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卡组织“进攻”银行卡清算市场?“分羹”不易!丨亿欧观点
继美国运通之后,万事达与网联发起的 银行卡清算 机构筹备申请近期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同时,作为美国三大卡组织之一的visa也被爆出正在进行“两手准备”:一方面以独资形式外资银行卡机构清算牌照,另一方面尝试与工农中建交五大国有银行以及光大、招商和浦发三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通过合资形式着手牌照突破。
中国银行卡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而且处于持续高速增长的态势,因此一直为Visa、万事达卡等国际组织所重视。我国2018年开始推进的新一轮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为外资机构进入银行卡清算市场创造了巨大想像空间。但当前,在互联网科技企业冲击、刷卡手续费利润空间持续摊薄的背景下,我国银行卡市场已经是大变局,国际卡组织要想轻易“分羹”,实属不易,
发卡行、商户、收单行和清算机构“四方分割”的产业链
银行卡清算业务,是指通过制定银行卡清算标准和规则,运营银行卡清算业务系统,授权发行和受理本银行卡清算机构品牌的银行卡,并为发卡机构和收单机构提供其品牌银行卡的机构间交易处理服务,协助完成资金结算的业务。
执行清算业务的主体是银行卡转接清算机构,又称卡组织(信用卡组织/银行卡组织)。目前国际上的五大卡组织包括银联、Visa、万事达、美国运通和日本JCB。
卡组织的诞生源于银行间的资金转接清算需求。在整个清算业务链条中,涉及发卡行、持卡人、商户、收单行和清算机构。其中卡片的资金由发卡银行来承担的,卡组织是一个转接清算渠道的建设,它需要铺设转接清算的网络,并制定并推行支付卡跨行交易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
在发卡行、商户、收单行和清算机构组成的“四方模式”中,持卡人在消费时,商家需要向发卡行和收单行支付手续费。由于清算机构为银行提供授权、清算、交割服务,因此卡组织的利润来源于发卡行和收单行的服务费。但从最终的利润来源看,发卡行、收单行、清算机构的收入均来自于商家的手续费。
金融开放 政策利好,国际卡组织“蠢蠢欲动”
目前,银行卡已成为社会公众使用广泛的非现金支付工具。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蓝皮书(2018)》显示,到2017年年末,我国银行卡累计发卡量达70.3亿张,2017年全国共发生银行卡交易1494.3亿笔,全国银行卡交易金额达到734.6万亿元,银行卡占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48.7%,以商户缴纳的最低手续费率0.2%计算,2017年我国的银行卡清算市场最低达1 .5万亿元。
在市场主体上,人民银行于2002年批准成立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专门建设和运营全国统一的银行卡交易处理和资金清算系统。银联也是目前国内仅有一家银行卡清算机构。
2018年,伴随着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外资股比限制放宽等多项推动金融行业的开放政策落地以后,外资机构进入我国金融市场出现了实质的利好。Visa、万事达卡、美国运通在纷纷向央行递交了银行卡清算业务许可申请书。
央行表示,开放银行卡市场有利于为产业各方提供多元化和差异化的服务,培育公平竞争环境,构建合理稳健的产业结构,提升我国银行卡市场服务水平。
中国清算市场,一块儿“难啃 ”的骨头
事实上,我国银行卡市场已经是大变局,国际卡组织面临着一个全新的环境。
一是我国银行卡的服务体系受到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冲击 。支付宝、财付通等 第三方支付 机构在移动支付领域取得了极大成功,二维码支付大行其道,在市场上基本击败了NFC技术及产品。卡组织进人中国市场是否会面临中国银联之困局未可知,但是挑战实实在在地存在。
二是刷卡手续费经历两次调整,平均费率已有大幅下降,即使在调整前我国市场的费率已是大大低于Visa2%~3%的费率。两次费率调整后,差距更大。Visa等机构进入后,按照中国的费率结算,其 盈利水平会大幅收窄 ,倒逼在中国市场采取新的盈利模式和重点。
三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成熟稳定的银行卡市场体系, 中国银行卡市场还不成熟,情况多样,环境复杂 。信息安全问题、欺诈等围绕银行卡产业的黑色产业的存在以及复杂多样的消费群体和产业主体,对新进卡组织都将是新的挑战。虽然,国际卡组织在风险管理方面有着全球实践,具有经验和技术优势,但是如何去应对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构建新的模型,积累新的风险实践,也需要一段时间。
因此,虽然国际卡组织进入我国清算市场如何影响整个市场格局将是一个长期需要观察的过程,但基于市场的总体环境,国际卡组织要想轻易“分羹”,实属不易。
版权声明
本文来源亿欧,经亿欧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 转载说明 ,违规转载法律必究。