能的犯罪率或者出错率更高,最后会带来好看的人比不好看的人平均寿命要长三岁左右。
中国整形行业还有10倍的增长空间
无论是护肤、化妆、美容,还是修图、整形,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过去几年整个大美业的发展在新商业消费升级的浪潮里都出现了井喷式的增长。
整形行业能让消费者迅速地通过改变容貌,提升社会对自己的评价,提升自信心,帮助他们获得争取机会的勇气,从而获得更多机会,努力地让自己的人生上升一个台阶。
目前,中国整形行业约有1万家诊所,每年有1000万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每年平均消费两次,所以每年会生成2000万整形、微整形订单,最终会产生1000亿销售额。比起旅游行业、汽车行业、物流、零售等大的行业相比,整形行业的体量并不大。但这会留给更多公司一个很好的创业机会。中国的医美行业其实还存在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发展缺口。
大家看一下这张主流国家百人整形率对比图。最高的是韩国,一百个适龄的消费者就有20个人整形。全球主流消费市场里面,中国的微整形市场百人整形率排名倒数第二,仅高于印度。即使我们排除掉韩国只对比中位值,大概是8到10的样子,中国整形行业还存10倍的成长空间。这个10倍的成长空间就是在医美领域深耕的更美APP未来最大的机会。
现在整形行业的1000亿的市场,如果乘以10,就是1万亿的市场。我们希望更美APP能跟随这个在中国还没有成熟的品类一起快速成长.
在狭窄的跑道上,如何更专业地胜出?为行业创造附加值
介绍完行业,我想向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过去三年里面作为一家创业公司,碰到的问题和面临的难处,以及大平台竞争带来的挑战。
我每天都会思考,怎么样在一条狭窄但专业的跑道上保持领先优势?
排除掉商业因素,我们选择医美行业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到当时医美行业市场混乱。在过去五年到十年里面,提到整形行业,大家基本上不会想到它正面的方面,会想到是又出了什么危险,最近打了什么官司,死了几个人?还是哪个明星的脸做塌了?无外如此,我们已经习惯了。
反过来想,这其实意味着我们在医美行业里面有更大的机会。那么多的商家,那么多的医生,他们愿意花很多很多的钱去投放,让更多人相信自己,选择自己。
传统的媒体广告几乎被整形机构买断了,因为他们需要为了打消消费者的恐慌,花很多的钱为自己树立一个较好的品牌。其实这对于我们这样的垂直医美平台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商家需要新的方式和自己的受众建立联系。通过更美APP,不光为他们提供了品牌宣传和商品销售阵地,更提供了熟练使用移动互联网的80后、90后的消费者。帮助这个行业获得80后、90后的认可,这就是更美APP作为一个互联网平台为整形行业提供的附加价值。
首先我们提供了医生、医院的资质的审查系统 ,不光包括基础资质审核,还包括历史服务、客户服务质量的调研和打分。我们首创了医美服务体系五分评价体系,并且已经在后台储存了大量数据,这是我们为中国的整形机构这一端和消费者这一端提供了一个信息服务的基础。作为一个透明的平台,我们能够让医患双方在我们的平台上面完成直接对接。
第二块,我们通过平台正在打造更多的服务提供商 。我们在挖掘全中国优质的年轻医生,帮助他们建立自己的品牌,未来我们希望更美能够成为每一个整形医生在未来创业时的合伙人。
第三块,其实是一些对于服务后质量的保证 ,我们跟全国的几家应该是最大的上市级别的保险公司和金融服务机构联手推出了各种各样的对于售后质量和效果的保险。
向年轻消费者贩卖幸福感的新商业模式
其实这几件事做完,我们觉得中国的医美行业的转变可以作为互联网+新商业很好的案例。传统商业是满足于基础的需求,新商业则是向于年轻富足的一代提供更多的幸福感,提升生活质量。
我们把消费者分成了几个层面。
第一块,整形解决的是一个从丑到美的功能性问题 。更多人会发现从丑变美之后,这个世界对于自己的态度变得更加友善。
第二块,其实我们帮助更多的人能够找回自己的最佳状态 。比如因产后抑郁或工作压力由美变丑的人,帮助她们重新找回自信的自己。
第三块,是我们认为医美行业对消费者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激光美容、注射等微整形项目。 很多的消费者会因为这些项目变得更美更自信,这样的自信会鼓励她去做更多的尝试,有更多的勇气去争取自己过去觉得得不到的机会,这个是我们帮助消费者在进行一个自信心的建设和提升。
第四块,我们面向更多的90后、95后甚至00后的女孩子 ,她们对医美已经再是单纯功能性的需求了,只是在于她希望自己更开心一点,做一个小的项目和买一个包,出国旅行一趟,没有什么区别。自己开心,家人开心,男朋友开心。
医美行业和整个大美业,包括很多跟我们差不多的消费的品类,其实都在帮助每一个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可能性。你可以选它,也可以不选它,丰俭由人,你可以做自己更多的选择。
总结来说,我们这样的传统行业+互联网的公司承担的责任都是一样的,我们在帮助一个传统行业转型。 这个转型的纬度包括几种,一方面,我们认为我们让这个行业的成本快速降低。三年前整形行业的平均价格大概是现在的两倍到三倍的样子,我们用了三年的价格,把让中国整形行业的平均价格下降2/3。
另一方面让服务提效,在中国过去三年里面,每年中国整形机构的淘汰率10%,其中的5%都是来自于我们引进了新的客流、新的商业模式,让大量的传统机构因为无法适应这样一些规则退出了这个市场。
第三点,让行业透明。通过信息透明,我们让所有的消费者在我们的平台上面可以进行快速而且稳定的消费决策。
前面三点归结到一起,我们让一个垂直行业,并且是过去大家觉得消费有难度的行业,变得更加简单。我觉得过去三年的经历,应该跟很多垂直领域新的消费公司,都会有很多经验上的匹配或者一些参考价值,这个其实也是我希望今天能够跟大家分享的。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谢谢大家!
本文系投稿稿件,作者:刘迪;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