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企业做智能决策的iPIN,为什么选择“AI+招聘”和“AI+法务”?
“舒适地坐在电脑前,看着程序自动运行,节省下的时间可以边喝着咖啡边欣赏窗外美景”,这或许是每个搞技术的人最理想的工作状态了,但是,传统计算机程序能达到的自动化毕竟有限,面对海量数据和复杂信息,人工智能的优势显现。
在采访到iPIN创始人杨洋时,我能感受得到他对于追求效率的热爱。为了让我更加理解iPIN所做的事情,杨洋点开一家招聘网站页面,将一个职位的网址复制到iPIN的demo输入框中,点击回车后,所有符合招聘条件的候选人按照评分高低全部呈现出来,语义层面特别契合的句子还被着重标记。
此外,结果还显示了候选人在工作经历、教育背景、公司背景、人才优秀度等各方面的契合度,使用者还可根据自己企业的喜好调整任意指标的权重,从而出现不同的排名。看得出来,杨洋对于自己公司的“一键匹配”技术充满自信。
群体智能:认知层的人工智能技术
iPIN最早被人熟知是因为做了一件兼具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事情:融入AI的高考志愿填报工具“完美志愿” 。考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填入信息,“智能军师”就会为其推荐合适的专业,而如今iPIN除了拓展2C服务,将志愿填报升级到生涯规划。此外,公司还开始了2B的生意,将AI同招聘、法务等行业结合在一起。
iPIN的核心技术叫做群体智能,属于人工智能认知层,而非感知层。举个例子更容易理解,“iPhone”这个词在感知层中代表某一个品牌的手机,而在认知层“iPhone”背后是群体对它的各类评价:价格昂贵、品牌知名度高、不再创新等等。因此, 群体智能就是利用社会上的碎片化信息还原事物全貌的技术。 而杨洋是的第二个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就是CI(群体智能)。
“我跟其他AI创业者比起来经历可能更丰富,最早读了一个物理学博士,后来做过产品总监,也创业多次,然后又回学校读的信息学博士。现在iPIN做的事情跟我之前做的在线服务平台很相似,都是在解决社会信息不匹配的问题。”杨洋说。
据杨洋介绍,他从2007年开始做群体智能,到如今有10年的实践经验,而公司是2013年成立,前期iPIN着重于技术积累,随着数据量的积累和技术的突破,公司从2016年9月开始商业化。
自知之明:要当第三方的智能第三方
iPIN虽然被媒体称为人工智能公司,但杨洋认为团队做的事情应该叫AI+,如同互联网+一样,但iPIN也并非+任何行业,目前专注的两个领域是招聘和法务,服务的对象分别是体量较大的招聘平台和法务服务平台,用杨洋的话来说,iPIN是服务第三方的第三方。
为什么只选择招聘和法务呢?杨洋表示,目前从技术上跟iPIN有相似之处的是IBM的Watson,但是两家策略不同,IBM凭借资源优势,专注垂直领域。而iPIN则积累了招聘和法务上的资源,选择通用领域的招聘和法律也更适合创业公司,可服务客户的广度也更大。
“CI(群体智能)对于数据有依赖,数据不充足的领域我们技术的表现会受影响,所以我们选择招聘、法务,因为前期积累了很多数据,而且公司有分析团队,但是 我们不做垂直领域,比如把AI融入到制药流程,那是我们不会碰的,因为做好垂直领域是需要行业专家的。 ”
虽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但杨洋笑称,单是招聘和法务两个领域,就已经让团队忙得不可开交。“我们也在观察,但是目前还没发现国内有做这个领域的公司,全球来看,谷歌在研究CI方面的算法,Watson做的跟我们最相似,但是它的通用性不好。”杨洋表示,等招聘和法务做好后,公司会在更多通用领域拓展,例如帮公司找办公场所、会议场所等。
小领域创业:不担心大公司
那么既然CI技术的前景如此之好,那大公司是否会加入进来,抢占市场呢?杨洋认为这不会发生。
“首先,做CI的人很少,这是个非常小的领域,而且比较偏向理论研究。其次,做好AI+是需要对行业做分析的,我认为大公司不具备分析的基因,他们关注更大的领域,比如无人驾驶,而 我们在做的事情其实是取代传统咨询,为企业做商业分析,这其实不足以撑起他们的营收。 ”杨洋说到。
2017年4月21日,亿欧将在深圳举办「新科技·划时代」峰会,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科技角度切入,探讨传统产业升级。具体报名链接如下: 报名链接
本文作者宋少卿,亿欧专栏作者;微信:zzb0930(添加时请注明“姓名-公司-职务”方便备注);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亿欧”;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亿欧对观点赞同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